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05 比较文学 翻译文学 -
比较文学翻译文学王向远著.翻译文学导论.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翻译是“比较文学”中主要项目;搞翻译的不一定搞比较文学,搞“比较文学”研究的,一定搞翻译。——郭麟阁“翻译文学”的概念“翻译文学”是一个文学类型概念与本土(本国)文学、外国文学的关系文学类型:空间(亚洲文学)、时间(古代文学)、文类(诗歌、散文)等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长期以来翻译文学被视为外国文学学界的争论关键在于确认翻译文学是不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不是一种“文学创作”?文学翻译家会强调翻译时要“忠实”,但一切有成就的翻译文学的“忠实”都是与译者的创造性相统一的。谭载喜《西方翻译史》:菲茨杰拉德翻译《鲁拜集》朱生豪译《李尔王》第一幕第一场梁实秋译《李尔王》第一幕第一景“翻译文学”包含着翻译家自身独特的创造性,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造,而不是与原作一模一样的简单的复制翻译文学与“本土(中国)文学”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特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特殊:用中国的语言讲外国的故事重要:译作的文学价值以及对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翻译的特征非文学翻译:准确、忠实文学翻译:也要求忠实、准确,但并不绝对,有时误译、漏译并不影响阅读,一字一句的忠实翻译也未必就一定受欢迎。“精确,非精彩之谓”(罗新璋语)郭沫若更喜欢读林纾翻译的《茵梦湖》,而不喜欢读司各特的英语小说。他说:“林译小说中对于我后来的文学倾向上有决定的影响的,是Scott的《Ivanhoe》,他译成《撒喀逊劫后英雄略》。这书后来我读过英文,他的误译和省略处虽很不少,但那种浪漫主义的精神他是具象地提示给我了。”穆木天译的《欧贞尼-葛朗代》的最后一段这位女人的手,给所有的家族的隐秘的伤创绑了绷带。欧贞尼,被那些善行的一个行列伴随着,走向天国去。她的灵魂的伟大,减轻了她的教育的狭隘和她幼年生活的诸习惯。这样的就是这位女人的历史,她生于世界之中而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她生来是为的很辉煌地作妻子和母亲,可是她既无丈夫,更无子女,又无家族。数日以来,她的再婚的消息又哄嚷起来了。苏缪尔的人们,关心着她和德-福罗阿丰侯爵的事体。如同先年克鲁休家人在包围她似地,现在德-福罗阿丰侯爵家在包围她了。娜依和寇尔乃尤,据人说,是帮侯爵的忙的,可是,那是极为大谬不然。不管是大个子娜依,不管是寇尔乃尤,都没有十分的机智,得以理解世界上的诸种腐烂的。傅雷《欧也妮葛朗台》最后一段从翻译方式上看,非文学翻译可以采用集体翻译方式,比如马恩列斯的著作,都是集体翻译,这样可以保证准确性。文学翻译则最好是个人翻译。《追忆逝水年华》15位译者,汉译本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风格。《往事与随想》不同译文的比较项星耀译文:不要期待我对那时的内心生活作长篇的叙述……骇人的事件,悲惨的遭遇,比光彩夺目、没有阴云的回忆较易写到纸上……而幸福难道是可以用笔墨形容的吗?臧仲伦译文:不要以为我会长篇大论地叙述我那时的内心活动……描写骇人听闻的事件和各种不幸,比追思光明的、波澜不兴的往事,毕竟容易落墨……仿佛幸福也可以形诸笔墨似的?文学翻译家的从属性与主体性从属性:翻译不是创作,必须围绕“原作”展开;翻译也无法创造新的感受和思想。方平:翻译家主体性的表现1、对原作的选择,是翻译家主体性的最初体现50年代翻译《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为了英雄主义教育季羡林翻译《罗摩衍那》,丰子恺翻译《源氏物语》则主要着眼于文学与文化交流对原作的选择也反映出翻译家的个性特征与审美趣味翻译家要明白自己擅长翻译的文体和流派小说家兼翻译家多翻译小说,鲁迅、巴金戏剧家兼翻译家多翻译戏剧,李健吾诗人兼翻译家多翻译诗歌,穆旦、梁宗岱散文家兼翻译家多翻译散文,梁遇春、冰心研读作品和研究作品翻译家的主体性的又一体现。