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黄鳝的种类与价值一、种类及分布黄鳝俗称鳝鱼、长鱼、蝉鱼、罗鳝、无鳞公子等;属鱼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亚科,目前经考证仅黄鳝一个品种。黄鳝自然分布除了在北方的黑龙江,华西的青海、西藏、新疆以及华南的南海诸岛等地区很少以外,我国其他地区均有不少分布,特别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水库、池沼、沟渠和稻田分布密度大,其群体产量高。南方各省水温较暖,产量也较高。近期随着水产业的发展人工引鳝养殖,因此目前,黄鳝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淡水水域。黄鳝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印度、日本、朝鲜亦有分布。二、营养价值及市场情况黄鳝供人肉食的部分可达其全身65%以上,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根据分析测定,每lOO克黄鳝肉中,含蛋白质18.8克,脂肪o.9克,磷150毫克,钙38毫克,铁1.6毫克,还有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维生素B1及多种微量元素;每百克黄鳝肉含热量为347.5千焦(83千卡),黄鳝肉中蛋氨酸含量较多,食用鳝肉,可补充谷类氨基酸组成的不足。黄鳝的蛋白质含量,在30多种常见淡水鱼中仅次于鲤鱼和青鱼,钙和铁的含量居第一位。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类的营养晶。据美国、日本有关研究机构和我国上海水产大学的有关研究报道,黄鳝肌肉血液内含有丰富的DHA(廿二碳六烯酸),EPA(廿碳五烯酸)及卵磷脂。这三种物质具有健脑防衰、抑癌、抗癌、抑制心血管病和消炎的特殊功效,多食常食有利于身体健康。长久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谚语,日本也有夏季三伏天丑日吃烤鳝鱼片的风俗。日本学者铃木平光于1991年研究报道,黄鳝富含维生素A,每百克烤鳝鱼片中含有5000国2际单位,而相同数量的牛肉仅含40国际单位,同量猪肉仅含17国际单位。由于维生素A可增进视力,因此,不少日本人称黄鳝为“眼药”。在我国黄鳝的药用据明《本草纲目》载:“黄鳝性味甘温,无毒人肾三经,能补虚损、强筋骨、祛风湿,能治疗痨伤、风湿痹痛、下痢脓血、乳核等症”黄鳝之肉、头、皮、骨、血均可人药。我国民间常用于医治或功辅助治疗多种慢性疾病;近年还有研究报告指出,黄鳝可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由于黄鳝的药食同源,亦食亦补有很高的滋补营养价值。国内外对黄鳝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其价格也越来越高。在八十年代我国出口黄鳝800吨,到九十年代逐渐上升至1000多吨,最高达2000多吨。近几年供不应求,货源不足,出口量减少。去年在日本的市场上,黄鳝的价格比鳗鱼还贵。在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鳝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其价格也在较大幅度上涨;全国的鳝鱼价格由前几年的20一40元/公斤,涨到30一100元/公斤,最高达140元/公斤(苏州、上海)。在国内不同地区黄鳝的价格不一样,以1998年的市场价:北京60一80元/公斤,上海80—100元/公斤,武汉30—40元/公斤,广州40—60元/公斤。国内黄鳝的市场季节差价也很大,在夏秋季的价格比冬季特别是春节前后的价要低15—20元/公斤。在苏州市场有一位黄鳝批发商,在1996年大年初四这天,仅批发大规格商品鳝,成交额创历史记录为60万元。暂养黄鳝,巧赚地区或季节差价,已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规模,已形成黄鳝特有的追利一族。三、养殖情况及前景黄鳝的自然资源在我国原本非常丰富,无论对外出口或国内上市,主要为天然捕捉的黄鳝,既是少有的人工养殖,也是野生鳝种经人工驯养。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黄鳝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野生资源日见匮乏,且天然捕捉的黄鳝个体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因此在八十年代初,曾有湖南、湖北、四川、山东、安徽等地区,出现不少养鳝个体户,养殖规模不大,但总体产量较高;但后来大都偃旗息鼓,或改养其它鱼类。