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袁行霈)
元代元代社会与文学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四大爱情戏: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剧本结构特点: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一般一折用一套曲子,多少不一,但属同一宫调,第一支曲子标出宫调名称,最后一支用“煞”或“尾”。“楔子”指四折以外加的短小的独立段落,通常是放在第一折前面,作为剧情开端,介绍故事由来(相当于序幕)有时也放在各折之间,类似过场戏。楔子不用套曲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剧末附“题目正名”。二)表演形式特点:曲、科、白相结合。1、曲:指唱段。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2、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3、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指演员的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如“做悲科”、“做倒科”、“笑科”、“打科”、“雁叫科”等。三)脚色分行特点: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散曲的特点:1、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抒情曲体,与科白情节没联系;2、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3、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4、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衬字可多可少,衬字的增加具有口语化、俚俗化,使曲意具有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5、散曲风格可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两种类型,前者本色豪放,后者斑斓婉丽。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1、自然与显畅。2、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3、大异于温柔敦厚传统的文学观念。说话指讲故事,其中,“话”为口传故事。唐代已有其名,至宋元而成为一种职业,极为繁荣。当时说话,有所谓“四家”之分,即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各有门庭,自成路数。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为主。合声是以演出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话本指说话人的底本,即文字记录的口传故事。也包括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它故事文本。小说话本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等几部分组成。入话是话本的开端部分,多用诗词起兴,再缀一与本篇话本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常见的套语为“权做个得胜回头”。正话是话本的主体部分。结尾往往以一首诗总结主题后结束,也有用评论收场,或者用“话本说彻,权作散场”来结束。题材内容有灵怪、烟粉,奇传、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代表作品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等。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包括《武王伐付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和《三国志平话》)其中《三国志平话》的成就较高。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因为它用各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现存《刘知远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残本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1、思想内容:热情地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2、艺术成就:①改变了原作的主题。以崔张出走和最终团圆代替了始乱始弃的结局,表现了新的主题。②结构的宏伟和情节的曲折变化。作者把原本三千字的《莺莺传》扩大为一万字说唱文学。③善于叙述。无论景物点染、气氛酝酿和人物事件的进展都能挥洒自如地运用曲词和说白加以表现,并且擅长人物内心的刻画。④作者提炼了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也吸收了古典诗词里的句子与词汇,写成了朴素而流畅的曲调。元曲四大家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以《单刀会》、《西蜀梦》为代表的历史剧,以《救风尘》、《望江亭》为代表的爱情剧,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窦娥冤》第三折1、思想内容:揭露社会的不公正。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一结果彻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需要继续修改)2、艺术手法:塑造人物的特点:(1)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冲突中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2)在正面人物身上,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点。张弛交错的戏剧结构。强烈壮美的悲剧气氛。质朴明快而又具有个性化的戏剧语言。3、窦娥的形象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写窦娥临刑发下三大奇愿,三个部分贯串了一个“冤”字,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前两个部分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善良敦厚的不同侧面,第三个部分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不瞑目,从而更集中更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三个部分层相递进,逐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窦娥的叛逆精神。有一股怨气,“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还有恨,“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很无奈悲哀,“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有屈无处伸,这种痛苦是无法言喻的。“西厢”故事的演变(一)开创阶段。元稹《莺莺传》。特点:1、三千多字的小说。2、故事是始乱终弃,最后悲剧结局。3、人物的性格比较简单。张生是一个作风轻佻的无情的公子;莺莺性格温柔、善解人意、懦弱、屈服命运。4、主题思想陈腐,宣扬的是女人祸水、男尊女卑。(二)建构阶段。北宋秦观、毛滂作【调笑转踏】,赵德麟又作10组《商调蝶恋花》基本沿袭《莺莺传》的内容,将文言小说改变成韵散相间的讲唱体鼓子词。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对西厢故事一次重要的改造,赋予了西厢故事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是一次全新的蜕变,为西厢故事最后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1、形式上,由一部传奇小说变成了一部说唱艺术。篇幅扩大了,内容也增多了。三千字发展为五万多字。形式上更接近戏剧了。2、结局变了。喜剧的大团圆结局。3、修正了人物性格。张生:由无情而多情。莺莺:在温柔多情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反抗精神。红娘、老夫人:地位重要了,红娘成了崔张爱情的纽带;老夫人则成了戏剧冲突的另一方,封建礼教的代表。(三)完成阶段。王实甫《西厢记》。西厢题材到了王实甫得手里,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造。1、体裁:由原来的说唱文学变为了戏曲。叙事体变成了代言体。2、主题:由原来的“才子配佳人”变成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3、情节:注意突出爱情主题,戏剧冲突更加集中。4、人物:注意性格典型性和一致性。人物性格更集中、更合理。张生由多情而专情,莺莺:由单纯而复杂。总而言之,“西厢”故事的演进,经历四百年的过程,终于走向了完美。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由悲剧而大团圆;二是人物性格由简单而复杂;三是突出和提升了爱情主题。(简说版:《会真记》—宋代说唱艺术(鼓子词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变化.)《西厢记》的戏剧冲突1、两条冲突线索: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以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戏剧冲突的四个高潮:①佛店巧遇→老妇人不许→孙飞虎事件→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赖婚;②矛盾转移为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③拷红四两拨千斤;④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又一次“赖婚”。2、戏剧冲突的发展节奏鲜明,波波叠起、悬念丛生、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全剧的戏剧冲突的发展,并不是平铺直进,而是有张有弛,急缓相间,引人入胜。全剧四个高潮,每个高潮的出现,都有一个酝酿、积聚、渐进的过程,突发事变既出人意料,又是逻辑的必然。人物形象分析:(一)莺莺:1、真实、生动地展示了爱情心理。这一过程也是她性格形成的重要过程,也是对礼教突破的过程。麻木无知(张生出现前)。莺莺是一位遵循礼教、恪守妇道的贵族小姐。---觉醒复苏(张生出现后)。莺莺成了一位爱情觉醒了的怀春少女。---认识深化,认识由貌而才而德。---爱情的担忧。担心张生贵了之后“停妻再娶妻”。2、做假好瞒。想的和说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当着人花言巧语,背着人唉声叹气,暗地里泪流满面。3、重情轻利。一是大情。“寺警”一折在为难之际,她想的不是别人为她牺牲(不期待英雄救美),而是以牺牲自己去保全别人。二是爱情高于一切,功名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她追求的是:“但得一个并头莲,强煞于状元及第”。她反复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二)红娘:1、善良、成人之美,任劳任怨,总是为他人做嫁衣裳。2、机智——以礼对礼。常摆出一副俨然正经的架势,满口孔孟道学,令对手哭笑不得。3、泼辣——斗争精神强,明辨是非,有正义感。(三)张生:1、本质上的志诚种、傻角。这是莺莺眼中的张生。2、外在形式表现为风魔汉。这是红娘眼中的张生。3、性格上的银洋蜡枪头。《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一)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想长亭路上[端正好]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筵席之中[脱布衫]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分手之时[一煞]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收尾]夕阳古道、风啸马嘶。(二)精确细腻的心理刻画人物心理:①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②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③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④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刻画方法:①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②借景言情: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③以情称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④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三)自然华美的语言风格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诗意浓郁,哀愁绵长,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3、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形象焦点是其对科举功名的态度。表现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的曲词: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滚绣球]:“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②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科白):“此
本文标题: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袁行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5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