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4
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一、前言英语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国际通用语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地位更显突出。据统计当今世界上超过70%的学术成果用英语呈现,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英语还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世界上综合实力排名前100名的大学中约有70%是英语国家或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国家或地区的大学(TheTimesHigherEducationSupplement,2004)。许多非英语国家将英语作为其教育体系中一门主要的外语课程——EFL(英语作为外语),并都在不断强化和改革其基础教育中的英语教学。1.1教改趋势•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得到普遍认可。•在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重视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素养的培养作用,强调外语在加强各国人民间理解和沟通中的作用,对于各国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教学资源的扩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与检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更加重视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力求使评价更好地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全面和公正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1.2存在问题•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水平•语言知识随教学年限的增加而下降•缺乏英语教学中的社会语言学知识•缺乏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学能力•模式单一,缺乏个性•经验至上,缺乏理论支撑•设计不规范,因果关系不清楚•作业简单化,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科研能力缺乏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论文格式不规范、逻辑不严密,不能对教学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1.3课程目的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适应21世纪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国家课程标准中为初中生设置的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是一个有较高英语水平、优秀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的教师。本课程目的:通过一定时间的集中学习和在职自学与实践,主要使受训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与时俱进,使他们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1.4课程结构•课程与课程标准•交际能力与学习能力•语言习得的理论•常用英语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案、作业设计)•教学实施(组织教学、学法指导、课外指导、作业批改)•教学科研(说课、评课、案例分析)•测试大纲注:本课程第二章至第第五章为教师应知知识,第六章至第八章涉及教师应会的教学技能。二、课程与课程标准2.1课程课程(Curriculum)来自拉丁语,原意为“流淌的河流”或“跑道”。今天“课程”意为:1所有学科的总合2某一门具体的学科,如:外语2.2课程标准《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3-12年级)》(教育部,2001)的研制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直接组织和领导下,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在前期理论研究、现状调查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时间,通过多次全国范围的征求意见和反复的研讨和不断的修改后形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3-12年级)》(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3课程标准的结构《标准》一、前言:前言部分简要阐述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了课程的性质,概括二、课程目标:《标准》通过采用直观的课程目标结构图的方式展现出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明确指出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基础之上的。以此为出发点,《标准》对综合语言运用三、内容标准:内容标准详细地列出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分级目标。对听说读写四个技能列出了以行为表现为特征的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四、实施建议: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在实施中得以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课程的评价、教材的选用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教学五、附录:《标准》共有七个附录。主要收录了语言知识部分的学习项目,如:语音项目表、语法项目表、功能意念表、话题项目表和词汇表。此外,还收录了技能教学参考表和常用的课堂教学用语供教师参考。2.3课程标准的特点一、英语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以能力为目标的分级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标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毕业整体设计英语课程,将英语课程的目标按能力水平设计为九个级别。级别的设定既与年级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等同于各个年级。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参考目标;二级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参考目标;三、四、五级为初中阶段的教学参考目标;六、七、八级为高中阶段的教学参考目标;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校和其他学校外语特长学生的教学参考目标。《标准》规定,二级、五级和八级分别为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同时,《标准》还指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的条件和发展的不平衡,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的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或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分级的设定,对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提供了指导,也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和条件。三、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提倡“任务型”教学,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标准》还强调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当地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要,积极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五、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特别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是否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标准》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针对本地区的条件,积极和有创造性地利用多种资源,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2.4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教育部,2001,p.1),是我省中小学的主要外语课程。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1)申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pp.1-2)”三、交际能力与学习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与语言表现•学习能力3.1交际能力“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交际能力是1970年代初由Hymes(1972)及Campbell和Wales(1970)等学者提出。Hymes等人针对Chomsky(1965)的“能力(Competence)”只涉及语法知识,“表现(performance)”才与语言的实际使用有关的论点,指出:“与实际使用无关的语法规则是无用的语法规则”(Hymes,1965,p.278),进而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Canale和Swain(1980)等人进一步完善了交际能力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交际能力由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及表述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构成。从此,使ESL/EFL学习者获得由这四种能力组成交际能力成了本领域普遍接受的ESL/EFL课程的教学目标。但在ESL/EFL背景下,交际能力中的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里面还包括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3.2语言能力与语言表现交际能力理论中的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表现还与他们的语言策略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及他们的表述能力有关。这些基础能力构成了他们内隐的语言素质,即:语言能力。缺少由这些基础能力的语言素质,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然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通过他们在英语交际活动中以听、说、读、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外显的语言表现。3.3学习能力根据Krashen和Terrell(1988)的理论:学生获得英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主要由两条:一是“学会”,二是“习得”。“学会语言就是‘知晓其规则’,了解其语法规则”(Krashen和Terrell,1988,pp18-19)。由于在EFL学习中缺乏ESL学习所具有的语言环境,在我国,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他们的英语学习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能力主要包括独立学习技能和独立学习的意识。独立学习的技能主要包括独立读出生词的能力、使用各种工具书的能力、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独立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首先尝试自行解决。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技能并不能,而使学生拥有独立学习的意识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四、语言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的理论•重要概念第一语言(firstlanguage):母语,即:地方方言第二语言(secondlanguage):母语以外用与学习、工作和生
本文标题: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1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