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企业伦理学概论(二)
导论主要内容一伦理学、经济伦理学与企业伦理学二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三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四企业伦理学的任务五学习企业伦理学的意义二、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出现一系列企业经营丑闻。在美国的商学院,本课程开始设置缘于水门事件之后,并因为不断暴露的贿赂,回扣,窃取商业机密,非法股票交易,弄虚作假(作假帐,卖假货),非法的政治捐款,空难事件,有瑕疵的轮胎、车辆及其他产品的销售而得到重视。1962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个报告——《对企业伦理及相应行动的声明》同年,威廉·洛德在美国商学院联合会发起有关开设《企业伦理学》课程必要性的调查。1963年,T.M.加瑞特等人编写了《企业伦理案例》1968年,美国天主教大学原校长C.沃尔顿在其《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倡导公司之间的竞争要以道德目的为本。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974年11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企业伦理学讨论会,这次会议不仅深化了此前人们对企业伦理问题的研讨,而且标志着企业伦理学的正式确立。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利润先于伦理”与“伦理先于利润”之争。日本的企业伦理模式受到关注。把日本传统的伦理观念融入企业经营活动之中,使伦理道德成了日本企业调节企业内外关系、处理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美国人对这种企业伦理模式很感兴趣,并视其为日本企业的成功之道而加以借鉴。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道德生成运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企业伦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第一,企业伦理学从美国和日本扩展到了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第二,企业伦理学开始进入大学的课堂。第三,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构建了企业决策的伦理分析模式。第四,企业伦理规范在美国大企业广泛应用,少数企业开始设立伦理委员会和负责处理企业伦理问题的经理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截至1993年,美国90%以上的管理学院开设了企业伦理学方面的课程。1993年,美国的史蒂文·西尔比格(StevenSilbiger)出版了《MBA十日读》一书,到1997年,已译成7种文字。在该书中,西尔比格概括了美国10家著名商学院的课程精要,列出了9门核心课程,“企业伦理学”榜上有名。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几乎所有的西方管理学(Management)教科书都辟专章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企业伦理不仅仅成为管理学的新的构成内容,而且还向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国际企业学、会计会计学、谈判学等课程渗透。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国一流商学院纷纷成立企业伦理研究中心(所)。沃顿商学院于1997年成立了企业伦理研究中心,圣母大学门多萨商学院于2001年成立了“全球道德经营研究所”,大学商学院于2002年成立了“国际企业责任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于2003年成立了“领导与伦理研究中心”。可以看出,依托研究中心开展企业伦理教学与研究,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树立良好形象,已成为一流商学院在竞争中谋求发展的新的重大战略举措。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从2003年起,在《商业周刊》对商学院的排名中,新增了对商业道德的评价,毕业生根据学院对企业伦理学教学的重视程度,对学院进行评分。招聘人员要评出哪所学院的毕业生具有商业道德。在排名时,还对每所商学院的知识资本进行评分,评分方法是计算其在18种出版物上刊登的学术文章,《企业伦理学刊》(JournalofBusinessEthics)是18种出版物之一。企业伦理学教学与研究在商学院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三、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1.伦理与道德2.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3.广泛性道德要求与先进性道德要求4.利益相关者5.企业伦理6.企业道德伦理处理人、群体、社会、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道理、规则和原则人、群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1.伦理与道德什么是伦理什么是伦?伦即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意“辈”,引申出群、类、比、序等涵义。孟子: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什么是理?理即道理和规则。原意是指治玉,由此引申出条理、精微、道德、严密等涵义。什么是伦理?伦与理合在一起,就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关于人与人相处时对“善与恶”或“应该不应该”的道德规定。伦理的基本特性1、客观性——行为善恶的认定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2、阶级性——每个社会以及每个社会中各个不同的阶层、社会利益集团都有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伦理规范。3、时代性——人们对善与恶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而变化。4、层次性——人们在处理“人”与“己”的关系时,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1)极端利己主义——损人利己(2)个人主义——利己不损人(3)为己利他——利己是目的,利他是手段(4)集体主义——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谋取个人正当利益(5)忘我——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5、双向性——利益相关者都应该维护彼此的利益。道德德者,得也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坚持“道”所形成的品质和境界道者,路也原则、规范、规律伦理与道德把外部的规范转化成自觉要求并体现在行动中,需要经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道德教育和自身修养等活动在内的长期努力。什么是道德道——指规律、规则、规程等,引申为一种最普遍的最高原则。