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上海历史2到6分册知识结构
1中国古代史知识综合复习【朝代更替】朝代起止时间都城基本特征新石器时代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东周)秦朝西汉王莽新朝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2宋夏金元明清【新石器时代】——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考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距今一万年,新石器时代,BC8000。A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特征: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A原始农耕诞生的标志和意义标志:栽培谷物、驯养牲畜。意义:①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标志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②原始农耕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A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特点:口耳相传;价值:蕴藏一定有效信息;但经口耳相传,具有夸张成分,需靠考证。远古时期的神话故事有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炎黄传说A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分布形状: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A3【夏朝】——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考点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文献记载中的夏《礼记·礼运》的夏是小康之世,天下为家,夏以前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传说中的夏是王位继承制的变化:禅让制被世袭制所替代。文献记载夏具备了国家基本特征,有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B河南偃师二里头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与文献中的夏最吻合。二里头遗址中发掘有类似宫殿的遗迹,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属于礼器和祭器;说明夏进入了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农具有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猪、狗、鸡、羊,说明二里头居民经济以农业为主。C【商朝】——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考点商朝与青铜文化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B商朝的历史是信史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B商朝青铜器的功能与特征政治功能:青铜器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宗教功能:铸有动物纹饰,相信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者神灵交流,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功能。用途:以礼器为主特征:造型独特,制作精良,纹饰瑰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B甲骨文内容:记载占卜情况;B4载体:甲骨;地位: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比较成熟的文字;史料价值:印证商朝是信史的重要考古资料;【西周】——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考点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西周的建立时间:BC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战役:牧野之战;都城:镐京;A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目的:为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以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效果。分封对象:同姓诸侯、异姓诸侯(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分封方式:①分封已经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②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作用: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共主。B礼乐制度制定者及其封地:周公旦,周;礼的概念: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人们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差异和权利义务。礼的重心:从神事下移到人事;礼的实质:等级秩序;礼的目的和作用: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周统治地位。乐的概念:舞乐、史诗;乐的实质:求同;乐的目的和作用:以音乐激起人们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C5礼和乐的关系:礼与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礼乐制度的影响:既能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又能使人们和谐的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周公将礼的重心从神事下移到人事,视尊礼为统治者实行“德治”的重要内容。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东周】——第5课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一、考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春秋起讫:BC770—BC476战国起讫:BC475—BC221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社会: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和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政治:①政治制度: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②政治改革:各诸侯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政治改革。经济(最深刻):①生产力: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等新生产技术:②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土地买卖;③阶级关系: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出现;④生产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⑤社会风气:追逐利益,实力竞争;军事: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以攻城略地为目标;思想:士大夫提出各不相同的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方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C百家争鸣影响最大的学派:儒法道;儒家的创立人孔子主张礼、仁;孟子的观点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观点熔礼法于一炉,礼法兼治,王霸并用;C6法家的代表人韩非、李斯主张提倡“法治”,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富国强兵;道家的代表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战国七雄七雄的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影响: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统一,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B商鞅变法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国势日弱;诸侯王:秦孝公;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措施: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实行奖励耕战、建县制和什伍连坐。影响:秦由弱变强,后来居上,为实现大一统创造了条件。地位: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改革的典型代表。B【秦朝】——第6课大一统中央国家的形成、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一、考点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战国七雄七雄的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影响: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统一,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B商鞅变法诸侯王:秦孝公目的:措施: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实行奖励耕战、建县制和什伍连坐。