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自身免疫病的相关抗体检测
自身免疫病的相关抗体检测东方医院检验科杨蔺一、自身免疫病与自身抗体的定义(一)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disease,AID)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性减低或破坏,致使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损伤含有相应自身抗原的组织器官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相应的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患者可检测到一种或多种高效价的自身抗体。(二)自身免疫病的临床特征l患者以女性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并有遗传倾向;l患者血中可以检测到高滴度的自身抗体或与自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l患者组织器官的病理特征为免疫炎症,并且损伤的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抗原分布相对应;l用相同的抗原在某些实验动物中可复制出相似的疾病模型l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叠现象;l多数病因不明,常呈自发性或特发性;l病程较长,病情迁延反复,严重程度与自身免疫应答呈平行关系,易伴发免疫缺陷疾病或恶性肿瘤;l用免疫抑制药物(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有一定疗效。(二)自身抗体的分类:1根据亚细胞定位◆抗核抗体◆抗胞浆抗体◆抗胞膜抗体◆抗细胞外可溶性分子抗体2根据有无器官/组织/细胞特异◆非器官/组织/细胞特异自身抗体◆器官/组织/细胞特异自身抗体二、类风湿因子(Rheumatiodfactor,RF)类风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风湿性疾病,是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男女发病率约为1:3。全世界患病率约1%,我国患病率为0.3%~0.6%。类风湿因子是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因最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血清中发现而命名,主要为IgM型抗体,也有IgG、IgA、IgD、IgE型。(二)临床意义(1)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F的阳性率为70%-90%,平均为70%。RF的量或滴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平行,但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2)其他结缔组织病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和皮肌炎。不过RF的含量低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且持续时间较短。(3)老年人阳性率5%。(4)RF-IgM、IgA的效价与病情有关,与骨质破坏有关,RF-IgG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以及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抗RA33抗体是一种分子量约为33kD核提取物的抗体。在RA中的阳性率36%,特异性99.6%,尤其是早期RA血清中。CCP(抗环胍氨酸多肽)抗体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环化肽,它与类风湿高度相关的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及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的共同抗原决定簇:瓜氨酸,由直链线形改造为环化肽,提高了该抗原的敏感性,也保留了抗原的特异性。特异性和敏感性优于RF,特异性98%,敏感性40-60%,联合检测明显提高RA诊断敏感度CCP抗体阳性的患者比抗体阴性的患者更易发展成为影像学上的骨关节损害三、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ANA)检测抗核抗体是一组针对自体各种细胞核成分(DNP、DNA、ENA、RNA等)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主要是IgG,也有IgM、IgA和IgD。ANA无严格器官和种属特异性。(一)检测方法与参考值:间接免疫荧光法(IFA):阴性(均质型)核均质型(小鼠肝)dsDNA、抗组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粗颗粒型)(细颗粒型)(核点型:抗SP100抗体)(核膜型)(核仁型)(着丝点型)四、可提取核抗原(Extractablenuclearantigen,ENA)性多肽抗体谱测定抗ENA多肽抗体谱是针对核内ENA的一类自身抗体,主要为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和抗Smith抗体(抗Sm抗体),其它还有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cl-70抗体、抗JO-1抗体等。(一)检测方法与参考值免疫印迹法:阴性ENA抗体谱(二)临床意义抗Sm抗体可识别snRNP核心蛋白A-G,是SLE的特异性标志抗体之一。抗RNP抗体阳性对MCT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抗SS-A、SS-B抗体为干燥综合征的标志抗体抗Scl-70抗体为进行性全身硬化症的标志抗体,多伴有肺纤维化,Scl-70为DNA拓扑异构酶Ⅰ抗JO-1抗体阳性对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的诊断有价值,靶抗原是组氨酰-tRNA合成酶五、抗DNA抗体测定抗脱氧核糖核酸抗体的靶抗原为细胞核内的DNA,分为抗双链DNA(doublestranded-DNA,ds-DNA)抗体、抗单链DNA(singlestranded-DNA,ss-DNA)抗体和抗Z-DNA抗体。目前临床上比较重要的是抗双链DNA抗体。(一)检测方法与参考值免疫荧光法:阴性(二)临床意义抗双链DNA抗体阳性主要见于活动性SLE阳性率70%-90%。本试验持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抗单链DNA抗体阳性主要见于SLE,阳性率70%-95%,尤其是合并有狼疮性肾炎的患者。阳性还可见于一些重叠结缔组织病、药物诱导的狼疮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等,但不具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法,抗双链DNA抗体阳性六、抗胞质抗体AMA(Hep-2)AMA(大鼠肾)AMA(大鼠肝)1.抗线粒体抗体是针对细胞质中线粒体内膜和外膜蛋白成分的自身抗体,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主要是IgG。已发现9种亚型(M1-M9)。临床意义:许多肝脏疾病,可检出AMA。M2阳性率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无症状者为90.5%,有症状者为92.5%,特异性98%;慢活肝可高达90%以上;但是,胆总管阻塞和肝外胆管阻塞为阴性,可作为PBC和肝外胆道阻塞性肝硬化症的鉴别诊断。慢活肝和门脉性肝硬化阳性率为25%。药物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为M9。2.抗肌动蛋白抗体:该抗体有几种不同的抗原包括肌动蛋白、非肌球蛋白的重链、原肌球蛋白。当肌动蛋白抗体单独存在时,有时可在胞质中观察到无数束状纤维结构,有时延伸到细胞核。临床意义:见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肝硬化、PBC、I型自免肝,也见于重症肌无力、克罗恩病等。七、抗组织细胞抗体检测抗平滑肌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猴肾)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系统性脉管炎是一组以血管炎症及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炎性疾病。