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一)•课程简介•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必修课程。•3学分,48学时。•课程结构:讲述从远古时期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长达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历史。•教材共分四卷来叙述。•本学期讲授第一卷。•本学期的第一卷包括“先秦文学”和“秦汉文学”两编。•时间断限为:?—公元220年•包括: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它由理论和作品选两部分构成。•考核方式:结构制考核。参考平时成绩(10-20%)给出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内容既包括文学史理论也包括作品的分析。•主要形式如下:•一、填空。20•二、名词解释。20•三、简答。20•四、论述(结合作品)。30•五、作品分析10•学习要求:•1、基础知识•2、基本技能•3、综合素质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二、文学艺术的起源•三、先秦文学的形态•四、先秦文学的载体•五、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六、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一、时间断限•(?—公元前221):从远古的传说时代到秦朝的建立。•中间经历了传说中的三皇(天、地、人或者是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和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以及处于过渡阶段的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文学的地位:•它处于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文学是一条河二、文学的起源•(一)有巫祝说、宗教说、游戏说等。•“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人是劳动的产物•人的语言和思维也是由劳动锻炼和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学最初也是由于劳动的需要,后来再结合以审美情感,渐渐产生的。•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载:•人类在未有文学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二)我国传说时期的文学包括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上古歌谣的内容主要是反映生产、祭祀、狩猎等原始人的生活情况。••人们在自己的呼声间歇中加上一些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语言,往往也就成了有意义的创作。•《候人歌》:候人兮猗!•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垢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三、先秦文学的形态•1.诗、乐、舞一体。•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河图玉版》•2.文、史、哲不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本是史学著作。•《论语》、《老子》、《孟子》、《庄子》等本是哲学著作。•3.创作的集体性。•(或者说作者的不确定性)•口耳相传的歌谣、神话•《诗经》•《论语》《孟子》《墨子》《庄子》•屈原四、先秦文学的载体•文学载体的发展历程:•口耳相传—陶器(有规律的花纹)—龟甲、兽骨(甲骨文,多为祭祀、祈祷内容--王懿荣发现)—青铜器(金文--铭文):二者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石刻)竹简、木简(简牍)—缣帛(起源于春秋,流行于战国,盛行于汉代)—纸(东汉开始,东晋以后成为唯一载体)—胶片、软盘、光盘、硬盘(数字化信息时代)五、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宗教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巫觋→→史官→→贵族→→士•原始宗教文化•三皇五帝、夏商、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巫觋是文学的创造者•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甲骨卜辞:•(一)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二)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史官文化•商周之际,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逐渐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从而创造出“史官文化”。•董狐(赵盾弑其君)、齐太史简(崔抒弑其君)•左丘明司马迁•礼乐文化•通过礼,周文化摆脱了原始宗教的力量,而运用具有理性得政治手段和道德意识调节社会关系,确立等级秩序”(政治制度、典礼仪式、伦理规范等),亦称“礼乐文化”。•西周—贵族•春秋战国—士人•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六艺”)。贵族成为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如《诗经》的《颂》、《大雅》、《小雅》的相当一部分。•“士人”文化•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上升,二者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士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阶层。•士的特有气质:不畏天命,立足现实;不盲从,有自觉的创作精神;思想活跃,抱负远大。•士基本是几千年来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的维护者。•“士志于道”“道尊于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百家争鸣)六、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分两个阶段:•1、西周以前(三皇五帝夏商):口头文学(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和甲骨、金文等。•已有完整诗歌、散文出现(《周易》某些爻辞,《诗经·商颂》等)。•2、西周及以后•分两种形态•散文:(西周春秋)叙事散文(《尚书》、《春秋》);说理散文(《论语》、《老子》、《墨子》)•(战国—百家争鸣)•《战国策》《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诗歌:•《诗经》•其诗歌按产生的年代先后不同,大体经历了一个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的发展过程。•《楚辞》•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先秦文学:•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诗经•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为主)•先秦说理散文(诸子散文为主)•楚辞•作业:•1、背诵《弹歌》《越人歌》《孺子歌》。•2、预习“上古神话”一章,熟悉作品选所录的四篇神话。第一章上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2、神话的保存•3、神话的类别(内容)•4、神话的演变•5、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及其文学意义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1、神话的概念。•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引申来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情节多以变化、神力和法术为主•意义通常是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2、神话产生的原因:•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对自然的神秘和敬畏感•语言的发展•关于神话、宗教、仙话•神话:对大自然和社会的一种理解、认识和征服、反抗的愿望。•宗教:麻醉、统治人民的工具。表现了一种寄托乃至屈服,宗教神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仙话:关于神仙、仙界的传说、故事,脱离了原始性,将神人化、人情化,构思精致,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3、神话的功能•首先: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创世、造人•其次: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景颇族《勒包斋哇》•再次: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列宁:“恐惧创造神。”二、神话的保存•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作品选归为“最早的记载上古地理的书”,后世归类不统一。共18卷,13000多字,是保存神话资料最丰富的古籍,其文字粗朴简略。•分大荒经、海内经、海外经、五藏山经等。三、神话的类别•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盘古开天盘古画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国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上枝,一日居下枝。•(《山海经·海外东经》)•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的故事。•《诗经·生民》中记载的周民族始祖后稷的神话故事。《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为:“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女娲抟土造人•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人日思归》(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昔宇宙初辟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中。而天下未有人民,议论以为夫妻。又自羞耻,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鲧腹生禹—禹娶涂山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反映出一种赴汤蹈火、公而忘私的博大胸怀,前赴后继、百折不回的坚韧精神,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的顽强个性。•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汉书》引《淮南子》)•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4、战争神话:“黄帝擒蚩尤”•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列子·汤问篇》)••5、发明创造神话(英雄神话):“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追日汉画像砖后羿射日图“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一日方至,一日方出”。“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后羿射日“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精卫填海•补充: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月亮神话的演变:•《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御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御之。”•《山海经》神话系统中,帝俊是最高天神,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是羲和,另一个是常羲,羲和生十日,常羲则生十二月。•帝俊:东方百姓奉祀的上帝,头似鸟有两角,猕猴的身子,一只脚。•后羿:帝俊之子。•《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欧(吐)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山海经·海外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山海经·海外南经》)•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同上》)•厌(吃)火国在其南,其为人兽身黑色,火出其口中。(《同上》)四、神话的演变•流传较少,不成大规模的体系。一方面是传抄过程中的散佚,更重要的在于:•1、历史化•不雅训•违反了儒家的理性化精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本文标题:概述与神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1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