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效率、公平与人的发展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效率、公平与人的发展姓名:蒲海燕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王喜平20070601效率、公平与人的发展作者:蒲海燕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张喜英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探析2006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它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体系哲学中,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实践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是一种人类有目的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其特点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不仅仅是认识的基础而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具有世界观意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自然、社会、人不是互相外在和彼此分隔的三个世界,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连接而成的一个整体。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马克思哲学在理论出发点上,在自然观、历史观、哲学的对象、功能与使命等方面与西方传统哲学都有了根本区别,实现了由“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宣告了那种运用先验逻辑的范畴演绎方法构造思辨体系的玄思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哲学不再提供什么终极真理知识的理论,既不寻求一切存在背后的所谓神秘本性或终极本体,也不妄想为世界建立统一体系、建立世界统一图景,而是直面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马克思哲学不企望提供可以到处套用的刻板公式和现成结论,而“首先是研究工作的指南。”马克思首先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作为革命家来研究哲学理论的,他明确宣称他的哲学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即“共产主义社会”;“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其赖以存在与实现使命的“物质武器”;“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它获得解放的“精神武器”,其根本宗旨是通过改变现存世界解放自己解放全人类。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宣称“新唯物主义”已不再是哲学,全是为了凸显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彻底性、深刻性。2.期刊论文魏用中.刘倬胜.WElYong-zhong.LIUZhuo-sheng马克思哲学的根据点-唐山学院学报2007,20(1)马克思哲学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包括社会存在、人类实践、人类思维这三个层面,其中,人类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马克思全部哲学视野的中心.而人的需要分别是社会存在、人类实践和人类思维的内在依据,因此,马克思哲学的根据点就是人的需要.3.期刊论文张蓬.ZHANGPeng是哲学的建构,还是哲学的消解?——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一个误读纠偏-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84(3)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为了哲学的建构,而是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消解.马克思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本身是否是一个既成的理论模型,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理念,通过哲学的解释功能的消解,对人类社会运行现状进行批判.马克思哲学所引领的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就是哲学自身的消解和哲学从解释功能向批判功能的转向.马克思哲学就是哲学的出走.4.学位论文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2002本文认为,发展哲学是一个以主题为核心的问题域,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而各个领域的转型或变迁所环绕的核心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必须从文化的研究入手,通过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建构当代的发展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实质上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是哲学与人类学结合的典范。本文认为,人类学的研究是贯穿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始终的,正是通过人类学的研究,马克思使其早期关于人类社会的形而上的阐述与现实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结合起来,确立了从人的生存方式阐述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全新的理论体系。以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为指导,本文分别对现代西方文明和中国现代化这两种不同的发展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现代西方文明开创的资本主义大工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并建立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从而实现了人之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中国的现代化却表现出明显的迟滞性。这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造成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民族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性的消逝和全球文化的生成,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全球化生存——正在形成。5.期刊论文李正义.LIZheng-yi论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纬度-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马克思哲学通过理论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批判,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把现实的批判诉诸实践,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中,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彰显出其丰富的历史魅力.6.学位论文吴立新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2008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依据其对发展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五代不同的发展观。上世纪50年代所说的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增长与发展不加任何区别;上世纪60年代把发展与增长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认为发展是指增长加结构的变化,但仍然把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则把经济增长贬低到非常次要的地位,转而强调增加社会变革,要注重就业、消除贫困和公平分配等发展目标;上世纪80年代转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把环境改善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认为经济增长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上世纪90年代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21世纪发展的概念进一步拓宽,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进行了探讨。⑴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做了新的价值定位,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定位。其次,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做了新的状态定位,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状态。第三,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做了新的方式定位。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种全面的、整体性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整体性原则的继承和发展。⑵发展的实质不仅仅是指人类社会某一方面的变化,而是人之生存方式整体的变迁,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论是在物质生活领域,还是在精神生活领域。而且一切领域的变革都是以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为起点的,并最终归结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⑶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人类发展的目标在于“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其次,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动力、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的积极性是发展的原动力所在。第四,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最后,以人为本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⑷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环境和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第二,科学发展观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量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在消费时尽量做到高利用、低污染。第三,科学发展观要求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走绿色科技的道路。第四,科学发展观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⑸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由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到以全面、综合、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观的价值取向的变化。阐明科学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实现的关于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的变化。⑹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发展就是人不断地批判现实,推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但是在现实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这种人自身的发展却是人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来完成的。因此,必须具体分析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过程,而这正是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统筹兼顾社会发展的各种维度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7.学位论文朱美佳社会交往方式变革与人的全面发展2008本文对社会交往方式变革与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人类社会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内容。社会交往方式是交往能力和交往关系的有机统一体二者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同时,社会交往方式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在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内容。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人,由于其社会交往方式不同,其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也会不同,社会交往方式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人的存在和人的全面发展。如今,时代不同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那么,在现前条件下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道路,也为我们在当下建构合理的交往模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能促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8.期刊论文李俊文.LiJunwen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建构-世界哲学2007,(4)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以劳动为本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卢卡奇确定了劳动的本质性内涵:作为目的论设定过程、作为社会实践模式以及作为类自由模式的劳动.以历史性对存在类型进行了划分,以劳动为本体建构的关于社会存在的劳动本体论的基本内涵表现为,自然本体论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提,劳动创造着人及其本质,目的性劳动驱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卢卡奇的劳动本体论学说对重建与发展马克思实践哲学具有重要启示.9.学位论文郭玉苹马克思哲学中的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及其关系——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09近年来,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模式,即突破了那种只见物而不见人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随着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哲学以及马克思哲学人学研究等观点的产生和发展,使马克思哲学原来被遮蔽的价值维度得以彰显。价值维度与事实维度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两个基本维度,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的始终,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把马克思哲学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探究二者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全面研究马克思哲学,也有利于丰富与发展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事实维度与价值维度及其关系,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有显著体现。在《手稿》中,马克思哲学的事实维度主要体现在,马克思通过经济学研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现实生存状态;马克思哲学的价值维度主要体现为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价值体系。马克思保持了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间的合理张力,把事实维度的研究作为价值维度的基础,又以价值维度作为事实维度研究的指导。他既没有脱离了价值的引导而沉浸于事实的研究,又克服了以前一些哲学家把价值原则仅作为完美的理想来追求的局限,在《手稿》中他所确立的共产主义价值体系是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性。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的存在的二重性正是马克思哲学的这两种基本维度的前提和逻辑基础。马克思对这两种维度并没有作折衷的二元论处理,而是在揭示二者相互分裂、对立的基础上探究它们具体地、历史地统一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即二者的统一机制。这一统一机制主要体现于马克思哲学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的目的和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展规律思想中。总之,在《手稿》中,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得到了充分彰显,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这两种基本维度的前提和逻辑基础,揭示了二者的分裂与对立,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它们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必然性与可能性。10.期刊论文安维复创新范畴与马克思哲学当代形态的研究-哲学动态2002,(2)正像制造是工业社会的核心范畴一样,创新是知识社会的核心范畴.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研究,不能不关注创新问题.然而,我国学界目前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对创新范畴的淡漠、误解与滥用,往往把创新范畴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创造和发现,因而消解了创新概念作为当代社会基本范畴的深刻涵义;
本文标题:效率、公平与人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7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