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论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论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摘要:红学一直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重点,书中人物研究也因此成为了文学届的热门话题。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每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淋漓尽致,鲜活生动,除了主人公之外,还有很多人物形象的刻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细细品味,例如秦可卿,刘姥姥等,他们的性格也都深刻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心理写照。本文从刘姥姥三入大观园入手,深度分析了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关键词:刘姥姥;形象特征;人格魅力《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中,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数非富则贵,面部俊朗,锦衣玉食,腹有文墨。而刘姥姥的出场,却如一桌摆满山珍海味的盛宴,冷不丁蹦出一颗拖泥带水的土豆儿,——让人新奇之余,不免有些倒胃口,让人扫兴。纵观前两次进荣国府,家境贫寒的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出尽了洋相,成为上至主子,下至奴仆竞相取笑的“女清客”,完全丢了颜面;而她自己也装疯卖傻、存心附和,弄得丑态百出,让我们都替她羞愧、难过。不过,我们要明白她这样做的背景。从小说中不时出现的只言片语间,透露着这样的信息: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只发生在少数人的上层社会中,而身处阶级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连年灾荒,官吏盘剥,弄得他们始终在贫穷与饥饿的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刘姥姥就是其中的一员。年关的窘境和来年的生计,让她感受到了世间深深的恶意,生活难以继续,女儿女婿也不争气,老来无依靠,为了适应艰难的环境,刘姥姥不得不圆滑自身。在农民穷困潦倒的时候,到贾府“打秋风”成了刘姥姥一家唯一的希望。刘姥姥这一人物代表了社会最底层,她的举动言语完全体现着劳苦农民在当时社会中的无奈与苦衷,但她又拥有极大的智慧,她懂得变通,所以能够在荣国府这样的大富大贵之地打得“秋风”,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刘姥姥的智慧,义气与淳朴,和她智慧背后穷苦人民的无奈。一、深藏不露的语言智慧《红楼梦》由曹雪芹先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其驾驭文字的境界远远高于我们。语言、诗词固然优美娴熟,更难得的是,作者就像一个演技高超的艺术家,善于抓住人物的不同特征,把每个对象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使读者不至于混淆。一进荣国府时,刘姥姥辗转回旋半天,也只见到了王夫人的配房——周瑞家的,客套寒暄之后,说出这般令人叫绝的话:“原来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嫂子特致意罢了1”。先不说自己向主子打秋风,反而先奉承奴才一番。周瑞家的明知其意,却也不好当面拆穿,何况人家给够了自己面子,听起来也很受用的;更厉害的是后一句,她不露声色、似有似无地将了周瑞家的一军:我的来意很明白,能不能见到正主儿,就要看你在这贾府里混得如何了。平日里习惯了仗势横行狐假虎威的奴才仆人们,岂能甘心给这村野老妪给看扁了?何况只是顺水人情的事儿,也于己无损,刘姥姥便顺利地进入了贾府。她在语言上的智慧,可见一斑。等见到了管事儿的凤姐后,刘姥姥早已被府中的豪华陈设、气派规矩弄乱了方寸,回话显得语无伦次,磕磕绊绊,处境十分尴尬。危难之际,作者又巧妙地安排了贾蓉来搅局,一箭双雕:既给了刘姥姥喘息的余地,又使她能够通过凤蓉对话,对凤姐的处事、秉性有了较多的了解。待刘姥姥察觉凤姐直爽、市侩的办事风格后,“方安顿了”,索性开门见山:我这穷亲戚就是来打秋风的,您瞧着办。甚至干脆蹦出一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低俗俚语来阿谀奉承,倒把周瑞家的吓了一大跳,“只管使眼色止他”。孰不知,这正对了凤姐的胃口,——只是“笑而不采”,颇有认可赞许、惺惺相惜之情,仿佛找到了语言上的知己,憋了好久的闷气,竟被这难登大雅的比喻,一股脑儿给吹散了,显得颇为得意。刘姥姥几句话,就赢得了荣国府的一把手——凤姐的好感。这为她今后争取更多的援助,铺垫好了道路,真让人由衷地敬佩这位目不识丁、浑身土气的语言大师!二进荣国府时,饱经沧桑,识得人间冷暖的刘姥姥,已经少了第一次的羞涩腼腆与难为情,早已成竹在胸。