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学基础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运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等理论方法的一门医学科学。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的整体联系•辨证论治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症:症状、体征。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病----疾病的全过程症----疾病的个别现象证----疾病的阶段性本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魏晋隋唐:《脉经》--王叔和—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诸病源侯论》--巢元方—中医学第一部病理学专著宋金元: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明清:温补学派:张介宾、薛己、赵献可----命门学说温病学派:吴又可----戾气学说,吴鞠通----《温病条辩》近现代:中西医汇通:唐宗海、恽铁樵、张锡纯中医科学化:陆渊雷、谭次仲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发病•病机•治则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事物阴阳属性的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对立制约《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二)阴阳的互根互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三)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素问.天元纪大论》:“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四)阴阳的消长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此长彼长此消彼消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五)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五脏属阴,六腑为阳(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失调阴盛阴阳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的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调整阴阳阴盛阴阳偏盛实证实寒证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阳偏衰虚证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木火土生生克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A.某一行太强;B.某一行太弱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心—火、肺—金、脾—土、肝—木、肾—水(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传变(1)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到子脏。(2)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到母脏。2.相克关系传变(1)相乘(2)相侮母子相传母病及子肾病肝病脾病心病子病及母木乘土土侮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金乘木木侮金相乘肝(旺)脾(虚)我克肝旺乘脾克我脾虚肝乘相侮肺(虚)肝(旺)克我肝旺侮肺我克肺虚肝侮(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药物的颜色、气味2.控制疾病的传变《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确定治则和治法(1)治则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相克——抑强扶弱(2)治法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事物的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五气五化五季五方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酸苦甘辛咸青赤黄白黑风暑湿燥热生长化收藏春夏长夏秋冬东南中西北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目鼻口舌耳筋脉肉皮骨怒喜思悲恐泪汗涎涕唾弦洪缓浮沉爪面唇毛发藏象学说•藏象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虽然名称相同,但其涵义并不完全一致。中医某一脏腑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数个脏腑之中。中医的脏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医对脏器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藏象之象的演绎与发挥体表之象体质之象天人之象体用之象藏象学说的形成古代解剖学的认识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情志五脏与自然环境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五脏六腑•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泄满而不实•六腑受盛和转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满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部位形态心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全身血脉心气1、主血脉(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脉管通畅心气充沛血液充盈A.B.C.血脉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面色舌色脉象胸部的感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1.面色红润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3.脉象和缓而有力4.胸部感觉舒畅2、藏神神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藏神的概念内涵中医所谓的心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思辩归类标记心藏神中医将现代医学中脑的功能归属于心,而分属于五脏。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调节是以心脑为主的,多脏腑相互协调的共同作用。(二)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生理方面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2.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任物者谓之心”B.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五志唯心所使也”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病理方面心本身阴阳气血失调、火热、痰饮、瘀血等病理因素心藏神功能失调1.心主宰脏腑形窍功能失调“主不明则十二官危”2.心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异常痫病大发作(癫痫)肝风挟痰上蒙心窍心藏神功能失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心)四肢抽搐(肝)口吐涎沫(脾)口中如作猪羊叫声(肺)二便失禁(肾)“五脏相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狂躁谵语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治疗方面治法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养心血、清心火、活血化瘀、祛痰开窍清宫汤、清营汤、安宫牛黄丸多种外感热病的危重阶段热病神昏、危重急症等清心开窍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华---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生理: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面部红润而有光泽病理:心的气血不足→面色淡白;心的血脉瘀阻→面色青紫或晦暗(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2、在窍为舌舌---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生理:心气通于舌→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病理:心火上炎→舌生疮糜烂心神失灵→舌强语謇3、在志为喜生理:心气血调和→喜乐有度病理:过喜→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暴喜→心气暴脱:胸痛,冷汗淋漓,神志模糊,脉微欲绝。4、在液为汗汗---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气化,从皮肤汗孔(玄府)排出的液体。生理:心神调控汗液的分泌和排泄。病理:心阴血不足→心神不安:自汗、盗汗。5、与夏气相通应生理:心之阳气在夏季最旺盛。病理:阴虚阳盛的心脏病和情志病在夏季往往加重。治疗:“冬病夏治”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又称“华盖”。部位形态肺(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气的生成(宗气)1、主气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2、主行水水谷津液脾胃肾(膀胱)外达皮毛,汗、呼气肺尿脾宣发肃降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失宣降失于宣散失于肃降无汗,皮肤水肿小便不利,水肿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3、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病理:肺气壅塞→血脉瘀滞→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唇青舌紫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指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生理:(1)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2)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病理: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二)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2、在窍为鼻鼻---司嗅觉、通气。生理:肺之精气上通于鼻→嗅觉灵敏,通气畅顺。病理:肺失宣肃→鼻塞流涕,嗅觉失灵。3、在志为忧(悲)生理:肺气充足,宣降有度→悲忧适度病理:肺气不足→易悲善忧悲忧过度→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4、在液为涕涕---鼻粘膜的分泌液。生理: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病理:肺阴不足→鼻干肺寒→鼻流清涕肺热→鼻流黄浊涕5、与秋气相通应生理:肺金之气应秋而旺。病理:秋季凉燥之气容易伤肺。治疗:秋季不可过度发散肺气。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部位形态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脾1、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1)运化食物(2)运化水液(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运化食物食物胃精微全身脾主运化A.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B.脾的自转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运化水液运化食物功能失调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溏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多余的水液脾主运化肺、肾体外运化水液功能失调湿、痰、饮、水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生湿、脾虚水肿、脾为生痰之源
本文标题:中医学基础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2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