研读:傅雷翻译家同时也是研究者季羡林翻译《罗摩衍那》,同时写有《罗摩衍那初探》。杨武能翻译歌德,同时也是歌德研究专家郭宏安《恶之花》“代译序”达14万字陈中梅《奥德赛》译序、注释、索引达30万字田德望《神曲》,注释有六七十万字。翻译文学的“再创作”特征也是翻译家主体性的体现。钱锺书《林纾的翻译》翻译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可以对原作有所美化和提升巴尔扎克在版税和稿费的驱使下,作品有粗糙,不够精细之处,而傅雷的翻译才是精雕细刻的精品。有的时候译作的能量和作用可以超过原作卡夫卡用德语写作,但在德国默默无闻,翻译到法国之后才名声大振。福克纳的作品译成法文后受到赞赏之后才引起美国文坛的重视。《围城》译成英文和俄文之后受到国外学者高度评价,之后中国读者才“发现”这部作品。翻译文学的功用20世纪中国翻译界对翻译功用的认识经历了由政治工具论到文化、文学本体论的过程。晚清以降,中国连遭重创。在亡国灭种的关头,学习西方成为潮流,翻译则是最主要和最急迫的手段,文学翻译也服从于这一目的。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不过这一时期人们看重翻译文学的功用价值,而不看重其文学价值。五四时期胡适蒋百里郭沫若:翻译是“媒婆”,创作是“处子”郑振铎:翻译不仅仅是“媒婆”,还是新文学的“奶娘”茅盾《“媒婆”与“处女”》进入80年代,人们对翻译文学功用的认识超越了工具论和手段轮的范畴,开始从翻译文学本身去衡量其价值功用,认识到翻译文学不是原作的简单的替代品,而是一种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翻译文学在中国语言文学发展中的作用鲁迅翻译果戈理,受果戈理的影响冰心翻译泰戈尔,受泰戈尔的影响巴金翻译屠格涅夫、赫尔岑,也受其影响巴金《家》的两个版本被动语态:“我也许是太自私了,也许是被别的东西迷住了眼睛……”(1931)“我也许太自私了,也许是别的东西迷了我的眼睛……”(1957)这些话被周氏和觉新听得清清楚楚……(1931)周氏和觉新清清楚楚地听见了这些话……(1957)更多时候作家不是翻译家,他们是翻译文学的读者。外国文学对他们的创作产生影响是通过译作实现的。80年代以后拉美文学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就是通过译作来实现的。王小波《我的师承》查良铮、王道乾王小波《关于文体》翻译文学对汉语发展的影响梁启超翻译家受外国文学影响,创作家受翻译文学影响;换言之,外文影响译文,译文又影响中文写作。白话文既是汉语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外语影响的结果。加入没有外语的影响我们的白话文可能永远就是古代的白话——没有新名词,没有外来语法。翻译文学全用白话作为翻译语言是在五四新文学取得胜利之后。但白话文毕竟还不成熟,其实用价值得到确认,但其本身的审美价值却是一个疑问。1931年鲁迅与瞿秋白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中指出:翻译文学对中国语言文学的负面影响过度洋化、西化,,出现了为人诟病的“翻译体”和“翻译腔”。在现代白话文基本成熟以后,欧化的幅度和速度必须节制,否则现代汉语的纯正性将受到破坏。余光中:当年鲁迅、傅斯年等鼓吹中文西化一大原因是当时白话文尚未成熟,表达能力有限。现在白话文不但锻炼了口语,重估了文言,而且也吸收了外文,已经相当成熟,不但不可再加西化,而且应该回过头来检讨几十年间西化的得失。巴金:过去在翻译时,我总是太过直译。有时候,我非常清楚这样做不对,本应该翻译得更加自如一些,但是,当时我害怕有人会每个词都去查字典,试图纠正我的错误。所以,为了节省时间并且因为我比较懒,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全用西方的语言文体进行写作。一旦我开始习惯于按这种方式进行翻译,我自己的原创作品也自然地受到了影响。巴金《家》的两个版本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投下淡淡的银光在水面上……(1931)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在水面上投下淡淡的银光……(1957)这女人留在客厅里……会散布着淫欲的毒气在这公馆里面……(1931)让这个女人住在客厅里……会在公馆里散布淫乱的毒气……(1957)现代白话文邓晓芒《纯粹理想批判》导言第一段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晚清:归化译者普遍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观念与形式对原作加以变形和改造。