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08章_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相应地作为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则有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在剩余价值的这些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它们的基础,所以在这一章中首先剖析利润和平均利润。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怎样转化为利润率,利润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的考察,了解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各个集团怎样瓜分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怎样进行分配。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一)生产成本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含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和v代表资本家为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资本额。这部分价值对资本家来说,就是生产成本。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由于生产成本范畴把商品价值中的C+V独立化了,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136成本,则商品价值W=c+v+m变成了W=k+m。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前者是按资本的耗费计量的,后者是按全部劳动耗费计量的。资本的耗费等于商品价值中的C+V,而劳动耗费则包括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等于商品的价值,即c+v+m。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只由资本的耗费来计量,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资本家是实际的商品生产者,同时他又是雇佣劳动的剥削者。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他花费什么,它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所以,资本家在计算商品生产的费用时,只计算他自己的资本耗费,而不去计算商品生产中的全部劳动耗费。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现实经济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生产成本作为资本的耗费,资本家必须在出卖商品后将它收回,才能重新购买生产中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使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其次,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赢利或亏本的标志。资本家出售商品的价格,如果高于生产成本,他就能赚钱盈利;否则,如果低于生产成本,就必然赔钱亏本。可见,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再次,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由于商品的生产成本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因此它们之间便存在一个差额,这个差额的大小可以影响商品在市场上销售价格的高低。哪个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生产成本越低,这个差额就越大,其商品的销售价格就可以相应地降得越低,从而他在竞争中就越处于有利地位。生产成本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在生产成本范畴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它们一律表现为资本的耗费。在这里既看不出商品价值是怎样形成的,也看不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资本家看来,无论哪种资本都是价值增殖所不可缺少的,不把资本支出在购买劳动力上,固然不能使价值增殖;但不把资本支出在购买生产资料上,同样不能使价值增殖。于是,在生产成本的形式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37的区别、它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便统统被抹煞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也看不见了,从而也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现象上却不是这样。由于生产中消耗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的一个增加额,即表现为全部实际耗费的资本的产物。商品价值公式W=c+v+m变为(c+v)+m即k+m。不仅如此,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为,预付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加入生产成本,但是在物质形态上却是全部参加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剩余价值便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所不同的是,如果把它作为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如果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可见,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被看作不是由可变资本产生,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这就割断了剩余价值同雇佣工人剩余劳动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结果。这样一来,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就完全被掩盖起来了。若是用P表示利润,那么,随着利润范畴的出现,商品价值的公式便进一步转化为W=k+P。(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作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转化为利润,因此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C)的比率就是利润率。用P代表利润率,则P’=m/C。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是剩余价值率,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是利润率。两者又是有区别的:第一,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138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的程度。第二,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三,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四)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资本主义利润率会经常发生变动。影响利润率的高低有以下一些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高低由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来决定,而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则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所以,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剩余价值率越低,利润率也就越低,利润率随着剩余价值率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可见,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关系。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同量资本中的可变资本部分就越大,所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利润率就越低。所以,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但需要指出: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就整个生产部门而言的,不是就个别企业来说的。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年利润率,年利润率=年剩余价值/年预付总资本。所以,年利润率与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第四,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不变资本的节省本身不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使生产同样的剩余价值只需要较少的预付资本,即可以将利润率公式中分母的数值缩小,从而提高利润率。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从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来考察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可以139发现,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假定投入同量的资本,即使剩余价值率相同,可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会使利润率高低不同。那些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高;那些条件相反的生产部门,利润率则比较低,从而不同部门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较低阶段,不同部门的利润率的高低差别确实存在。不过由于不同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差别并不很大,因而利润率的差别也不很大。但是,这种情况毕竟同利润的性质是相矛盾的。利润是同预付总资本相联系的,如果等量的预付资本,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始终获得不等量利润,那些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不会永远甘心于这种状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里似乎发生了相互矛盾的现象:商品如果按价值出卖,则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而利润率不同;如果各个部门的资本有相等的利润率,则商品就不能按价值出卖。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平均利润的形成。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开展激烈的竞争。如果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资本家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部门之间竞争会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这是因为,通过资本的转移,资本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相反,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减少,生产规模缩小。生产比例的这种变化,引起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高的那些商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供过于求;利润率低的商品供应量减少,会造成供不应求。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化,那些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下降,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上涨。商品价格的不同变化,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140由于所生产的商品价格下降,投入该部门的资本利润率下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相反的原因,资本利润率提高。这样,资本又会向相反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地调整利润率趋于平衡,所有的生产部门都获得大体上相等的利润率,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移才会趋于停止。假定有食品、纺织和机器制造三个不同的工业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资本的利润率也不同。经过部门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情况如下表:见书。141页如上表所示,三个部门投人资本数量假定相等,都是100,剩余价值率都是100%,但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可变资本数量不同,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也就不同,从而利润率有高有低。在这种情况下,利润率低的机器制造业部门的资本就会有一部分从本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食品工业部门。由于资本的转移,使食品工业部门的资本大量增加,产量上升,导致商品供过于求,因此,商品价格下跌到价值以下。相反,机器制造业资本减少,产量下降,造成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便会涨到价值以上,一直到价格的变动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即各个部门都获得20%的平均利润率时,资本的转移才会暂时趋于停止。可见,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141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及之,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低,平均利润率则比较低。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入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平均利润率水平较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和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一定相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二)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利润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即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结果。但是,这种转化只是一种质上的转化,在量上,利润仍等于剩余价值。在这里,人们或多或少还能感觉到利润和工人的活劳动之间,从而和剩余价值之间的某种联系。然而,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
本文标题:第08章_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70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