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制造加工工艺 >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建设论证报告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建设论证报告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为服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又好又快培养高质量人才,我校规划到2015年“十二五”末,高标准建设实验实训基地,计划建设21个微机室,10个机电、电子实验、实训车间,12个数控技术应用实验、实训车间,4个焊接实训车间,4个钳工实训车间,5个汽车实训车间,三个服装设计及制作车间,两个化工实验室、一个化工模拟生产车间。其中12个数控技术应用实验、实训车间为实训基地二期建设项目。按规划进一步加强加工中心、数控车、数控铣实训条件,建设特种加工、数控技术综合实习、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车间等项目。同时已与滨州海得曲轴有限公司商定引进曲轴粗加工生产线,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和半工半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二)滨州市数控技术、机床切削加工人才需求分析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企业社会对各类技能人才需求巨增。根据《滨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技能人才的规划,高技能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5万人,2020年达到1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3万人。而据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年初统计,目前我市高级技工以上技能人才共有4.5万人。即到2015年全市四所技工学校共需承担高级技工、技师的培养任务近5000人,校均承担1200余人高级技工以上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加上大量中级技工的培养,任务十分繁重。我市产业结构决定了装配制造业是高技能人才的最大缺口,数控技术、机床切削加工人才的培养形势紧迫。(三)项目建设的条件滨州市滨城区职教中心办学至今已二十四年,车工是建校之初就开设的传统专业,虽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自2005年始办,但是在机械加工领域办学积累了丰富经验,校办实习工厂---滨州钻机厂一直在数控技术专业、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办学中对深化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起到推动作用,实习工厂就是教学的课堂,实习工厂的工人、技术人员就是学生的生产实习老师,实习工厂的产品就是师生教学和科研的课题。我校在学校管理体制、师资力量、办学经费和实验实习等方面均具备了较好的条件。1、人员条件学校领导极为重视学校的管理及专业建设,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育人为基石,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发展有基础”的培养目标,“职业学校是鱼,企业是水,职业学校必须自觉地、主动地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与企业紧密接轨,建立校企双赢的联合办学模式”的校企结合理念,确立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依企业需求而变化”的课程体系方向,树立了“改革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改革创新理念。建校二十四年来,学校与时俱进,跨越发展,从普通职业学校发展到省重点、国家重点,数控专业从省级骨干师范专业发展到省级百强专业,学校因此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在此同时,学校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数控技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师资共43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14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8人,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和工程师等职称、职业资格的25人。2、资金条件滨城区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克服困难,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9年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1099万元,2010年在市区税收调整减少税源的情况下,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955万元,均确保实征总额的30%﹪用于学校发展。区政府积极争取市、省、国家政策项目资金用于学校发展,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基础条件在市内学校达到一流。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规划(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订单培养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我校和企业按照协议(以合作企业名称命名“冠名班”)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企业对学生在校情况实行跟踪管理,学生定期到企业参观、实习,汇报在校表现情况。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订单”培养合作企业:滨州盟威(活塞)集团、滨州海得曲轴有限、滨州亚泰动力配件、滨州东润机械、博兴华兴机械、滨州东海龙活塞有限公司、滨州海力机械有限公司、滨州九环、烟台多保工业(精密)有限公司、烟台西蒙西轴承有限公司等。2、学校利用重点专业实习条件的优势,引进外协加工,即节省了学生实习的成本,又创造了学生实习的条件,也为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3、对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专业采取工学结合模式,制定《工学结合实施方案》,学生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一个学期下企业实习。学生在实践期间,一切按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企业按新员工的标准考核学生,给予学生相应的津贴,实现了与企业的零对接。最后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环节。4、集团化办学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的发展,我校与兄弟院校、合作企业开展了集团化办学。从而实现集团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我校参加了“滨州生物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和“滨州市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签订集团化办学协议。使学校之间做到人员互通、各尽其才,从而实现优化管理、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共享,也放大了自己的教育品牌。与一些发展前景好、实力雄厚的企业共同签订了集团化联合办学协议。企业、以及合作学校都可以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院校之间进行教学、实训经验交流,真正做到了“资源可以融合,平台可以结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现状参与形式集团名称成立时间主要成员单位滨州生物技术职业滨州市滨城区职教牵头教育集团2009年4月中心滨州职业学院参与滨州市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2009年12月滨州市滨城区职教中心博兴县职业技术学校(二)、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滨州市滨城区职教中心数控技术专业今后三年的培养规划(见下表):数控技术专业紧缺人才培养规划年份专业班级数招生人数对外培训计划备注2011年数控技术应用72802202012年数控技术应用72802452013年数控技术应用72802603、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思路数控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我们以特色办学为目标,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总结得失,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使这一专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学生基础牢固,操作能力过硬,进厂实习期短成为突出的亮点,企业十分看好。1、数控专业的培养模式定位是普通车铣基本功过硬、数控车铣技术娴熟的技术工人,同时具有一定数控编程工艺、计算机绘图和产品设计的工作基础。2、数控技术专业实行大专业分方向的培养计划,共享文化知识、专业基础平台,分专业方向进行技能训练。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依企业需求而变化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强力培养学生岗位实际工作能力。3、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从实训室建设,到课程体系建立,教材编排,教学考评均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特点,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方法,引进外协生产任务,为学生创设实际生产情景,培养零学徒毕业生。今年已与滨州海得曲轴商定,引进其曲轴粗加工生产线,进一步强力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真正将生产车间搬进课堂,将课堂办在生产车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员工综合素养。四、教材建设五、师资队伍建设1、现有师资队伍情况学校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数控技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师资共43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14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8人,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和工程师等职称、职业资格的25人。2、教师培养培训为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制订了《在职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并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协调、管理。根据培养培训目标,重点完成以下培养工作:1、岗位培训:包括新教师培训、师德培训、业务培训。2、学历培训:实现所有专任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实习指导教师达到专科学历,10%的教师参加硕士研究生在职学习。3、骨干教师培训:制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标准,选拔骨干教师,对已评选的骨干教师实行科学评估、动态管理,建立骨干教师业绩档案。4、专业教师培训:资格证书培训,职业能力培养,着重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为保障教师培养培训的顺利进行,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每年的培训预算经费达27万元,根据培训计划,我校每学期全员参加校本培训,每年有70名以上专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达30名以上,2006年一名教师到德国参加培训,专业课教师每学期到企业、用人单位专业实践三周,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得到提高。3、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参加过国家级培训,必须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具有职业资格考评员证书,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全市职业教育的职业资格考评工作。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能组织本专业技能大赛。多名骨干教师是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小组组长。六、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改革思路建立校企合作良好的运行机制,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与很多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1.政府主导的动力机制。学校和企业双方通过政府支持开展合作,使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到主导作用,为合作双方提供一定的运行保障。2.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校企合作有利于选择优秀人才加入企业员工队伍和利用学校资源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同时借助于职业学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产品研发;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市场调研,调整专业,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3.校企合作的调控机制。政府参与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宏观调控校企合作的发展,统一协调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合作计划、培养目标、考核标准、教学改革方案、专业设置等;成立实训工作委员会,负责实训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落实产教结合、工学结合。4.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制定管理制度,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
本文标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建设论证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6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