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临床应用与评价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脑电图:在头皮上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法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枕叶电极无关电极额叶电极一、脑电图•19世纪后期,电测量和电记录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当代神经科学的最大动力之一。脑波的基础电活动产生于大脑皮层(5、6层)的大锥体细胞;其节律性的起步点来自丘脑的背内侧核。脑电检查时受试者的入静状态有利于阻断一切感觉刺激,使丘脑节律性起步点的冲动向大脑皮层的冲击力量得到强化,从而使电活动大大增强。脑电波的产生原理常见脑电波频率与特征波•频率14~30Hz•波幅50V波•频率4~7Hz•波幅40V见于额颞部正常25%波•频率0.5~3Hz•波幅20V•见于额部正常额部10%其他部位5%波•频率8~13Hz•波幅100V•见于顶枕部常见脑电波种类尖波时程在80~200ms频率在5-12Hz陡升渐降的波形常见脑电波种类常见脑电波种类80ms(12.5Hz)陡升陡降多为负性棘波波峰在基线上的负相棘波来自大脑皮质;波峰在基线下的正相棘波是从远处传来;两相棘波来自大脑半球深部棘波3脑电图的诊断标准波为主节律几乎没有慢波或很少正常范围脑电图诊断标准波分布异常(波泛化,波前移)波阻断不完全调幅不良调节不佳(频宽1Hz)边缘状态脑电图诊断标准主节律以波频率为主,其间混有较多波频段的慢波,但波出现率20%广泛轻度异常诊断标准主节律为波频段广泛中度异常诊断标准主节律以波频段为主;可混有部分波和少量波。广泛重度异常诊断标准无主节律,各种频段的波同时存在,且具有波幅高的特点,并可见到尖波与棘波。高峰失律在头皮脑电记录中,任何两点间的电活动波幅低于20V低电压脑电图〔慢波〕低电压脑电图(快波)波泛化脑电图4脑电图的临床应用•癫痫•脑炎或脑病•脑死亡与脑损害的评估•睡眠呼吸窘迫综合征癫痫•明确诊断的唯一方法•协助临床的癫痫分类•病灶定位•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与监测治疗效果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过量放电引起以反复发作的各样临床表现及检查异常为其特征的慢性脑部疾患综合征(WHO癫痫术语委员会)1)临床反复发作2)检查(EEG)异常癫痫定义•全身性发作初始临床症状和脑电变化起于双侧半球1〕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2〕失神发作(小发作)3〕其它类型:肌阵挛发作,强直发作,失张力发作•部分性发作初始临床症状和脑电变化局限于大脑半球的某一区域1〕单纯部分性发作(无意识障碍)2〕复杂部分性发作(有意识障碍)3〕部分发作扩展至全身发作•不能分类癫痫分类癫痫的脑电活动形式棘波尖波负相、正相或多相棘波、尖波,(棘波比尖波更靠近病灶处,负相棘波提示位于大脑皮层的病变处,正相棘波来自病灶的远方;双相棘波表明来自大脑半球的深部)复合波棘慢综合波,尖慢综合波高峰失律背景活动呈现混杂频率、高波幅的脑波,可同时伴有在部位与时间上无规律的棘波,尖波和慢波★阵发性慢波节律具有高尖趋势★波或波尖样变癫痫的脑电图表现协助临床分型全身性发作痫性放电遍布两侧的各个导联部分性发作痫性放电局限于个别导联失神发作3Hz“棘慢综合波”或“尖慢综合波”婴儿痉挛症高峰失律脑电图癫痫的脑电图分型马研男13癫痫大发作,治疗后未再发作,复查EEG观察疗效确定病灶的部位单导连接法的记录中,如果痫性放电出现在某一区域,则应采用双导或其他三角导联连接方式来协助确定癫痫病灶的位置。诊断判断脑损害程度观察治疗效果赵欣欣女16发热8天、头痛抽搐3天(病毒性脑炎)单导康秋贵,男,62岁,癫痫持续状态后植物人基本脑电技术标准〔1〕采用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包括地电极和耳电极〔2〕内电阻范围在100~10000Ω〔3〕使用完整的记录系统(21导记录)〔4〕电极间距至少10cm〔5〕灵敏度至少在2μm/mm,带通1~30Hz,具有50~60Hz的滤波〔6〕记录时间至少在30分钟(包括定标记录)〔7〕排除ECG和EMG的电干扰〔8〕合格的技术员操作〔9〕怀疑脑电静息时,在6小时后重复EEG记录等电位脑电图是脑死亡的脑电诊断基础,表现为脑波的波幅显著降低,在各导联波幅低于2V,即所谓“等电位状态”。脑死亡的判定除了具备等电位脑电图外,还必须具有临床上的不可逆性昏迷。脑电记录必须至少使用10个头皮记录电极,用耳电极作参考电极;两个电极间距在6cm;部分增益须使用2.5~3.5V/mm,部分记录须用(0.3或0.4s)的长时值;以上描记总时间必须在30分钟,并在24至48小时后重复记录,同时描记心电图,呼吸等排除脑电以外的电干扰。等电位脑电图康秋贵,男,62岁,癫痫持续状态后植物人睡眠呼吸窘迫征的脑电监测对睡眠状态进行分期睡眠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导睡眠脑电监测中用脑电变化对睡眠进行分期睡眠分期睡眠分期睡眠分期
本文标题:脑电图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72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