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同济-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设计
重庆市大足区城乡总体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11TheMASTERUrbanDESIGNOfLIYUNHE.HUAIANCITY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设计_总体城市设计汇报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发展分析与总体定位第三部分规划理念与系统控制第四部分分区规划设计第五部分规划特色与重点工程汇报重点01前言1.1、规划任务与要求1.2、项目工作历程1.3、项目组织框架1.4、规划方法体系2013年3月,淮安市规划局及生态新城一行赴上海同济大学,与吴校长及我院初步达成规划意向。2013年4月初,项目组一行15人赴淮安开展调研。规划任务:总体城市设计:11.8平方公里,15.6公里长。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区段内重点区域的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色剂。规划任务与要求部门沟通及专家访谈(13+7)项目工作历程(2013.03.31-2013.10.24)市长汇报(4)吴校长及专家汇报(9)2013年5月9日淮安2013年5月28日同济规划大厦2013年7月6日同济规划大厦2013年8月31日淮安开元名都酒店2013年4月28日吴校长、夏院长同济大学文远楼2013年5月19日吴校长、夏院长同济大学文远楼2013年7月3日吴校长、张总工同济大学文远楼2013年8月17日吴校长同济大学文远楼2013年9月8日吴校长同济大学文远楼2013年10月17日吴校长、张总工同济大学文远楼2013年5月17日阮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2013年7月2日阮教授、张总工同济规划大厦6012013年8月13日阮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2013年4月3日淮安文史专家淮安金蝶苑2013年4月17日淮安文史专家淮安2013年5月23日高岱明淮安规划局2013年5月27日高岱明同济规划大厦6012013年6月5日韩锋教授同济大学2013年9月13日潘正凡、高岱明淮安留创园2013年9月16日淮安文化人士淮安区规划分局与淮安各部门共进行了13次沟通项目组织框架总体城市设计组总领衔吴志强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教授、博导总负责:夏南凯同济规划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管总工张海兰顾问组文化顾问:荀德麟、范更生、潘正凡、高岱明、交通顾问:刘冰艺术顾问:马钦忠经济顾问:顾荣泉建筑顾问:常青、亚太文化遗产中心旅游规划研究运河文化研究经济产业研究桥梁美化及设计生态及基础设施夜景亮化及照明重点建筑概念设计同济大学同济规划院同济建筑院新加坡邦城上海社科院林同炎国际中国美院一石数码总规划师阮仪三、张松规划方法体系案例研究文化访谈专家顾问问卷调查网络互动03发展分析与总体定位3.1、规划背景3.2、运河经济承载3.3、河城关系演变3.4、总体发展定位3.5、规划建设目标3.6、规划分析框架3(1)里运河对于城市定位的支撑徐州、南京两大都市圈外圈层•1规划背景强化传统优势、优化竞合关系、特色城市突破南京苏锡常徐州苏北交通枢纽,经济产业中游如何突破的发展瓶颈?传统经济职能: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城市特色职能: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旅游城市整体发展目标: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运河之都运河生态文明的示范之城传承漕运文化的运河都城长三角区域度假旅游胜地3(2)运河申遗是淮安走向国际化的新机遇、发展路径•1规划背景运河申遗之发展机遇提升淮安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淮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淮安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立即列入的遗产点有65项,其中江苏共有25项,淮安就有11项名列其中。遗产点数量之多在运河沿线的35座城市中名列首位,体现了“运河之都”的风采。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大运河申遗工作的推进,将为淮安带来知名度,进而吸引游客访扬,感受淮安城市风貌,从而提升淮安的影响力,促进扬淮安知名度的上升,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大运河作为淮安主要的旅游吸引物,有利于淮安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保护作为大运河申遗的出发点与归宿,对传承历史文化、弘扬运河千年文化精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大运河申遗作为保护的一种方法,大大促进了淮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淮安来说,大运河申遗势必将吸引大量游客来访,从而促进淮安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要。而不断完善的旅游产业将为淮安带来更多的旅游消费,旅游收入在当地的消费比例越大,旅游消费乘数效应就越大,吸引并推动越来越多的旅游产业进入、发展。3(2)运河申遗是淮安走向国际化的新机遇、发展路径•1规划背景运河申遗之发展路径大运河申遗大运河申遗工作将促进淮安市加快进行运河及周边环境治理,严格沿线遗产保护,并以申遗为契机,提升城市知名度遗产保护政府加大力度保护运河沿线以及城市其他文化遗产环境治理政府提供资金治理运河沿线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知名度提升大运河作为历史悠久的水上文化纽带,其申遗成功有助于提高运河城市的知名度旅游业发展淮安知名度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文化遗产的良好保护,越来越多的访客来到淮安,促进了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经济效益提升淮安旅游业的发展,为淮安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好地进行遗产保护和环境治理。淮安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效益全面提升新经济载体景观载体休闲旅游载体历史文化载体健康水环境3运河经济承载运河经济承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2运河经济承载BEFOREFUTURENOW漕运载体经济载体航运载体灌溉载体防洪排涝载体南水北调清政府当时年财政收入7000万两白银,其中有5000万两是通过漕运撷取。