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苏教版
1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课时目标: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二、揭示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23、每逢佳节倍思亲2.解释题意。(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2)简介王维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三、初读课文。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生字卡片。(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四、写字指导指导要点。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重:第二笔横要长一些。采:第四笔应是撇。2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五、作业1.朗读课文。2.读抄词语。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细读课文课时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过程:一、细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分自然段讲读。(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板书:王维(3)小结(4)齐读第一自然段。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第2自然段。(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前三句说了什么?板书:重阳登高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4)齐读第二自然段。3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板书:插茱萸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4)齐读第三自然段。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1)指名读。(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异乡客(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7)齐读第四自然段。二、总结课文。(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业设计:搜集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古诗。
本文标题: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苏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72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