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部位及病理特点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其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引起多系统多脏器功能障碍,但也可局限于某一脏器。系统性脉管炎常累及的部位有皮肤、肾脏、肺、神经系统等,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是p—ANCA的主要靶抗原。在特发性肾小球肾炎(坏死性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中的阳性率为65%。变应性肉芽肿性脉管炎阳性率60%,显微镜下多血管炎45%,韦格纳肉芽肿性血管炎阳性率10%。抗体的浓度与病情活动性相关,用于病情判断。抗蛋白酶3抗体蛋白酶3是c—ANCA的主要靶抗原,约占c—ANCA的80%~90%。主要用于诊断韦格纳肉芽肿性血管炎(wG),阳性率为85%。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中的阳性率为45%。其他血管炎患者中的阳性率为5%~20%。该抗体的浓度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常用作判断疗效和评估疾病复发的指标。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型肾炎的特异性抗体,包括Goodpasture综合征、急进型肾小球肾炎及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患者可伴有或不伴有肺出血,此外也可见于药物诱导的问质性肾炎。八、开展的新项目(一)胃肠疾病自身抗体检测胃肠疾病是我国多发病之一,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非常严重。卫生部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成年人中胃肠疾病患者高达80%以上。由于该病的发病机理复杂,患病周期长短不一,人们一旦患病,通常很难根治。疾病病因相关抗体乳糜泻摄入含麸质的食物而诱发,儿童和成人都可存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小肠疾病抗麦胶蛋白抗体(Gliadin)抗组织型谷氨酰胺转移酶抗体(fTG)克罗恩病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A型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导致的恶性贫血抗壁细胞抗体(PCA)、抗内因子抗体(IntrinsicFactor)1.乳糜泻称麦胶性肠病、非热带性脂肪泻,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高峰人群主要是儿童与青年,但近年来老年人发生该病的人数在增多,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3~1:2.0。抗麦胶蛋白抗体麦粉含有10%~15%的麦胶(gIufen),被分解后产物为麦胶蛋白及麦谷蛋白(glufinen)。麦胶蛋白为分子量15kD的多肽,对肠粘膜有毒性,如果进一步水解,毒性消失正常人小肠粘膜细胞有分解麦胶蛋白的多肽酶,可将其分解为更小分子的无毒物质。但在活动期乳糜泻患者中,该酶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分解麦胶蛋白从而引起小肠粘膜病变。该类患者小肠分泌物及粪便中有抗麦胶蛋白抗体,摄入麦胶(抗原)后可与抗体在肠粘膜细胞中反应,引起粘膜病理变化。该抗体是检测乳糜泄的标志性抗体,产生抗麦胶蛋白IgG和IgA抗体。抗组织转谷氨酰胺转移酶抗体组织型谷氨酰胺转移酶(fTG)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及细胞中,参与细胞增长、分化、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粘连、伸展及细胞的损伤修复和凋亡,是乳糜泻患者主要的自身抗原,为抗肌内膜抗体所识别。乳糜泻与组织型谷氨酰胺转移酶IgG和IgA抗体密切相关。抗tTG抗体在检测乳糜泻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克罗恩病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与非特异性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1BD)。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其以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迁延反复,不易根治。包括:杵状指(趾)、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粘膜溃疡、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少数患者可有淀粉样变性或血栓栓塞性疾病。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ASCA是一种针对酿酒酵母细胞壁甘露聚糖的血清反应抗体。在60%的CD患者中有表达,而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非炎症性肠炎患者中仅有少于5%的表达。用于UC与CD的鉴别诊断,也可区分lBD和非IBD患者。对CD并发症有很高的预测作用,也是判断该病严重度的重要指标。A型萎缩性胃炎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烟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损害胃粘膜的保护屏障而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免疫学检查与胃内病变的,将其分为A型与B型两个独立的类型,其中A型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A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呈多弥漫性分布,胃窦粘膜一般正常,血清抗壁细胞抗体阳性,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乏,易发生恶性贫血,为自身免疫性胃炎。抗壁细胞和抗内因子抗体,导致胃酸和维生素B12受体缺乏。抗壁细胞抗体(PCA)PCA存在于壁细胞浆内的微粒体部分和胞浆膜上。临床阳性多见于恶性贫血、萎缩性胃炎、胃癌等。A型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胃病理损害,壁细胞损伤,引起内因子分泌缺乏,可导致恶性贫血,PCA阳性率达90%。抗内因子抗体(Intrisicfactor)IFA是胃粘膜分泌的一种粘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肠胃对维生素B12的吸收。分为两型:I型IFA又称阻断抗体,能防止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结合,B12不能吸收,是恶性贫血的特异性抗体,在恶性贫血前期即可呈阳性。II型IFA又称结合抗体,能与内因子一B12复合物结合而阻碍其吸收,在恶性贫血胃粘膜高度萎缩的终末期出现。(二)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以高r球蛋白血症为特征、不明原因的肝脏疾病,包括:(1)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以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为特点的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伴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其特征为肝内胆小管阻塞和血清中出现高浓度的抗线粒体抗体。(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综合症,其特征是肝外和/或肝内胆管弥漫性炎症及纤维化引起的慢性胆汁淤积,最终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三)抗磷脂综合征:是指由抗磷脂抗
本文标题:自身免疫病的相关抗体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5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