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最新版2019秋季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1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水去哪儿了呢?通过让学生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丰富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学生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的作用很大,但大部分学生较少注意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并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水的问题。本课的探究活动通过比较两个装有等量水的杯子(其中一个有盖,另一个无盖),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水量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课外拓展通过观察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料盒中的变化,研究水去哪儿了。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水蒸气的特点。进一步理解“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学生观察这个湿的字。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教师用湿抹布板书课题“水”,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埋下伏笔。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将话题引向水的形态。二、探索提问: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师生小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是一种蒸发现象。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我们看不见水蒸发的过程。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很多蒸发的现象,让我们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吧!师生交流: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样的透明水杯,向两个杯子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当学生观察到盖有薄膜的杯子塑料薄膜上有水,水位下降较少,而没有薄膜3覆盖的水杯里水位下降较多时,很容易想到水从杯子里“跑”到空气中去了。提问: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教师引导学生继续用实验进行探究。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设计意图:两个实验一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蒸气的特点,二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最后一个部分是基于对水和水蒸气的理解,利用维恩图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研讨提问:在第一个实验中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教师继续提问:在第二个实验中,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小水珠,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水蒸气。师生小结: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提问: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师生小结: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水蒸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等。设计意图: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观察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实验内容和相应知识点,适时引导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板书设计】水到哪里去了蒸发:水水蒸气常温慢慢地4【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维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的地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圈的方式将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这样就填好了课堂活动记录表。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个是指向颜色特征,一个是指向透明度特征。彩色的物体也可以有透明度。教学反思:52.《水沸腾了》【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蒸发现象后,继续指导学生认识水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沸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三年级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水沸腾过程中水量的变化、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等问题缺乏具体认识。本课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引领学生经历预测结果、实验观察、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的全过程,既能帮助学生获得许多关于沸腾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司空见惯”的沸腾现象中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必“熟知”的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酒精灯等实验器材,这些器材的使用和组装是难点。水的沸腾实验中涉及温度计的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水量和水温数据的读取、仪器摆放的方法等问题,内容较多。教师应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并注意探究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学生分析】学生对生活中的沸腾现象都较熟悉,一般都知道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面会泛起大量的气泡,但对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并不明确,对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大小的变化缺乏仔细观察。上述问题的提出和对现象的质疑,容易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水沸腾前后气泡大小的变化,不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在实验中仅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目的是使感兴趣的学生课下主动去了解。学生学会选用较简单、安全的器材做实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实验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6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和沸腾过程的现象。难点:对沸腾的现象进行实验和分析,对蒸发和沸腾现象做分析比较。【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脚架、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家烧过开水吗?那你仔细观察过烧水的过程吗?提问学生,引出给水加热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会有很多零散的、模糊的记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没有仔细观察过烧水过程的同学也不要失望,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机会,请你们亲自在课堂上烧一次水,同学们要用心观察,在烧水的过程中会发现什么奇妙的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水的“沸腾”问题。(板书)设计意图:从图片到聚焦的问题,都明确了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的变化。二、探索活动一:预测现象,实验记录出示一杯水。师:如果我们要把这杯水烧开,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先想一想,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学生猜测:会冒气泡、水会变少、冒热气等。师:如果要检验我们的猜测对不对,你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对,做实7验,只有自己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节约时间,老师把实验器材组装好了,等会同学们点燃酒精灯就可以实验了。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给水加热,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水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气泡的变化、水的多少、声音等)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中的温馨提示,让学生了解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出示水温变化记录表,简要讲解记录表的填写方法。各组同学分工后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活动二:交流信息,得出结论师:刚才同学们实验得非常认真,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跟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分组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沸腾的关键词及沸腾时的温度。师:刚才各组同学都把杯子里的水烧开了,水烧开了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作沸腾(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水沸腾时的特点呢?提醒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烧杯壁;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很烫的,勿用手摸,谨防烫伤。设计意图:第一部分是预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交流已有的认知。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由于该过程涉及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三、研讨出示一组学生的水温变化记录表。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水温变化记录表,从记录表中可以发现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师生小结:水温变化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上升到一定温度时,即使继续加热,8水温也不再上升。液体沸腾后,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板书:沸点)观察黑板上各组记录的水的沸点数据。教师出具水温变化记录表。这是同学们刚才记录的水的沸点数据,大家知道水的沸点是多少吗?(板书100℃)水烧开时的温度跟大气压有关,100℃是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所以书上一般写水的沸点通常是100℃,而不是说水的沸点就是100℃。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为了让学生对该过程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面会有热气产生,杯底会产生气泡,之后小气泡逐渐变成大气泡上升到水面。教师在这部分应当引导学生从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第二个问题是“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明确水的沸点,水的沸点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是100℃,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现象,但学生可能会忽略掉水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的现象。【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冒泡冒气翻滚继续加热沸腾温度不变沸点100℃9本课有两部分活动记录需要填写。第一部分是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不同的水量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时间的设置可以是0分钟,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在这里,观察的重点是温度计的示数以及水的变化。第二部分是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表格已经详细地呈现出了需要观察的四个角度,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并及时记录。这里容易将水中和水面的现象混在一起,此时水中和水面都有气泡产生,要注意观察区别。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水沸腾时的温度,在水沸腾后,温度一直保持不变,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规范与安全。教学反思:3、《水结冰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10变成了固体状态。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教学过程】一、冰的观察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板书:水结冰了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
本文标题:最新版2019秋季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10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