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论语三百讲之六(第151~180讲)
《论语三百讲》之六(第151~180讲)第151讲专心做事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第十》【译】吃饭时不讨论,睡觉时不说话。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第十》【译】席子没有放正,他不坐下。寝不尸,居不客。——《论语•乡党第十》【译】你睡觉的姿势不要拘谨僵卧,平时也不像作客那样跪坐着。这段话描述的是孔子平常的生活规律,从吃饭、睡觉到坐姿等各方面细节都有。我们谈这种细节,并不是说一定要学他,因为今天的生活情况不一样了。我们要学习的是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心放在你做的事情上,这样的规矩可以让你把心紧紧地抓住。否则你做这个事,想那个事,吃饭的时候想等一下要几点睡觉,睡觉的时候又想着今天好像没吃饱,这是很不好的习惯。所以生活的细节,一定要靠自己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个习惯每一个人可以不一样,我们要练习做自己生活上的主人。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后,将来做事的时候就可以针对你要奋斗的目标,永远往前进而不要被一些生活习惯上的问题拖住了脚步。第152讲生活礼节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第十》【译】即使吃的是粗饭与菜汤,也一定要祭拜,态度一定恭敬而虔诚。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第十》【译】孔子与同乡里面的人,一起聚餐饮酒的时候,要等到年长的人都离席了他才走出去。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论语·乡党第十》【译】乡里的人举行驱逐疫鬼的仪式时,他穿着正式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我们小时候什么都不会,如果没有父母照顾,没有老师教导,怎么可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所以孔子总是怀着感恩的心态,对于他的长辈,态度是非常的尊敬的。还有在任何国家都要尊重那个国家已经有的习俗,这也是儒家的立场,任何一种风俗习惯只要不是有负面的效果,比如说这个风俗习惯会浪费很多物资,甚至会伤害一个人的。那么只要是好的风俗习惯,可以疏导百姓的情感的,就要尊重。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地方发生瘟疫,只是跳几个舞去驱逐那是没用的,还需要医生,需要治疗。但是对很多老百姓来说,他心理上得到安慰之后,感觉安心了也是好事。心里面如果健康的话,然后再配合各种治疗就比较有效果。第153讲养生原则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论语·乡党第十》【译】季康子派人送药来,孔子作揖接受,他后来说我不清楚这种药的药性,不敢服用。在孔子七十岁左右担任国家顾问的时候,有一次生病了,鲁国的正卿季康子派人送了药来。孔子拜而受之,但是他说这种药的药性我还不懂,所以不敢轻易尝试。从这短短的一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最谨慎的事情其中一项就是疾病,但是人难免生病,万一生病了之后,要请专家来治疗,而千万不要自作聪明,觉得找个什么药来吃就没有问题了。我们说像宗教方面的,医药方面的很多时候都要记得心理健康最重要,心理要有正常的态度,不要觉得就靠宗教或医药来解除病痛或灾难,先要有健康的心理,然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个时候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第154讲人道主义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第十》【译】家里马棚失火烧了,孔子从朝廷回来,说有人受伤吗?没有问到马。在《论语》里面有很多像这样简单十二个字的故事,就把孔子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来了。我们要知道儒家最可贵的就在这个地方,像这样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的观念,不受任何社会条件的限制,它可以突破空间、时间延续下来。学习儒家之后,不一定要信仰什么宗教,因为你本身就会有很高的道德水平,它的出发点就在于人文主义,也就是要把人当作目的来尊重,而不能把别人当作手段来利用。我们在学习儒家的时候,就会觉得这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儒家不但具备现代性,还具有普世性。所以现在西方很多人愿意学习儒家,并不是想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老的观念,他要学的就是孔子的人文精神。所以孔子也被列为人类历史上四大圣哲之一,从这一章简单的资料就要知道,孔子心里面对人是多么的尊重,他的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以及发扬。第155讲朋友之情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第十》【译】遇到朋友过世,而没人料理后事,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我们说一死一生乃见交情,只有当你处在一种患难的最极端的情况下,就能表现出来你对朋友的那种深情厚谊。平常在顺利的时候是真的看不出什么人是朋友,因为大家都在各方面表现不错,在社会上发展得很好。像这句话所说的当一个朋友过世,没有人料理后事,这时候孔子就出面负责了。这就是人生交情里面最可贵的一点,所以孔子对朋友这样的态度就是他整个一生思想的具体表现。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第十》【译】朋友送的礼物,即使是车与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也不作揖拜谢。我们一定要记得交朋友心态上要平等,对孔子来说精神价值远远超过物质价值。你送我车跟马我拿来就用,说一声谢谢;你送我祭拜祖先的祭肉,我跟你作揖,九十度鞠躬拜谢,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差别,也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第156讲诚于中形于外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第十》【译】孔子看见身穿孝服的人,虽然是平日熟识的,也一定改变态度。看见戴礼帽的与瞎眼的,虽然常常碰面,也一定显出关切的神色。坐在车上时,看见穿丧服的,即使是贩夫走卒,他也身向前倾,手扶横木,以示心意。做客时,有特别丰盛的菜肴,一定端正神色,站起来向主人致意。遇到急雷狂风,一定改变态度。孔子是一个内心有什么样的感情,外面就设法表达出来的人。前面的几段话是指在日常生活里面,如果知道别人家里面有特殊状况,那你就要调整自己平常那种比较轻松的心情跟态度,对别人表示关心。因为人活在世界上,一定会碰到各种复杂的状况,这个时候你表示关心,别人也会感谢你。同样的当你家里面有状况的时候,别人也对你有这样的态度,那么社会就能够走向和谐。别人有丰盛的菜肴请我时,就算不符合你的原则,也不用太排斥。也许别人是以这个方式,表达他内心里面的善意,这时候你接受就好了。