影响:秦由弱变强,后来居上,为实现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秦帝国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B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C7内容:(1)中央机构:皇帝,三公九卿;皇帝制的特点:最高统治者;三公九卿和职能:三公:丞相(百官之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军事);九卿:廷尉(司法)、治粟内史(财政);(2)地方制度是郡县制,县下一级机构是乡、里,在地方上有威望的是三老、啬夫,他们的职能是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郡县制的作用: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县一级的地方制度沿用至今。影响:秦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出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秦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交通:建造驰道和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军事: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移民: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秦末农民起义秦短命而亡的原因①秦的暴政(表现:滥用民力,繁重徭役,严刑峻法,赋税沉重)②在统治不稳的情况下,秦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以战争经验搞建设,仍一味重功利、行酷法,急功近利以及新制度推行中的刚性有余,柔性不足。③统治者忙于宫廷斗争,大肆屠杀宗室朝臣,秦二世未能改正过失,统治僵化腐朽,加速秦的灭亡。④爆发农民起义。C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和结果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泽乡起义,失败。继陈胜吴广后,刘邦项羽成为反秦的领导人,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咸阳,秦朝灭亡。A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都城:长安;A8【西汉】——第8、9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和汉武帝时代一、考点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汉承秦制继承秦朝的制度皇帝制、中央集权体制;制度、政策的变革郡国并行制,政令宽简舒缓;刘邦设立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认为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郡国并行制度的危害吴楚七国之乱;B文景之治的内容经济政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措施:①轻徭薄赋;②省刑约法;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发展,出现“吏安其民,民乐其业”的文景之治。消极作用: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B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加强皇权抑制相权的措施:内外朝。内朝指有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的宫廷决策核心;又称中朝;外朝指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①推恩令,解决郡国并行的社会问题;②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董仲舒目的: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措施:①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将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②在长安建立太学,从中选拔官吏;③郡县学校配经师授学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积极影响:为儒学家开辟了置身仕途的通途,经世致用成为普遍追求。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汉武帝尊儒的局限:没有采纳董仲舒的限田和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主张。实质:儒表法里C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三次战争A9作用: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设置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东汉】——第10课东汉的兴衰一、考点东汉的兴衰刘秀建立东汉时间:公元25年;都城:洛阳;谥号:光武;史称“东汉”的原因:因定都洛阳,位于旧都长安之东,史称东汉。A“柔道”政策和作用措施:①简政安民:废除繁密苛重的法令,9次下令释放奴婢,实行三十税一的西汉旧制。②文教治国:礼贤下士,在洛阳建皇家图书馆,扩大太学规模,地方普遍建郡国学;重视文化教育,讲究人品节操。积极作用: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全国呈现较为繁荣安定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消极作用:豪强实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导致东汉末年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王朝。B【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1课割据与分裂、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一、考点割据与分立魏蜀吴三国的地理位置魏(北方):220年,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蜀(西南):221年,刘备建汉,定都成都;吴(东南):229年,孙权建吴,定都建业;(今南京)A北方人口的南移原因:东汉末起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影响: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发展。B10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经济: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民族融合:开发南中八郡,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B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自然条件优越,积极发展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造,造船技术日益进步,迫使山越人出山,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B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东魏→北齐五胡十六国→北魏西晋西魏→北周→隋东晋→宋→齐→梁→陈A孝文帝改革王朝:北魏;民族:鲜卑;目的:立国中原;特点: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全面汉化;措施:①迁都洛阳;②政治制度上三长制、均田制;③采用汉俗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胡汉通婚;④文教上尊崇孔子,实行礼制,以孝治国;影响: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C【隋唐】——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考点隋唐政治新格局隋朝与唐朝的建立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杨坚,581年,589年统一全国;唐朝建立:李渊,618年,都长安;A三省六部制创立:隋创立,唐健全;C11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职能:中书草诏,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下设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特点:①分工明确;②集体宰相制;③互相牵制;评价: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但若严格执行,对皇权有一定限制作用。政事堂属性:唐朝建立,是宰相议事的处所。职能: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提高行政效率。C科举制的内容与作用创立:隋朝开创,唐朝健全。概念: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内容:常设科目为明经和进士,重视进士科。标准:考试成绩;作用:①普通士人都可赴京考试,中央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②人才选拔、官员任用权力完全收归中央,有效抑制门阀势力。B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C唐蕃关系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远
本文标题:上海历史2到6分册知识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03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