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 关于推进河北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全文)
1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全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促进我省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着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着力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科学有序,走出一条符合河北实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提供重要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坚持优化布局。发挥环京津、沿渤海区位优势,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完善城镇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2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发展脉络,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人文特色的城镇和乡村。——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产业与城镇互动融合发展,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历史禀赋,因地制宜选择城镇化发展路径,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三)发展目标——发展速度适宜。到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左右;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左右,新增城镇人口800万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0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发展质量提高。城乡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基础设施更加配套,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备,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发展方式合理。集约型、组团式成为城镇发展的主导,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绿色生产和绿色生3活成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体制健全。建立起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四)改革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以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前置落户条件,全面放开城区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和首都周边城镇落户条件。承载压力大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对稳定职业、稳定住所的年限和范围作出具体规定。全面放开各类人才落户限制,放宽投靠类人员落户条件,实行省内外人员同等落户政策。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快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开展IC卡式居住证试点。探索推行社区公共地址管理使用办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五)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探索城镇居民、职工和新农合医疗保险衔接机制。研究制定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抓好流动人口卫生和计4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立法,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实施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公办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对待。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实现农民身份转为城镇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集体经济资产转为规范的公司制运营。(六)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成本,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企业依法与农民工订立劳动合同,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多方引入社会资金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农民工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积极参加各类保险、就业培训,提高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三、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七)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区域中5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把首都周边的一批县(市)建设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卫星城市。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培育壮大重点城镇发展轴(带),促进发展要素向城镇集聚,构筑层次分明、梯度有序、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布局结构。(八)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石家庄省会职能,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布局结构,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不断晋升在全国省会城市的位次,增强对冀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周边地区城市全面深化与京津对接,优化城市功能定位和布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域。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城市充分发挥港口和临港产业优势,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大物流、大产业、大港口,打造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增长极,促进港、城、产一体化发展。发挥冀中南地区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地区的优势,推动邯郸、邢台与中原经济区深度融合发展,成为中原经济区与首都经济圈交流合作的门户,打造省际合作的桥头堡,发挥衡水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规模和实力。张家口、承德等北部地区城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张家口与北京联合申报冬奥会为契机,建设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积极培育定州、辛集等省直管县(市),加快向新兴区域中心城市迈进。6(九)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扶持壮大中等城市,优先培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经济实力强的县级市和县城,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中等城市,到2020年,20—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达到35个左右。全面推进县城建设,引导产业、资本、人口等要素向县城聚集,着力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品位,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各类商业设施,增强县城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十)大力培育特色小城镇。选择一批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镇进行重点培育,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小城镇。有条件的县(市)确定1—2个镇重点给予支持,着力提高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的能力。进一步落实对重点镇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建制镇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商贸流通服务和支农服务等功能,强化镇与中心村之间的设施网络建设,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多样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十一)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全面对接京津交通基础设施,加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建设,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和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形成完善的公路网、快速的铁路网、发达的城乡公交网、现代化港口群和较完备的机场体系。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完善普通干线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技7术等级,实现中心城市与县(市)、重要乡(镇)和重要产业园区便捷连接。构建以石家庄机场为中心,唐山、秦皇岛、邯郸、承德、张家口等机场为支点的航空体系,发展通用航空。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构建现代化的港口群。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加强铁路、公路、民航和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巴士等多种交通方式间的无缝衔接。发展智慧交通,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四、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十二)调整产业结构。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着力提升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结构层次,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污染企业与落后产能。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大力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工业城市逐步向服务型城市转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扶持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和面向农村农民的生产性服务业。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和提升工程,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增强县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城建设良性互动。(十三)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布局规划,以城镇轴(带)为依托,以各类园区为载体,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8群,形成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沿海地区发挥沿渤海的区位优势,面向全球进行产业定位,着力建设一批高标准产业园区,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临港产业带,打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京津周边地区积极主动为京津搞好服务,承接资金、人才、产业、技术等方面的转移,提高产业的智能化、低碳化水平,培育区域新的发展增长极。冀中南地区城镇加强与京津、黄骅港的通道连接,促进生产要素加快集聚,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西北部地区积极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为中心的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积极发展服务业,扶持发展现代农业,适度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促进产城互动发展,合理配置产业用地,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搞好各类产业园区规划及环评,统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功能性城市新区。(十四)营造创业就业环境。发挥城市创业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城市规模经济产生的专业化分工效应,放宽政府管制,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创业活力。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激励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创业,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9人就业,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使更多人通过城镇就业有序实现市民化。五、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十五)发挥城乡规划引领作用。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逐步形成城乡统一、配套齐全、科学实用的空间规划体系。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精明增长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开展城市总体规划评估工作,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公开公示制度、规划督察员制度、责任规划师制度,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保持城市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形成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管理机制。制定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将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的考核和离任审计,加强地方人大对城市规划实施的依法监督。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强化对城市规划管控的技术支撑。(十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加密支路、步行和自行车网络,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全面推广公交一卡通,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出行分担率。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改造现有城市供排水设施,加快南水10北调受水区地表水厂和配水管网建设。推进污水处理、污泥处置、雨水回收、再生水利用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存量垃圾治理、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建立多气源的城市供气体系。加快城市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统筹各类地下设施、管线布局,加大地下管线投资,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健全城镇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优化城市消防安全布局,构建布点合理、设施完善、装备精良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十
本文标题:关于推进河北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7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