碰到自然界的灾难,人是不能够心存侥幸的,还是应该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保护自己,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第157讲生命的时宜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论语•乡党第十》【译】人的脸色稍有变化,山鸡就飞起来,在空中盘旋之后再聚在一起。孔子说山谷中,桥梁上的这些母山鸡,懂得时宜懂得时宜。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振几下翅膀又飞走了。这段有趣的插曲主要是强调儒家的思想,非常强调时机,适当的时机就是要判断什么时候安全,什么时候危险。这一章是《乡党第十》的最后一章,整部乡党篇所说的都是孔子个人,从他在朝廷、在家乡里,跟别人的互动情况,到睡觉、吃饭时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而这一章是跟自然界的交汇,并且是在翻山越岭的时候看到这一幕,马上感叹说它们懂得时宜。这也代表了孔子确实是非常细心的观察者,随时注意到身边所有的事情,自然界的每一种东西,每一种动物的表现都可以给孔子启发。由动物的本能联想到我们人类,认为人也要把像动物一样的本能往上提升到对社会的判断。人的生命有他的价值,这种价值在面对生命危胁的时候,要学会做判断。所以儒家的思想是要让你在许多地方多找到一条出路,让你生命比较安稳,然后可以发展人性应该有的价值。第158讲人才选拔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第十一》【译】孔子说,先学习礼乐再得到官位的,是淳朴的一般人。先得到官位再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再做官的人。如果你有机会选拔人才,可能有各种选择,其中之一是完全没有家世背景的,另一种是有家世背景的。今天社会上还是有这样的现象,一般都会选一个没有家世背景的,一般淳朴的学生,他们往往是靠自己的努力表现杰出的,没有任何侥幸。相反的如果选择有家世背景的话,将来也不见得好去领导他,他家世背景好,你将来什么事情跟他讲,他不见得会接受。万一到时候把家庭背景抬出来,变成公务都不好做了,所以到今天还是适用“先进于礼乐”这样的观念。第159讲孔门弟子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论语•先进第十一》【译】孔子说跟随我在陈国、蔡国之间的学生,与这两国的君臣都没有什么交往。“皆不及门也”,这个门是这两国的宫门,《孟子》里面有描写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围,因为他和学生们与陈国、蔡国的君臣都没有什么来往,所以出了事,都没有帮忙。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跟下面一章连在一起,翻译成“现在都不在我的门下了”。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第十一》【译】德行优良者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杰出者有宰我、子贡;长于政事者有冉有、子路;熟悉文献的有子游、子夏。这十位确实是了不起,有很多资料我们都可以看到,孔子评价过颜渊“贤哉回也”,而闵子骞的孝顺也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孔子说过仲弓“雍也可使南面”,当一个国家的正卿没有问题的。宰我在《阳货第十七》就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提问,虽然最后还是被孔子教训了,但是他的提问使我们了解了孔子对于人性的看法。而子贡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学生之一,口才也特别好,可以向他学习比喻、旁敲侧击的说话方法。冉有、季路是有专长可以做官的,可子路本身不懂得委婉,以至于最后也死于非命了,而冉有聪明过头,最后也被孔子批判了。另外还有曾参的孝顺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子张的很多提问,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孔子的一些观念。第160讲无差别的修养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皆弟之言。”——《论语·先进第十一》【译】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别人都不质疑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孔子很欣赏闵子骞,说他平常不太发表言论的,属于默默做事型,但他头脑很清楚,德行也很高。特别提到他很孝顺,因为后母的事情,就曾说过“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话,很让人感动。所以这边就谈到孔子说别人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任何怀疑。一个人如果孝顺的话,他在社会上待人接物,跟别人来往,我们可以想象,他一定是非常友善的。修养并不是说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只要懂得怎么样跟别人相处。修养应该是指一贯的由内而外,儒家一直要强调真诚,如果没有真诚做基础的话,那个修养是无源之水。从根本做起,我们在家里面跟父母相处,跟兄弟姐妹相处是很真诚的,到外面去才能够同样的把真诚推展出去。所以在中国传统思想里面会提到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个家里面大家能够仁爱相处,推广到国家也同样会是如此。第161讲颜渊之死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第十一》【译】颜渊死了,孔子说,噫,天亡我也,天亡我也!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第十一》【译】颜渊死了,孔子哭得非常伤心。跟随在旁的学生说,老师过度伤心了。孔子说,我有过度伤心吗?我不为这样的人过度伤心,又要为谁过度伤心呢?儒家强调每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要真诚,同时你跟别人交往,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都要记得,别人对你也有某种相对的期许跟要求,这就需要相互间的沟通,另外还有社会规范来维持人间的秩序。这两段是孔子最伤心的地方,我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孔子这两段哭得非常伤心,甚至说“天丧予”,我们就要知道孔子是一个人,有丰富的情感,他有他伟大的使命感,他希望他的学生可以接他的棒子来为整个社会做更多的事,而他的学生们一代一代也都有一定的表现。第162讲生与死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译】子路请教如何服侍鬼神,孔子说,没有办法服侍活人,怎么有办法服侍死人。子路又问,胆敢请教先生,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没有了解生的道理,怎么会了解死的道理。这一段话的重要性在于它里面谈到生死,也谈到人跟鬼神相处的问题,但是麻烦在于好问题被一个不太适当的人提出来了。因为子路的个性属于行动派,任何事情他知道了就要去实践,他实在不适合做比较抽象的思考,或者说比较形而上的一种探讨。孔子确实因材施教,知道子路喜欢的是政治、军事,跟他谈这种宗教的问题,恐怕也讲不清楚,所以
本文标题:论语三百讲之六(第151~180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24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