•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通“得”,是指人们对最高原则的认识、情感、意志、信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和一贯的行为。•孔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此内得于己之说也;以善德施之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此外得于人之说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的基本特性1、用善恶标准进行判断和评价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唐律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判;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2、依靠舆论、信念和习俗来维持论善与道德善与道德,两者的价值表述相近,有你中有我及我中有你的逻辑嫌疑,皆为对世俗的整体宏观的评判,是对普世价值高度的衡量。二者的制高点即为正义的全部,此为理论层面的逻辑推理,是律法上现实应用的判断。善与道德,两者的交叉点即为正义,非简单机械式的重合,而为理性上的认知与认同,为普世价值观与律法核心要素的一种交融,可感知的且被世俗所能接受的,二者与地域及种族无关,为人性中至高的原本。善与道德,二者在律法价值中的内涵与外延是统一的,可相互印证且由感性至理性上的一种认同,皆被法治精神在理论层面所吸收。律法之核为人心,人心之核为善与道德。故此,善与道德的阐述在律法价值的普世观中极为重要。善与道德,两者在律法上是趋同的,在人心上是一致的。律法不外乎人情与事理,人情与事理不外乎人心,人心不外乎善与道德。故此,律法与人心的结点不外乎善与道德,此为人性中的制高点,为人性存在的必然,且合乎内在之规律。善与道德,隐含于律法核心价值内,为律法效果本身的必需,与法的社会效果相呼应,此为正义所需要的两种效果,故奉为法治之路的完美,让善与道德于律法内外的功效惠及民众,且能看得见的,为民心所向。善与道德,二者在规则创设之初的吸收,为法之良性奠定了根基,且在践行中诠释法的普世观,进而彰显法的正义,路径种种,皆为民生。故此,善与道德,为万法之基石,为万民之福祉。道德的三个方面内容道德规范:是一套以“好、坏、善、恶、对、错”为核心概念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形成的认识、情感、意志、信仰和习惯。道德活动:由“道”转化为“德”的途径与方法,即(道德)评价、教育、修养等。伦理与道德的区别当表示规范、理论的时候,我们较倾向于用“伦理”一词当指称现象、问题的时候,我们较倾向于用“道德”一词“伦理”更具客观、客体、社会、团体的意味“道德”更具主观、主体、个人、个体的意味道德和伦理这两个概念,一般不作严格的区分,经常可以互换使用,但在一些日常生活和特定场合又有一些细微差别。伦理与道德的相互关系—联系伦理与道德都是讲规范,都是关于“善与恶”和“应该不应该”的规范,只不过伦理是外界要求必须做到的,而道德是自身奉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伦理与道德常常互用而不加区分,或者合在一起。此外,两者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伦理对道德建设指明方向;反过来,道德实践会对伦理提出新问题、新要求。两者在作用和反作用中相互促进。2.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行为道德行为非道德行为道德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3.广泛性道德要求与先进性道德要求伦理上可接受的行为——广泛性的道德要求利己不损人、利己利人、为己利人伦理上值得赞赏的行为——先进性的道德要求先人后己、无私利他法律的含义与特点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三要素:假定、处理、制裁法律的几大特点:1、强制性2、权威性3、客观性4、唯一性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区别1、两者的调节方式不同。法律是依靠国家机器等强制力量执行的,体现了强制性和外在性;而伦理道德则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而起作用,体现了自立性和内在性。2、两者所要规范的行为不同。法律是人们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它只能对触犯了“最起码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予以追究,对一般的不道德行为并不追究;而伦理道德则比法律有更广泛的渗透性。法律惩治的行为道德予以谴责,法律不追究的行为道德更予以谴责。3、法律只能惩恶,不能劝善,它只规定什么是不应该的,伦理道德则既指出什么是恶的、不应该的,又指出什么是善的、应该的。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联系伦理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在作用上相互补充。1、伦理道德规范往往是法律制定的依据,许多法律起初只是一种道德规范,随着问题的严重和公众呼声的提高,一些道德规范上升到了法律。2、道德可以引导人们尊重和信守法律,而法律可以作为维护道德的威慑力量3、道德可以用来防范尚未发生的违法行为,而法律可以用来罅已经发生的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4、法律反映的是昨天的道德准则,不一定符合今天和明天的社会期望。这种法律滞后现象的存在,就需要有道德来填补空缺或漏洞。4.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指可能对组织的决策、政策、活动和目标施加影响或可能受组织的决策、政策、活动影响的所有个人和群体。企业是个利益关系体企业所有者员工顾客供应者政府其他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企业需要所有者、顾客、员工、供应者、政府、社区、公众的支持,反过来说,后者也能从与企业的合作中获得好处,他们也离不开企业。企业与竞争者也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怎样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企业不可避免的、每时每刻都面临的问题。5.企业伦理的特点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行为的规范。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善与恶、应该与不应该的规范。企业伦理是关于怎样正确处理企业及其成员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规范。企业伦理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内部规范来起作用的。6.企业道德的“内得于心、外施于人”的含义企业道德由企业成员的道德品质和企业道德文化构成。道德品质:道德意识(认识、情感、意志、信念)道德习惯企业文化:共享价值观行为准则行为方式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企业伦理观四、企业伦理学的任务根据研究道德的方法、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形成了伦理学的三个分支:描述伦理学(是什么?)规范伦理学(应该怎样?)分析伦理学(为什么?)关于企业伦理学的一般知识(一)道德与应该道德最基本、最简化的两个模式就是应该与不应该的
本文标题:企业伦理学概论(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905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