究其原3因,主要是黄鳝的苗种批量生产,配套饵料和病害防治等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由于生产的推动,许多科研及生产单位、大专院校对黄鳝生物学特性和全人工养殖技术作了大量的工作,前前后后也有不少研究成果报道,给黄鳝人工养殖开辟了新前景。特别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盛产黄鳝的地区,生产者利用各种形式饲养或暂养黄鳝;如稻田、网箱、水泥池、池塘及农村的坑凼、庭院等,虽然较大规模养殖的目前不多,但这些不拘形式饲养的水体,却星罗棋布般在农村及城效发展,其面积和产量相当可观。目前在我国黄鳝的养殖业随着市场消费的需求,农副水产品结构的调整已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无疑,进一步研究及推广黄鳝的养殖技术,即可加快其速度,使黄鳝养殖业蓬勃发展,于社会可促进经济繁荣,于个人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养殖品种。四、黄鳝的形态与构造1、黄鳝,体细长,前段管状,至尾渐侧扁,全体裸露无鳞,头大,吻尖。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上下唇颇发达;口裂大,口裂后方伸达眼的后缘。眼小,表被皮膜所复盖,侧上位,眼间隔稍隆起。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后鼻孔位于眼前缘上方。左右鳃孔在头部腹面连成一“V”型裂缝,鳃三对,鳃丝极短,呈退化状。第三、四鳃弓咽鳃骨上有上咽齿;第五鳃弓仅一块骨片,上有下咽齿,上下咽齿均呈细小的绒毛状。体光滑,侧线发达,稍向内凹。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成低皮褶与尾鳍相连,尾鳍小。体背部多为黄褐色或青灰色,腹部灰白色,全身布有许多不规则黑色小斑点。2、内部结构(1)骨骼系统:黄鳝的骨骼主要指脊柱和头骨主成的中轴骨骼,附肢骨骼仅残剩小部分。脊柱由100—180个脊椎组成,分躯干椎和尾椎两部分,躯干椎94—102枚,尾椎46—86枚。合鳃目的颌骨与颅骨的联接方式是双接型Amphistyly。由于上肋骨有支持肌节的作用,使肌节有较强大的屈伸力量,代替了尾鳍的摆动。因此黄鳝的奇鳍、偶鳍皆4退化。(2)肌肉系统:黄鳝的体内无鳔,依靠体壁肌肉的收缩活动。肌肉系统包括躯干部和尾部的中轴肌及头部的肌肉。3)消化、呼吸系统;消化器官:黄鳝的前颌骨、齿骨、腭骨及第3—5鳃弓上均有细小牙齿,用以捕取及扣留食物。口咽腔以后为细长而直的消化管,直贯体腔,开口于肛门。消化器官有食道、胃、大肠。在消化管的腹面右侧是肝脏。在肝脏的后面有脾脏。呼吸器官: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有微血管网,通过口咽腔表皮直接呼吸空气。即口咽腔及肠呼吸以补鳃的呼吸不足。(4)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有嗅觉器、视觉器、侧线及位听感觉器。还有脑、脊髓、脑神经和脊神经。(5)黄鳝的泌尿生殖系统:由肾脏、膀胱和性腺组成。黄鳝肾脏为头肾、中肾。肾脏左腹侧的管囊结构,呈乳白色,细长形为管囊状膀胱。生殖腺:黄鳝的生殖腺仅一个,除少数在腹腔左侧外,均位于腹腔右侧。在黄鳝生殖腺发育一开始,为一对对称的生殖腺,出膜一段时间,对称性腺向右偏,出膜后5个月左右,进而形成成体中所见的右侧单一生殖腺。黄鳝的性腺发育过程非常特殊,即先雌后雄。生殖腺早期向雌性方向分化、性成熟产过一次卵后,即向雄性方向分化,再以后终身为雄性。一般情况,体长28厘米以下的个体均为雌性;从28—45.9厘米,个体为雌雄间体,长度大于46厘米为雄性。(6)心脏及造血组织:在肝脏的前方,靠近头部,有一长椭园形围心囊,内包心脏。位于胃附近的脾脏则是主要的造血器官。而从肾脏头肾的结构来看,由于无肾小管、肾小体,皆被淋巴细胞充满,已变化成了一种造血器官。5黄鳝的生物学特性一、黄鳝的生态习性与生物学特点(一)、生态习性1、生活史:黄鳝不像多数脊椎动物那样终生属于一个性别,而是前半生为雌性半生为雄性。其生活史以图示意。2、生活习性:黄鳝是营底栖生活的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所以在各种淡水水域几乎都能生存。湖汊、稻田、塘堰、池沼水库等静水浅水水域中数量较多;溪流、江河缓流处亦有。喜栖于腐植质多的水底淤泥中,甚至在水质偏酸的环境中也能很好生活,常钻入泥底、田埂、堤岸和乱石缝中钻洞穴居。洞穴深隧(洞长约为鱼体全长的2.45—3.65倍),结构较为复杂,有一个甚至多个洞口。黄鳝昼伏夜出,白天静卧于洞内,夜出活动;特别在温暖季节的夜间活动频繁,出穴觅食,或守候在洞口捕食。