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33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城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另外,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包括几个方面:①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效果与问题,城市化水平预测,以及各国和各地区城市化对比研究等。②区域城市体系研究:一般侧重从区域角度、整体观点分析一国或一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规模、类型)和空间组织,各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在区域中的集聚与扩散,大都市带或城市连绵区的形成和发展等。③城市分类研究:包括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和职能分类,通过对一国或一地区城市的考察,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各种类型的城市。城市分类研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其方法从定性到用统计方法处理,以后发展到把一定地域内务城市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加以综合,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找出城市之间的异同。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主要内容是在城市内部分化为商业、仓储、工业、交通、住宅等功能区域和城市边缘区域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区域的特点,它们的兴衰更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大城市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边缘区面临一系列新的2/33问题,如城中村、产业结构的转型、人口的城市化、土地利用优化与管理等。②城市土地利用:主要研究各种区域的土地使用与评价,进而研究整个城市结构的理论模型。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更加深入,包括城市土地的利用的现状评价与定级分析、土地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土地利用管理等几大类。③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还包括以商业网点为核心的市场空间,由邻里、社区和社会区构成的社会空间,以及从人的行为考虑的感应空间的研究。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市场空间、商业空间的研究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内容涉及商业网点的布局、CBD、消费者行为等。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感应空间、城市意向、迁居、城市环境质量地域分异和流动人口得城市的影响,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研究领域,如社会极化、社区、犯罪和社会公平等。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城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新的研究领域:城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的现代化、管治、体制与政策研究、城市犯罪地理研究,以及现代服务地理研究等领域。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量方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城市职能划分、土地定级、城镇等级结构分析、城市系统演化规律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城市地理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应用能力。技术:遥感技术、GIS技术的逐步推广和二者应用的相互结合,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尤其应用于城市布局、城市形态及其演变、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研究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研究。6、城市政策研究:“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如大城市发展规律、形成机制、发展战略,小城镇的发展条件、功能、发展前景、战略地位、功能结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与政策等;如何发挥中心城市在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条件、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以及如何建设国际性大都市、小城镇建设、功能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成为研究的重要方面;港口城市、煤矿城市、油田城市等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以及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发展规律、内在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关系的改变和调整、土地关系和土地政策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进行土地政策调整和人口政策调整、调整遵循的原则、相关政策的配合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城市政策研究的重要方面;城市规划、城市管治等工作的展开。3/33二、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城市现象的各种类型和过程,包括: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评价性研究。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三、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城市地理学除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还可以应用于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其它领域,同时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城市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科学,它在规划和设计城市时,除需要运用城市地理学知识外,还需要运用建筑学、自然地理学、力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二章一、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二、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三、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确定市、镇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镇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这是容易理解的,只是不同国家市镇的行政地域在空间尺度上有大有小,情况不一。4/33注:国外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实体地域: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要真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线绝非易事。古代筑有城墙的城市,城圈以内尽管也常常有大片农田,但城墙毕竟还可以作为城乡的明显界线。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突破城圈膨胀起来,城墙一类的明显界线不复存在,但每个城市毕竟还是相对集中,象大饼似的一块。进入现代,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城市效区化的结果,城市变成了中心城市和包括外围若干城镇在内的城郊的复合体。城市到乡村的渐变特点和复杂交错,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城市消失和乡村开始的明显的标志点,大城市尤其如此。为了解决城市实体同城市行政界线不相符合的问题,使城市和城市的比较能放在同一可比的基础上,常用的途径是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使用详细的规定。在这方面美国的处理方法比较完整,在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中心地”(CentralPlace),1990年以前称为中心城市(CentralCity),它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外围密集居住区的划分基本上以普查小区为基本单元,以人口密度为基本指标,它们是否能归入某个城市化地区,需满足以下条件:(1)一个或多个连续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1000人(相当于每平方千米386人)以上的普查小区。这些普查小区与其它符合条件的地域必须相连;若不相连,则与城市化地区主体之间的公路距离不得超过1.5英里(2.4km),且与隔断它们的这一不符合条件的地域一起,其总体人口密度必须在每平方英里500人以上;若隔离部分是水体或其它难开发地域,则公路距离可放宽到5英里;(2)一个“地方”若包含有满足条件(1)的地域,并且该地域的人口占该“地方”人口的50%以上,则将该“地方”全部划入城市化地区;如果该“地方”没有包含满足条件(1)的地域,或者即使满足条件(1)但该地域的人口不足该“地方”的50%,则该“地方”全部排除在城市化地区之外;(3)其它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英里1000人的地域,如果作为飞地被包围在满足密度标准的城市化地区中,而且面积不超过5平方英里,则可并入城市化地区;当城市化地区边界上有锯齿形缺口,缺口两侧地域满足人口密度标准,若缺口的开口端不超过1英里,深度至少2倍于开口端宽度,整个缺口面积不超过5平方英里,则可将缺口划入城市化地区。功能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5/33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的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发展中的离心扩散过程,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从城市的实体地域出发,可以分成城镇和乡村;从城市的功能地域出发,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现在,后者的区分比前者应用得更广泛。四、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按照1990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二者合起来至少有5万人。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每一个标准都市区必须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市或者包括一个至少5万人的城市化地区,并满足都市区的总人口至少10万人。一个MSA由中心县(Centralcounty)和外围县(outlyingcounty)两部分组成。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
本文标题: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70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