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然价值与低碳经济作者:余谋昌,YuMou-chang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732刊名:道德与文明英文刊名:MORALITYANDCIVILIZATION年,卷(期):2010,(5)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5条)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2009(12)2.余谋昌生态学中的价值概念1987(2)3.刘向群改变世界的垃圾革命--论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的必然性20094.余谋昌生态观与生态方法1982(1)5.余谋昌仿圈学的意义与任务1982(2)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建珊.胡军价值的泛化与自然价值的提升--对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的辨析-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6)本文对美国学者H.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思想做了简要介绍和分析,认为该理论在西方环境伦理学阵营中独树一帜,从价值论角度出发,论证了自然界内在的客观价值.我们认为,他所提出的自然内在价值概念是对价值概念的泛化,错误地把价值的客观性等同于价值本身,把存在命题与价值命题混为一谈.本文指出,对价值概念的准确定义是正确认识自然价值,即真正实现自然价值概念提升的前提和关键,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的理论能够担负起这一任务.据此,本文将自然价值定义为自然对于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2.学位论文余良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评析2008随着工业文明向全球的推进,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严峻的现实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环境不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供应地,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法律和经济手段还必须诉诸伦理观念。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就是在人们对近代工业文明所酿成的生态危机的反思中诞生的。本文首先从现实缘由和文化动因两个方面对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演进动因进行分析;接着又分析了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逻辑结构,主要阐述它的理论预设——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以及它的核心理念——公正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对自然价值、自然权利和自然主义谬误分析说明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不合理性;最后笔者以为只有尊重人的生命、遵循自然规律和消除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方式,才能超越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走出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困境。笔者对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理论、理论中的不足以及最终超越这种伦理观的分析,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自然界的无人类指涉的“完整、稳定和美丽”,而是为了根本摆脱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危机与困境,最终达到生存与发展的统一。3.期刊论文邝福光.KUANGFu-guang论当前环境伦理学教材建设中的理论硬伤-钦州学院学报2008,23(1)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属于哲学范畴的新兴科学,对其研究对象及诸多理论问题,在认识上,国内外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尤其是对关键的研究对象、学科的社会特性和人们争论较大的自然价值及三个中心论问题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妨碍学科本身发展的硬伤.4.学位论文龚威“自然价值”观问题的研究——从环境伦理学到马克思主义2009生态问题是当前人类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的环境伦理学者提出“自然价值”的概念,以此来为保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试图重新唤回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尊重,让“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扎根于人的内心深处。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今天,面对这一问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表明了中国拒绝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环境伦理思想方面也显示出无以比拟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对环境伦理学两大流派(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自然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价值”观是建立在机械自然观的基础上,倡导自然的“工具性价值”,认为自然价值的实现源自人类自身利益的需要;非人类中心说则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先在性”和“目的性”,并且通过论证自然的“主体性”地位来确证自然自身的“内在价值”。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人和自然相统一的自然观,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自然。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既不是自然本身固有的属性,也不是人主观臆造的结果,而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是产生自然价值的源泉,是实现自然价值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自然价值“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统一。这样就克服了人类中心说和非人类中心说难以逾越的困境,具有积极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能够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5.期刊论文从摩尔的理论看环境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观-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4)摩尔在伦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分析了传统伦理学关于善的那种性质.指出善并不是一种自然之属性,而是一种非自然的属性.在严格的意义上说,善是不可定义的.并认为传统伦理学是犯了一种自然主义的谬误.摩尔的理论也波及到环境伦理学,特别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受到了挑战.罗尔斯顿对自然主义的批评作出了回应.他把伦理义务的条件置于科学规律之前,并站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上,指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才是一切价值的基础.6.期刊论文李广义.LIGuang-yi自然的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21(3)在环境伦理学中,自然价值一方面指自然物对人的有用性,即自然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另一方面是指自然界或生态系统的自我满足,即自然物之间彼此联结、相互利用而产生的动态平衡效应,即自然的内在价值或固有价值.自然价值是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7.期刊论文李广义.LIGuang-yi自然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3)自然价值理论对于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形成新的更为进步、适合人类的发展的自然观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它在指导人们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行为活动中,有增强行为主体道德义律、规范主体行为、增强自觉性和环境意识的重要功能.自然价值理论起源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又很快与其他后现代文化合流,并迅速成为激进环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8.学位论文崔玉宾环境伦理学思想及其评价2004环境伦理学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的研究,把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了整个生态环境领域.正是这一扩展,使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道德对象、道德义务、善恶标准等方面与传统伦理学分野,而且道德思维方式的改变使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了自由主义的思想疆域,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变革.马克思的自然理论有丰富的生态哲学意蕴,和环境伦理学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他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表明了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的超越.马克思把自然思想和共产主义相联结,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也是和环境伦理学的本质区别所在.环境伦理学若以马克思的自然理论作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更广泛的传播.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环境伦理学产生的根源.阐述了环境伦理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以及文化背景.第二部分,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阐述了环境伦理学产生的过程和发展现状,介绍了其中主要的人物和派别.第三部分,环境伦理学的核心话语.分析探讨了环境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权利和自然价值等共同关注的话题,阐明了环境伦理学的理论特质.第四部分,环境伦理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变革.阐述了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道德对象、道德义务、善恶标准等方面对伦理学的超越,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变,把道德哲学和自然哲学结合了起来,并扩展了自由主义的思想疆域.第五部分,马克思的自然理论和环境伦理学.通过对马克思自然理论的对比分析,指出马克思的自然理论不仅和环境伦理学有一致的地方,还对环境伦理学有价值支持和指导、启迪作用.9.期刊论文陈也奔.石英.ChenYeben.ShiYing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与机体哲学的联系-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4)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受机体哲学的影响,他的创造性理论,是对怀特海创造性概念的运用和发展.他扬弃了怀特海的神学形而上学的原则,吸收了机体哲学的有机联系的原则,并把创造性引入了自然的发生系统.10.期刊论文王正平.WANGZhengping环境哲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2)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链接:授权使用:重庆大学(cqdx),授权号:f7cefbe9-3b45-4787-a0e6-9e6d0106405e下载时间:2011年1月16日
本文标题:自然价值与低碳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7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