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学校及幼托机构手足口病防控技术
学校及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技术江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内容一、认识手足口病二、预防控制策略三、学校、幼托机构如何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认识手足口病概述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群16,EV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斑丘疹、疱疹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流行概况手足口病不是近几年才有的病,几十年前就发现了: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主要为CoxA16型1959年将该病命名为“手足口病”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EV71流行概况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1975年保加利亚:705例患儿受到感染,其中149例发生了急性弛缓性瘫痪,44例死亡。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129106例手足口病,其中405例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8例死亡。1999年以来,我国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区报告局部流行EV71感染。2007年山东临沂流行以EV71为主的手足口病。2008年安徽阜阳、海南、广州、河北等地。2009年河南、山东等多地流行。病原学20多种肠道病毒可致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等型,B组的2、3、4等型。埃可病毒4、6、9、11等型。肠道病毒71型(分为A、B、C3个基因型,其中B型和C型,又进一步分为B1、B2、B3、B4以及C1和C2亚型)等。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最为常见。病原学(理化性质)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560C以上高温会失去活性。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流行病学传染源人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传播。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流行病学易感人群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隐性=1:100。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可反复感染。流行特征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EV71特点EV71较强的传染性:爆发、流行较高的重症率和病死率较为特殊的发病机制:病情加重突然较难做到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EV71感染手足口病/咽峡炎病毒侵袭脑脊髓炎神经源性反应肺、心损害死亡或后遗症康复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主要表现潜伏期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疱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多在一周自愈。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手、足、口诊断临床诊断病例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鉴别诊断水痘:向心性分布,以头、面、胸、背为主,随后向四肢蔓延;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疹可同时存在;皮肤瘙痒。单纯疱疹:多分布在颊黏膜、舌及牙龈,继发感染常见于口唇、眼睑、鼻周,为粟粒状水疱,没有其他部位的皮损。重症病例3岁以下多见病情进展迅速多在病程2-5天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心肺部症状重症病死率:10-25%死因主要为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立即送医院诊治。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手足口病防控策略预防控制措施工作依据:《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是针对“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的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个人预防措施手足口病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但是,只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手足口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个人在预防手足口病时,以下几点千万要注意: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个人预防措施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复课标准对发现的手足口病病例及疑似病例隔离时限为:症状消失后7天或发病之日起14天,两者以时间长的为准。手足口病患儿病愈后可凭负责随访管理的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出具的《解除隔离医学观察通知书》恢复入学。正确的洗手方法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进食前,如厕后,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正确的洗手方法一、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二、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正确的洗手方法三、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四、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五、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晨检的时间每日学生入学、入托时上午、下午第一节课开始上课时晨检的内容、方法一看:查看是否有学生缺课,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面色、皮肤是否有异常表现。要特别注意手足臀部位是否有斑丘疹、小疱疹等。二问:询问学生是否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不适症状,睡眠、大小便是否正常。如有症状,是否就医,在何处就医,诊断为什么疾病,是否按时服药。对缺课的学生,询问其家长您的孩子是否生病,是什么时候生病的,是什么病。三查:怀疑发热的学生测量其体温。四报告:发现手足口病等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及时向学校负责人报告。晨检的要求晨检应每日进行,并要做好登记。发现生病学生时要及时通知家长。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时,负责晨检的老师应送诊,并向学校疫情报告人报告,学校疫情报告人应报告学校、幼儿园领导和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科。负责晨检或上课的老师发现在同一班级或者同一宿舍,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厌油、食欲减退、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应立即报告。对于患手足口病、甲肝、痢疾、伤寒、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等传染病的学生应及时隔离治疗。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报告依据:《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卫办疾控发〔2006〕65号)报告内容及时限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报告方式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科)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消毒原则1、消毒范围和对象:以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一般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2、消毒持续时间:以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消毒的持续时间。3、消毒方法的选择:应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碘伏、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戊二醛和甲醛等进行消毒,并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的污染。4、注意与其他传染病控制措施配合:搞好饮用水、污水、食品的消毒及卫生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管理。必要时灭蝇
本文标题:学校及幼托机构手足口病防控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47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