外国作品的名称在翻译时译者大都根据中国读者习惯加以改造,写成“**传”、“**记”、“**情史”、“**缘”、“**录”等。林纾翻译外国小说,将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翻译为《海外轩渠录》,将欧文的《见闻杂记》翻译为《拊掌录》。《轩渠录》是宋代吕居仁撰写的幽默笑话集,《拊掌录》则是对《轩渠录》的补遗之作。外国作品中的人名、地名、称谓大都被改写成中国式的人名、地名、称谓。改造原作的体式,把莎士比亚戏剧译成故事,用中国章回体小说的体式替换外国长篇小说的结构,分章标回,有些还讲究回目对称。译诗多采用中国古诗形式,有五言古诗、四言诗经体、楚辞体、歌行体等。拜伦《哀希腊》苏曼殊译文巍巍西腊都,生长萨福好.情文何斐亹,荼辐思灵保.征伐和亲策,陵夷不自葆.长夏尚滔滔,颓阳照空岛.马君武译文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斜阳。胡适译文嗟汝希腊之群岛兮,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亦羲和素娥之故里。今惟长夏之骄阳兮,纷灿烂其如初。我徘徊以忧伤兮,哀旧烈之无余!穆旦译文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译者将外国文学加以中国化改造,使之靠近中国文学,使之像中国文学,也就是对外国文学加以“归化”。读者在欣赏翻译文学时,也不问译文是否忠实原文,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翻译家的汉文水平上,欣赏译者的“译笔雅训”。民国初期:欧化溶化30年代后半期朱生豪在翻译不采取“逐字逐句对照之硬译”,追求译文的“调和”、“顺口”。30年代后期傅东华在翻译《飘》时更追求译文的“中国化”,而不拘泥于“字真句确”的翻译。傅雷在40年代后期翻译的《欧也妮·葛朗台》则充分显示了现代汉语在译文中可以达到如何完美的境界,是中国翻译文学臻于炉火纯青的重要标志。文学翻译方法窜译窜译,就是对原作加以改动的翻译,而改动的主要手段就是添削增删。清朝末年的翻译文学中,“窜译”是普遍被运用的基本的翻译方法。具体表现为“豪杰译”。“豪杰译”这一说法来自日本,也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文学中的主导方法。所谓的“豪杰译”,即如果不是豪杰就翻译不出那种相当大胆的、不拘小节的译作。梁启超《十五小豪杰》《十五小豪杰》连载于1902年的《新民丛报》第2号~第24号。原名为《两年假期》,是法国近代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写的一部冒险小说,讲述了漂流到一荒岛上的15个少年在那里顽强地生活两年又重返故里的故事。孩子们在岛上所经历的种种冒险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十五小豪杰》是根据森田思轩的日译本《十五少年》转译的,而这个日译本又是从英译本重译的,因此几经重译的《十五小豪杰》与法文原著相去甚远。《十五小豪杰》日译本开头部分1860年3月9日夜,满天黑云低低地垂压在海面上,四周一片漆黑,难辨咫尺之外。这时一只尚未扯起风帆的小船掠过巨浪,向着东方飞快地驶去。闪电不时划破天空照亮了小船的身影。梁启超译本的开头部分:调寄摸鱼儿莽重洋惊涛横雨,一叶破帆漂渡。入死出生人十五,都是髫龄乳稚。逢生处,更坠向天涯岛无归路,停辛伫苦。但抖擞精神,斩除荆棘,客我两年住。英雄业,岂有天公能妒。殖民俨辟新土,赫赫国旗辉南极,好个共和制度。天不负,看马角乌头奏凯同归去。我非妄语。劝年少同胞听鸡起舞,休把此生误。看官,你道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典故呢?话说距今四十二年前,正是西历一千八百六十年三月初九日。那晚上满天黑云,低飞压海,蒙蒙暗暗,咫尺不见。忽有一艘小船,好像飞一般,奔向东南去。“窜译”体现了中国翻译家用中国文学改造、容纳外国文学的企图,但也因此起不到将真正的外国文学译介到中国的目的。因而
本文标题:05 比较文学 翻译文学 -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9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