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金融发展视角下的金融结构研究金融结构的历史演进两类金融结构的功能差异性分析金融结构的决定因素第六章金融结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最初主要以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中的路径选择和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后来发展为研究金融结构演进、比较金融系统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1)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2)内生金融理论对金融结构的探讨(3)金融服务理论对金融结构的研究金融发展视角下的金融结构研究何为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理论的职责就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从而形成金融发展”何为金融结构:“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就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这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等”如何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提出一系列衡量金融整体发展和结构特征的指标比较金融系统的研究,划分金融结构的类型,探讨金融发展的轨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初探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论1969,《金融发展与结构》金融相关率(FIR)=某一时期现有金融资产总额/国民财富总额,体现了一国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的关系各种金融工具余额在金融上层结构中的占比=某种金融工具的余额/现有金融资产总额,反映了各种类型金融工具的分布情况金融资产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分布情况=某部门持有的某种金融资产数额/现有该种金融资产总额,反映了各部门持有金融资产的偏好和各种金融工具在经济中的渗透程度金融过程机构化比例:金融机构拥有的非金融单位发行的金融工具的数额/非金融单位发行的金融工具的总额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数额/非金融单位发行的金融工具数额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衡量指标(1)各类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指标=各种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数额/金融资产总额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关程度指标=金融机构之间的往来资产的总额/金融机构总资产非金融部门内外融资比重非金融部门各种外源融资在总外源融资中的比重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衡量指标(2)返回戈德史密斯对金融结构的分类特点现代的历史上的1、只有商品货币,没有金融机构,但是偶尔有信用交易与世隔绝的部落远古2、有金属货币,汇票以及土生土长的小型金融机构(货币贷放商)1850年以前的印度和中国;1868年的日本;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3、中央银行是惟一的(或主要的)金融机构前苏联和其他中央计划经济国家19世纪初的法国和俄国4、有存款银行,但无中央银行和纸币中世纪的意大利城市(13世纪开始)5、有多家纸币发行和存款银行,以及新兴的其他金融机构19世纪上半叶的苏格兰;1913年前的美国6、有中央银行、现代存款银行、土生土长的小型金融机构热带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大部分7、中央银行、存款银行,新兴的其他金融机构西班牙、拉美、印度、埃及19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欧8、全套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美国、西欧、日本各国金融发展的道路——或许只存在一种金融发展道路: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金融相关比例提高、金融机构在金融产总额中的比重提高、银行系统的地位下降等方面变化的相同规律各国金融发展之间存在差异——可能的两种轨迹:一是金融机构的私人拥有和经营,二是主要金融机构由政府全部或部分拥有或经营金融发展的轨迹四国FIR的趋势发达与不发达金融机构相对重要性返回理论上说外源工具(金融上层建筑)为资金向最佳使用者转移提供了便利,从而加速了经济增长速度,改善了经济活动能力决定一国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经济单位和不同经济集团之中储蓄与投资功能的相对分离程度对一国的金融发展来说,移植他国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是比较容易的,但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重要地位则无法模仿,只能由一国基本经济因素决定在大多数国家的研究中,能发现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但这种联系意味什么不能确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FIR与人均实际GDP古典的内生金融理论: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与传播,经济学家本西文加(Bencivenga)、史密斯(Smith)、施雷夫特(Schreft)、杜塔(Dutta)和卡普尔(Kapur)为代表,将金融活动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从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参与成本和风险管理等角度论证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存在基础、重要性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对各国金融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进行了探析,指出现代金融体系按结构特点可以分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类(两分法)。现代的内生金融理论:1998年,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四位经济学家发表了《法与金融(LawandFinance)》一文,开启了认识和分析金融系统发展的新视野,推动人们从法律、文化传统和利益集团等制度因素视角来探讨金融发展途径。内生金融理论对金融结构的有关探讨如果试图对商业银行做一个简单、实用的界定的话,那么其应该是“一个主要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的机构”。(Freixas和Rochet,1997)从实践来看,与市场经济中的一般企业相比,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特征:首先,与主要从事非金融性业务的公司相比,相对于“真实”资产,它们有一个高的金融资产比率;第二,银行负债比其他的大多数公司的流动性强的多;第三,许多银行负债是可交易的,甚至作为交换媒介;第四,银行资产通常比其负债有长的多的到期期限,并因此流动性要小;第五,银行比其他公司有更高的杠杆效应。