运河功能不断强化运河功能与现代城市生活与活动的紧密联系3里运河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河城关系的演变•3河城关系演变河城关系演化:缘河而起,因运而兴;河城互动,转型发展两城两镇,依托运河产生,兴起两城拓展,生态新城循河而生河城互动,促进城市有机融和经开区+站前商务区高教区3总体发展定位总量增长强劲,资源开采为主导•4总体发展定位以提升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品质为导向,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将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集高端论坛、文化旅游、生态养生、商务休闲以及特色主题乐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3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目标•5规划建设目标市民共享的休闲游憩公园优质滨河生态资源与城市职能空间相互渗透人可亲水水入城中展示运河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古今文化交流世界运河文化交流航运文化多元文化交流文创旅游产业的发展聚集高地服务新兴发展运河文化为依托的休闲旅游综合体复合创新及文化创意智慧创新的生态文明廊道创新智慧保障优质水体生态环境绿道网络,汇集水系形成绿色生态共享纽带3人、文、水、城,核心框架•6规划分析框架人出发点水支撑点文战略点,城回归点人文3定位三大服务人群:本市常住居民,城市企业精英,外来旅游客商核心框架阐述以人为本•6规划分析框架支撑运河之都城市定位复兴漕运文化凸显城市文化特征文化创新、再植,促进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最终达到文化的永续传播与再生文化复兴城市滨水文化景观公园污水整治、水体净化与提升生态创新、绿色建筑的示范与引领生态引领生态、文化、亲水活动、商业服务多元触媒,激发城市活力。实现“界线—廊道—纽带—片区”互动、渗透、扩散,带动周边城区的发展河城互动优质环境完善配套多元服务发展机遇人文城水3核心框架阐述•6规划分析框架文化生态服务活动多元触媒激发活力价值提升带动周边04规划理念与系统控制4.1、城市设计理念4.2、规划结构与主题定位4.3、用地布局与建设规模4.4、交通系统规划4.5、建设系统控制4.6、其他规划支撑系统4“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设计理念•1城市设计理念营城聚人理水兴文4“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设计理念•1城市设计理念构建以里运河为主轴、双向渗透的开放空间系统。汇聚活动到河边、引导水绿入城区。策划面向市民和游客、丰富立体的滨水、亲水、水上游乐活动,将里运河的生态性、文化性、功能性聚焦于水。理水洁净之水美丽水岸水系渗透乐活之水还原建设引导营造推进里运河区域污水治理与水质提升工程。建立自重力水系循环网络和自我净化的生态系统。改造提升现状滨水景观系统,强化重点区段滨水景观区规划设计。4“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设计理念•1城市设计理念营城商业业态规划,服务活动策划,特色景观亮化。繁华之城生态之城古韵之城生态景观提升运河生态文明区域生态示范依托楚州古城、河下古镇,打造壮丽东南第一州-文化旅游综合体再现引领尽染4“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设计理念•1城市设计理念聚人吸引人服务人汇聚人留住人塑造“运河之都”文化品牌,提升淮安旅游的知名度、淮安的城市魅力和吸引力通过生活性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以及创新产业服务基地的建设完善,为里运河区域的各类人群提供多元复合的优质服务。布局文化旅游、主题乐园、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辐射带动,汇聚人气,吸纳国内外的游客、投资者、创业者以及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通过多元立体的旅游服务设施网络,引导最优化的居留时间和消费纵深。通过优惠的创新产业扶持政策、生态乐活的高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公共配套,留住各类产业人才在淮安安居乐业。4“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设计理念•1城市设计理念兴文传承创新融合荟萃文化复兴提炼淮安运河文化与名城文化的精髓,将漕运文化、古城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等通过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主题游乐等方式来促进文化的传承再现与活力创新。淮安文化本是南北地域文化的融合,而运河文明的千年洗礼,又让淮安成为有别与秦岭淮河沿线其他北方城市的文化交流、融合荟萃之地,同时自身也孕育衍生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系统策划、有效推进里运河沿线的重点文化复兴工程建设,通过运河文化的国际交流、文化产业的孵化创新、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最终实现淮安地域文化的永续更生与伟大复兴。4(1)总体规划结构•2规划结构与主题定位32黄淮运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清江浦文化旅游商业中心八亭桥漕运文化博物苑山阳湖运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楚州-河下古城文化旅游中心水利枢纽主题风景区码头镇水利遗址旅游中心4(2)分段主题与特色功能•2规划结构与主题定位起承转和清江浦文化旅游商业中心八亭桥漕运文化博物苑山阳湖运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楚州-河下古城文化旅游中心文化旅游新商圈漕运文化展示窗口运河文化交流中心文化旅游集聚区4(1)用地布局规划图•3用地布局与建设规模4(1)外部交通整合•4交通系统规划外部交通特征与策略问题1:基地对外交通不便策略1:健全的城市道路系统城市道路框架处在扩张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路网体系,基地与高速公路联系不便。基地可达性以及人流疏散能力有待提升。城市将建成完善的道路系统,提高基地的可达性。4(1)外部交通整合•4交通系统规划问题2:外部机动车穿越基地策略2:截流干道隔离穿越车流城市车行交通穿越基地,占用基地内部道路、停车等设施,干扰游客流线和基地景观,导致基地功能紊乱。在基地外部设置社会停车场,利用截流干道隔离穿越车流。外部交通特征与策略4(1)外部交通整合•4交通系统规划问题3:基地与城市公共中心缺乏联系策略3:轨道交通系统实现基地与城市公共中心的互动衔接基地与城市公共服务中心缺少便捷有效的交通联系,无法形成紧密的互动衔接,影响基地活力的激发。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将全面覆盖基地,给基地带来活力,并催生新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外部交通特征与策略4(1)外部交通整合•4交通系统规划问题4:基地与客运交通枢纽缺乏便捷沟通策略4:轨道交通系统实现基地与客运交通枢纽无缝衔接基地与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联系较弱,亟待快速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以方便游客快速、安全,便捷地到达基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实现基地与城市各客运交通枢纽的无缝衔接,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条件。外部交通特征与策略4(2)基地交通系统规划•4交通系统规划基地内部交通分析可达性(亲水性)问题里运河沿岸部分地区没有设置垂直于运河的道路,导致该区域里运河两岸的交通可达性
本文标题:同济-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96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