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近代史期末复习重点打印
一、辨析题2.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答:正确。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革命。它有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领导,提出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方案三民主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政权,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推动了民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五四运动是一场学生爱国运动。答:错误。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数千学生首先走上街头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站到了斗争的前面。在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的舞台,举行声势浩大的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这是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因此,五四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4.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都是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答:错误。抗战初期,国名党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抗战还是比较积极的。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由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也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再加上英美的纵容,国名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为消极抗战。5.中国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答:正确。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反资本主义斗争的道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人物评价三、材料分析材料一:在这一年(1927年)余下的时间里,为响应刚吃过个共产国际的号召,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的起义:8月1日江西南昌起义,8-10月主要在湖北和湖南的秋收起义,12月广州起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第五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三点意见的继续,是根据城市必须领导农村,决战必须在城市开展以及革命个高潮正在来临等设想提出的。材料二:从现阶段向下一阶段的过渡视为可能是不间断的(八七)会议还强调了国家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的相互关系;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互连结。使农民的参加成为绝对的必要。按照这种观点,在没有计划城市起义的情况下,1927年的秋收起义从城市向农村发动进攻,这与一星期的南昌起义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它还提供了反对国民党镇压的唯一可行的手段。材料三:红军、红色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设与发展,是半殖民地的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毫无疑义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材料四:如果革命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且坚持要奋斗下去,如果革命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从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根据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完全胜利。1.上材料反映了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那两种观点?答:反映了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城市中心论”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观点。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革命重心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中国革命战略重心转移的根据是什么?答: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发生这个转变的根据是:(1)1927年4月以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国民政府为了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的统治,实行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因而成为历史前进的障碍。中国人民要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2)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面临及其困难的环境。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全国捕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受到严重的摧残,革命组织遭到破坏。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使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拿起武器进行战斗。(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遭到失败,迫使革命者深入到农村坚持革命斗争。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答: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其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材料一: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材料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材料三: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在这些情况下,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1.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答: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所经历的变化,是从八大提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变为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产阶级道路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把其存在的时期定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发生这种变化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错误的估计了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把国内在政治思想上出现的问题看做是阶级斗争的表现,把党内的认识分歧都看作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另一方面,把东欧、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或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探索看作是资本主义复辟、阶级斗争,看作是“修正主义”。2.如何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答:当时我国的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定,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所以,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生产力落后,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完善,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政治所必须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所以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四、原著解读毛泽东原著解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1、关于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而不能由资产阶级来领导。2、关于社会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⑴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⑵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⑶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⑷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⑸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和政策。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1、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调查同样没有发言”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口号。2、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3、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并首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论上的依据,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因子,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指出当时时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吞并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论证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科学的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经历了1924-1927的革命;2、敌人强大;3、人民军队弱小;4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1、4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人民军队可能发展战胜敌人;2、3这两个特点决定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实践论》1937年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揭示了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⑴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矛盾论》1937年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辨证关系原理;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了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1938年主要内容有: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提出(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2、武装斗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3、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把党的建设称为一个“伟大的工程”。《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精辟的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领导权等问题,指出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的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指明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3、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深入论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其次,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再次,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本文标题:近代史期末复习重点打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77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