两分法下的银行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银行资金来源(占总负债的比例)银行资金运用(占总资产的比例)作为一种金融制度,资本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使现实中物理形态上不可分割的物质资产的证券化成为了现实,成为物质资产产权交易的独特场所。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突出的交易性质就是“脱媒”,也就是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化不需要转换中介的过渡,完全是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的直接交易。资本市场制度内涵的特征使其有别于商业银行通过其特有的信用货币派生进而衍生出来的货币资金集聚(“货币池”)的功能定位,而是借助收购、兼并、重组、分拆、吸收合并和股权置换等诸多产权证券化交易方式,充当全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平台(或者说市场经济的“资产池”),有效实现全社会的存量及部分增量资源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优势品种集中,最终实现全社会存量资源的动态配置,带动经济增长。两分法下的资本市场这种范式的转变是伴随着金融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演进产生的,是与对金融机构研究框架的变迁,对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关系的范式转变同时出现的历史看,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作为两种沟通储蓄-投资的制度安排是相互分离的当代金融发展的特征显示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带来金融结构的日益复杂和金融功效的提升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关系的范式转变从18世纪初开始,在银行挤兑、股票泡沫等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的背景下,由于各国经济规模、复杂性、技术以及政治、文化习俗、历史背景等因素差异导致的危机应对政策措施的不同,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开始表现出较高程度的独特性或差异性,进而使得各国金融体系中市场与银行等中介主导地位的结构性差异,或者说以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bank-based)”和以美、英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market-based)”两大金融模式的区分在19世纪就已初露端倪,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这种结构性差异则基本成型,为学术界所认可(Roe,1994;Allen和Gale,2000)。两类金融结构的历史渊源1993年各国银行和市场情况比较国别GDP(亿元美元)银行资产(十亿美元)银行资产/GDP(%)股票市场市值(十亿美元)市值/GDP(%)美国6301331053513682英国82421312591152140日本42426374150299971法国1261190415145736德国1924291915246424资料来源:Allen&Cale(2001)美国金融中介资产占比德国金融中介资产占比股票市场规模:以股票市值占GDP比例这一指标来测度,1994年底美国和英国分别达到75%和112%,而德国和日本则为24%和78%。股票市场发行情况:1991-1995年,美国公司每年发行的股票价值相当于GDP的1.2%,英国为2.1%;相反,德国这一指标仅0.04%,而日本为0.65%。更显著的区别是,1995年美国每100万公民平均有3.11只新股票上市,而德国的数字是0.08。(LaPorta等,1997)股票持有情况:1994年,个人投资者持有美国公司流通股票的50.2%,到2000年下降到40%,其他非金融公司持有14%其他公司的股票,银行几乎没有,而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则持有近26%的股票。在德国,个人投资者拥有公司股票的17%,而银行拥有10%(此外,还代表很大一部分个人投资者行使投票权),其他非金融公司持有42%的股票。两类金融体系的比较研究(1)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发展程度:1993年,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非金融公司债券的未清偿余额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9.1%、2.7%、5.1%和0.1%,而商业票据余额占GDP的比例分别为9.1%、0.7%、1.8%和0.6%。非金融公司债务融资的构成:美国以证券形式融资的比例高达49%,英国为24%,而日本和德国分别仅为16%和10%,而来自银行贷款所占的债务比例在美国仅16%,而德国则高达80%。两类金融体系的比较研究(2)债券市场90年代初期,美国很少有单个中介机构持有国内某个超大型企业股票的1%以上,在大型企业中前5名股东持有的平均股份比例也仅25.4%(中位数为20.9%)。这一点在英国也极为类似,其大型企业中前5名股东持有股份比例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20.9%和15.1%。在德国和日本,由于大机构持有的股份比个人要高很多,股份所有权就相当集中——德国大型企业中前5名股东持有股份比例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41.5%和37%,日本则分别为33.1%和29.7%。在1985-1989年间,美国和英国已完成的国内并购年度平均规模分别达到10700亿和1076亿美元,占到股市总市值的41.1%和18.7%,相反,日本和德国的并购规模仅613亿和42亿美元,占股市总市值的3.1%和2.3%。除了并购规模及频率外,两类金融体系中并购双方的态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两类金融体系的比较研究(3)股权分散度及兼并收购状况美英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相对较为单一:美国在《1933年银行法》颁布实施之后的60余年间(止于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颁布),商业银行被禁止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提供针对企业的短期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农业贷款以及针对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与美英不同,德国全能银行则在提供短期银行信贷的同时可以通过承销、买卖股票权提供中长期资本,其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董事会和其他方式在银行与商业/工业公司之间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银行向这些公司提供信贷并享有作为所有者的权益。二战之后的日本则通过采取了两套相互抵消的管制措施:一是金融的分业管理,二是鼓励通过银行融资的渠道,形成了独特的主银行制度。两类金融体系的比较研究(3)商业银行20世纪50年代美国金融中介的业务范围机构业务支付服务储蓄产品信托服务贷款证券承销担保和风险管理产品商业消费者股权债券存款机构●●●●●保险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表示少量涉及1999年美国金融中介的业务范围机构业务支付服务储蓄产品信托服务贷款证券承销担保和风险管理产品商业消费者股权债券存款机构●●●●●##●保险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表示通过附属于大公司有选择地涉及。根据梅耶(1988,1990)基于“流量数据分析法”对企业融资结构的研究,发现尽管
本文标题:6金融结构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90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