在炎热6季节的白天也出洞呼吸与觅食,黄鳝的活动与水温有关,有春出冬蛰的习性,冬季水温较低,达l0℃左右时,摄食显降,并开始潜土,水温5.7℃时尚可取食,低于5℃时停止取食,潜入泥土深30厘米处,越冬达数月之久。春季水温渐达10℃左右时,迁居地皮、洞穴,开始活动觅食,水温15℃一30℃是摄食、活动频繁、生长旺盛的温度,18℃一28℃为适宜生长温度,28℃以上摄食量减少,36℃为临界温度。黄鳝的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有微血管网,通过口咽腔表皮,能直接呼吸空气(在浅水中竖直身体的前部,将吻部伸出水面呼吸空气),故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贫乏时也能生活。出水后,只要保持皮肤的潮湿状,可不至死亡(这对长途运输是十分有利的)。黄鳝对光和味的刺激不太敏感。3、食性与摄食特点(1)食性黄鳝是一种以动物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各种水、陆生昆虫及幼虫(如摇蚊幼虫、飞蛾、水、陆生蚯蚓等),也捕食蝌蚪、幼蛙、螺、蚌肉及小型鱼、虾类。此外,兼食有机碎屑与藻类。饥饿缺食时,残食比自身小的黄鳝甚至鳝卵,也食部分麸皮、熟麦粒、蔬菜等植物。稚鳝前期以摄食轮虫、枝角类为主,后期则以水生寡毛类、摇蚊幼虫为主。幼鳝与成鳝的食谱基本相同。黄鳝对植物性饵料大都是迫食性的,效果不好。但稚鳝取食种饵料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饲育黄鳝的开始阶段,必须作好各种饵料的驯养工作,为人工饲养打好基础。(2)摄食特点黄鳝对食物的选择性很严,喜食鲜活动物。但在自然条件下,饵料生物的周年变化,其食物有被迫性的季节变化。与自然环境中同季节饵料生物丰歉有关。春季饵料生物少,黄鳝摄入的饵料中泥沙和腐屑的比例较大;夏秋季饵料生物丰富,摄入的饵料中其饵料生物比例较大。黄鳝摄食方式为口噬食及吞食,多以噬食为主,食物不经咀嚼咽下,遇大型食物时先咬住,并以旋转身体的办法将所捕食物——咬断,然后吞食,摄食动作迅速,摄食后即以尾部迅速缩回原洞中。黄鳝性贪7食,在夏季活动旺盛时,摄食量大。据报道曾测定日食量约占体重的七分之一左右。4、生长与年龄(1)生长特点黄鳝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较缓慢,由于不同个体生活的环境不一致,其生长情况和产卵期长短不一样,故同龄鱼个体差异很大。据报道在湖北省湖泊、河道中捕捞的鳝鱼1龄鱼全长18—30厘米,体重6—32克;2龄鱼全长27.5—38厘米,体重29—94克;3龄鱼全长37—49厘米,体重8—117克;4龄鱼全长8.5—55厘米,体重99—210克;5龄鱼全长55.5—65厘米,体重150一280克;6龄鱼全长65—70厘米,体重275—373克;7龄鱼全长86厘米左右,体重542克左右。黄鳝在自然水域中生长年增重为3倍左右;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黄鳝的年增重可达3倍左右;网箱生态养鳝的年增重可达4—5倍。(2)生长与年龄的关系黄鳝的生长与年龄密切相关,其生长指标和生长常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生长指标和生长常数不同。即黄鳝在2龄前生长较慢,3龄后生长显著加快,4龄生长最快,5龄后相应减慢,往后逐步递减。5、性别与性逆转黄鳝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终生属于一个性别,是前半生为雌性后半生为雄性转变阶段叫雌雄间体,这种由雌到雄的转变叫性逆转现象。在达到性成熟的黄鳝群体中,较小的个体是雌性,较大的个体主要是雄性。一般情况是体长在24厘米以下的个体均为雌性;24—30厘米的个体雌性仍占90%以上;30一36厘米的个体雌性占60%左右;36—38厘米的个体雌性占50%左右;38—42厘米的个体雄性占90%左右;42厘米以上个体几乎100%为雄性。在达到性成熟的黄鳝群体中,较小的个体是雌性,较大的个体主要是雄性,中间个体为雌雄间体。而这种呈雌雄间体的性腺组织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生理变化过程中,有功能的雌性转变为有功能的雄8性。黄鳝的幼体性腺逐步从原始生殖母细胞到分化成卵母细胞,黄鳝从幼体进入成体,性腺发育成典型的具有卵母细胞和卵细胞的卵巢,以后又逐渐发展到变成成熟卵,这就决定第一次进入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都是雌鳝。雌鳝产卵后,可以明显地发现性腺中的卵巢部分开始退化,起源于细胞索中的精巢组织开始发生,并逐步分枝和增大,即性腺向着雄性方向发展,这一阶
本文标题:黄鳝的种类与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