先大谈“长寿”,说中了贾母的内心期盼;再乱编“晚来得子”,赢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至于“雪下抽柴”之类,连宝玉、探春“这些哥儿姐儿都爱听”,竟都喜欢她了。等到了众人游玩大观园,酒席间玩乐之际,刘姥姥的语言智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三宣牙牌令”时,刘姥姥不通诗书,看似颇为作难。实则不然,别说目1《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不识丁,即便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只怕说出些酸文醋词来,也会令贾母她们厌烦倒胃、昏昏欲睡,——他们见的、听的太多了。刘姥姥索性一土到底,句句不离农村里那点事,“大火烧了毛毛虫”、“花落了结个大倭瓜”。这些个生长在深宅高墙里的女主子、公子哥儿,恐怕见都没见过活着的毛毛虫、大倭瓜,加之刘姥姥滑稽可笑的神态、手舞足蹈的动作,便更觉得新鲜有趣,越发离不开她了,由此可见,刘姥姥以她的智慧的言语赢得大众的好感。二、超乎寻常的机敏远见刘姥姥进贾府的原始目的,就是向贾府打秋风,以解家中燃眉之急的,获得生存的机会。比起“竟将大半条街占了”的宁荣二府,王狗儿夫妇的那点儿家当,说它是芝麻绿豆,听起来也不算刺耳了。更何况在“这年秋尽冬出”之际,一家人连日子也过不上来,顶梁柱王狗儿束手无策,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但也只能“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里闲寻烦恼”,倒是寄居在此、帮忙捎带蹭饭的岳母——刘姥姥,表现得积极乐观,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想出了这一可行的方案。只此一事,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王狗儿夫妇算是寻常人,那么刘姥姥就是超乎寻常的人。这门显赫的亲戚本是他王家的,还连过宗。王狗儿在山穷水尽青山尽无之时,竟然连想过都没有,或者说是想都不敢想。现实中,恐怕这也是一般人的选择,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肯俯就。而对此只有耳闻的刘姥姥,却能够大胆地出谋划策,直至勇闯“侯门深似海”的贾府。刘姥姥的胆略远超这些。她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精准无误地找准突破口:“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他家的二小姐,着实爽快会待人的,倒不拿大”,“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的了,又爱斋僧布施”,简直就是有备而来!我们按刘姥姥的思路分析以上的话:虽说和王家结了亲,而能指望上的,只有和他家的二小姐关系不错,可人家已经出了阁,现在成为贾府的夫人,此时再去找金陵王家求援,怕是没有实际意义;若跑往贾府求二小姐,却早已事隔多年,人家还买咱的账吗?关于这点,刘姥姥也考虑到了:那王夫人上了年纪,善心依存,“或者他还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这事儿在她心中,已有七分胜算。对于打秋风这件事,刘姥姥的思路,在时间上,跨越了二十余年;空间上,考虑了不同地域的两个大家族。她甚至算到实施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对其可行性还进行了准确评估,有了成功的把握,最后才定下了计划。这与诸葛亮“未出茅庐,三分天下”的战略眼光竟颇有几分相似。二进荣国府,刘姥姥也有明确的目的,却是以报恩为幌子的。一进打秋风,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以后的苦日子还多着呢!得有个长远打算。机不可失,初尝甜头、洞察世态的她敏锐地发现,贾府是他们家最强大的保护伞,能得到经济上的实惠,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若能争取到这样的豪门贵族一丁点儿荫庇,地方上的官绅土豪怕是也要对王狗儿家恭恭敬敬,也能减少许多剥削压榨,获得喘息的机会,使得生活少些艰难。这样也就有了“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至“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两个精彩的回目了。在这两回中,年过七旬、饱经沧桑的刘姥姥,成为贾府女眷们眼中的女清客。那些老少女眷在物质生活上,极尽奢华;而精神世界,除了几个略通赋诗作画的,多数女主子只能以听家戏、摸骨牌、闲聊天来打发时光。刘姥姥的进府,如同一针兴奋剂,使得老少主仆全都亢奋起来,有了乐子。她们不仅可以听到高墙外那些或真或假的新鲜趣事儿,更有了可以捉弄耍笑的对象、炫耀自己家底儿以满足虚荣心的对象。当然可以无所顾忌:刘姥姥的经济窘迫和村姑身份,足以使她们产生一种高高在上、沾沾自喜的优越感;而她此行的目的,可谓全世皆知,这就决定了刘姥姥只能“遭辱泪眼笑、受屈强逞欢”。然而刘姥姥知道必须得博得以贾母为首的女眷们、甚至奴仆们的好感和欢心。刘姥姥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迎合方式:对素来注重身体保养、希望长命百岁的贾母,两人年龄相仿,刘姥姥“陪着笑,拜了几拜,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言简意赅,耐人品味。