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猩红热scarletfever概念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学龄期儿童好发。临床上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脱屑为特征。并发症有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病原学病原学特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球形对热、干燥敏感,一般消毒剂可杀灭但在痰液及脓液中可存活数周有A、B、C等19个组,对人体致病的是A组。A组又可分为80多个血清型。能产生红疹毒素,引起发热和皮疹。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间接接触传播破损皮肤及产道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流行特征全年发病冬春季多见各年龄组均可发病5~15岁高发年龄组近年发病趋于轻型化原因-早期应用抗生素-链球菌变异-人体抵抗力增强发病机制及病理猩红热的发病机制溶血链球菌侵入咽峡炎菌血症猩红热皮肤化脓感染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淋巴结炎脑膜炎.迁徙脓肿.肺炎风湿热肾炎病理感染化脓病变:咽部、扁桃体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形成化脓性病灶中毒性病变:皮疹及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休克变态反应病变:病程2~3周,少数病人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全心炎、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12日,一般为2~5日典型猩红热发热中毒症状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后脱屑皮疹皮疹杨梅舌帕氏线特殊类型猩红热脓毒型猩红热中毒型猩红热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猩红热并发症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非化脓性关节炎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病程2~3周并发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全心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诊断流行季节当地有同类病例发生临床有发热、咽峡炎、猩红热样皮疹常规检查血、尿、咽拭子涂片检查鉴别诊断麻疹风疹药物疹金黄色葡萄菌感染治疗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注意口腔卫生。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林可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预防病人隔离治疗6d,有化脓并发症者隔离至痊愈。接触者医学观察7d。儿童机构有本病流行时,对有咽峡炎,扁桃体炎者,按猩红热治疗。流行季节应避免到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
本文标题:第五节-猩红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28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