这个称呼,出自虽不通文墨、却素信鬼神之事的老村妪之口,再合适不过了;用在此时此境,也显得极为高明机智,既传达了对老太君安闲、舒适、神仙般生活的羡慕和赞美之意,更表现了对老太君长命百岁、永享安适的恭敬祝愿,从心理上极大地满足了这位老贵妇人的渴望和虚荣心,同时自己也表现得不卑不亢,不是本色,不至于谈话中过分被动。比那些酸溜溜的“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用烂的赞美,高明得多了去了。果然,贾母听了很欢喜,不由得与之闲谈起来。而后,刘姥姥现编现卖的“晚来得子”一节,“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2婆媳俩儿都听愣了: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家的事儿吗?想那宝玉,也必是拜音菩萨恩赐的。不觉就把这感恩之情转化为了对刘姥姥“指点迷津”的感激之意,加深了对刘姥姥的好感。但我想,这绝不是刘2《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姥姥信口说,是对人情世故洞察的长期积累,对富贵人家、善男信女心理的用心揣摩所得。这样随机应变的机智,也绝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三、知恩图报的淳朴品质刘姥姥第三次进府,贾家已然不是名门望族,昔日的欢声笑语、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早已化为过眼烟云,映入刘姥姥烟眼帘的是萧条凄凉的景致:府内财物被官府明抄暗抢,被盗匪轮番洗劫,孤零零只剩得一副残破的空架子,苟延残喘;人物更是悲惨,元春因病暴毙,迎春受虐惨死,探春远嫁异国,惜春遁入空门,贾母抱憾而离世,黛玉饮恨以归天,俏晴雯寿夭因诽谤,美妙玉终陷于淖泥,七零八落……而唯一还在的是凤姐,这是贾府的残垣颓壁上最后一摸夕阳余晖。从头次打秋风成功、喜极失言的市井俚语,到二次游园两人一唱一和、逗人取乐的滑稽逗乐场面,再后又为巧姐儿瞧病、取名儿,刘姥姥似乎与凤姐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割舍。此时的凤姐儿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飞扬的神采,跌落到了“虎落平阳被犬欺,落魄凤凰不如鸡”的落魄境地,她已心力交瘁,几度失去神智,“只求速死”。刘姥姥的到来,使她又看到了一线生机,又是一根救命稻草,将自己的生命和女儿托付给刘姥姥,然而这一次刘姥姥的淳朴本性又得到完美展现。此时,她完全可以趁火打劫索要更多的财物,一下吃掉荣国府,凤姐儿除了命,相信什么都愿意给,并且绝不敢讨价还价。然而,刘姥姥并不是那种忘恩负义之徒,“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家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哪用这些?就是我替姑奶奶求去,也是许愿,等姑奶奶好了,要花什么,自己去花吧”多么朴实诚恳、感情真挚,知恩图报的话语,那马道婆之流岂不愧死几回!这时的刘姥姥再无心装傻弄痴,不计受辱前嫌,视金钱为粪土,一心一意地慌着挽救凤姐的生命,由此可见她的人性的光芒,当凤姐去世之后听说凤姐女儿有难又不惜代价,不为艰险的把巧姐藏起来,在人命关天之际,她宁肯放弃扫劫,也要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红楼梦》开篇的判词这样写到,“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3”这既是对刘姥姥和凤姐儿之间恩怨的简短明了的总结,也是从3《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侧面对刘姥姥这一侠义行径的高度赞扬,对刘姥姥的肯定。这样一个表面上看似滑稽可笑、诙谐幽默,甘当充当丑角儿的村野老妪,却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她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她阅历丰富、善良淳朴、机智风趣、知恩图报,处处给人以内在美的享受;然而她的市井之气令人生恶,但相比之下,那些衣着光鲜、话语文雅,看似风度翩翩的酸腐之流,虽身居庙堂、声威赫赫,却重复着乏味无聊、肮脏龌龊之事,实在让人望而生厌。刘姥姥这个艺术形象,是小说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穷苦大众的代表人物,她的所见所感,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使我们更加认清了封建社会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这个看似穷苦憨傻、智商极低的女人,实则是大智若愚的人物,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解读《红楼梦》的新窗口,找出了一条研究封建社会阶级状况、兴衰变革
本文标题:论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068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