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
第1页共8页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嘉善县天凝镇中心小学陆琴芳[摘要]优美的古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古诗有着他特有的魅力。从意境引入、解释课题、认字学词、反复吟读到构思画面、再现意境这几个古诗常态教学的基本步骤,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体验,从诗趣、诗意、诗情等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做一点浅显试探。[关键词]诗意,吟读,体味,诗情,再现,创新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古诗占有的篇目虽然很少但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尽管小学生在这一阶段正是知识的旺盛期,但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题解式的,回答式的,或者是翻译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过份的追求一个方面只能给学生造成负担。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古诗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如此才能事半功倍。一、入境释题,体味诗趣古典诗歌语言高度凝炼,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并蕴含着无限的深情。只有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才能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一)、入境通过教师的分析,要在再现意境时把诗人的主旨在特定的情与事相结合的境界中表达出来,并非容易的事,必须讲究引学生入意境的方法。(1)、故事入境:小学生尤其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古诗教学前讲述一段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当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时,我在课前讲唐代安史之乱的故事,教学《七步诗》时,在释题时跟学生讲曹丕、曹植二兄弟不能相容的故事。这些曲折动人的故事,引人入胜,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2)、图像入境:如教《锄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烈日下老农锄第2页共8页地的画面,讲讲中午太阳当头照时的情景,并体会烈日下劳动的感受,想像农民辛勤劳动的形象,从而懂得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又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他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幅“春晓图”,再上课就不难了。(3)、情景入境: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因为诗的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的情和作品客观的景”的完美统一,所以只要分析“意中的景,景中的意”,中心就揭示出来了。(4)、吟诵入境:“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声声见心,易唱动听,悦耳感人,又因为“俯而读,仰而思,熟读精思理自知”是传统的教诗方法,所以运用吟诵引入法,在实践中是奏效的。它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情趣。(二)、释题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炼,概括了全诗的内容,破题方能入诗境,如果在教学一开始能有一个新颖别致的解题过程,那这堂古诗教学课一定更能引人入胜了。但因为诗题的高度凝练性,光用讲的方式可能很难办到了。所以我想在古诗的释题环节中,能否恰当运用声像媒体,发挥它的直观特点,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我借助录像创设情境,那凌空飞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红日映照下,庐山上紫烟缭绕,宛若仙境;瀑布飞流直下,轰然作响。那色彩、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这样用录像生动地再现庐山飞瀑,从而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题目就不解自破。(三)、了解作者在布置预习时我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对诗的相关材料做搜集。只有大量的阅读诗人的材料,我们才能拉近时空的距离,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触摸到诗的灵魂。如学习陆游的《示儿》这首诗,如果学生不知道他生活的年代背景,不知道他一生爱国,一生第3页共8页戎马,就不能真正明白他为何“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也就不能被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情怀所感动。二、嚼字品词,体悟诗意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梅花》这首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歌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那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指导学生将“绿”换一个字,是否更好?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来”、“到”、“入”、“过”、“满”等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有色,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读着“绿”字仿佛看到了绿茸茸的细草铺满江岸,这正说明诗人对每个字的精心设计和选择。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当遇上难以言表的字、词时,多媒体能帮助我们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真正做到了化难为易。如古诗《题林西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含义深刻,富有哲理,难以讲清。教学时,我出示了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光”幻灯片,于是庐山雄伟、奇异、多姿的景色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和神奇的魅力,一一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投影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大部分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又如,当学生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爬”向山顶的画面时,便很快理解了“石径斜”(山行)的意思;看到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远处伸展的情景,学生很容易明白“一径深”的含义。所以说,不是出与形式,电教媒体确实能帮上我们的大忙。第4页共8页三、吟句读诗,体会诗情古诗之美首先在于她的音律美。他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所以学古诗在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粗通文章后,必先朗诵。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常常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都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读通、读对全诗后,再配音乐读则更能升华感情,如教《泊船瓜洲》一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我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断,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同时我启发学生大胆想像: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经过不断反复朗读和吟咏,能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来。在教学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时,要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想象林中宁静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到这短短二十个字却能给我们描述出一幅“山中宁静,人语远传。斜阳透过密林,在青苔上投下斑驳光影”的山林图画。带着想象来朗诵,学生自然能把那份宁静、美好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同样的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只有让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想象的奇妙,才能朗诵出李白诗中的气概。第5页共8页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才会喜爱上古诗,才能真正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四、述景画意,体验创新一首首古诗,进入学生视线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没有可视的绘画,没有可赏的舞蹈,没有形、色、音具一体的影视动态形象。然而我们能尽自己的所能让学生从中听到了落叶的叹息、看到了溪水欢快流淌,闻到了缕缕的野花芳香,甚至感悟到悲欢离合的种种人生活剧。(一)、依情述景俗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写景诗,要使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脑海里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意,为分析诗的意境打好前提。如教《泊船瓜洲》一诗时,我配上委婉的音乐并启发学生大胆想像: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妻子怀中咿呀学语的稚子是否会喊“爸爸”,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什么时候能在明白的朗照之下与家人团聚……一首首古诗,进入学生视线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没有可视的绘画,没有可赏的舞蹈,没有形、色、音具一体的影视动态形象。然而我们能尽自己的所能让学生从中听到了落叶的叹息、看到了溪水欢快流淌,闻到了缕缕的野花芳香,甚至感悟到悲欢离合的种种人生活剧。(二)、再现诗意看起来似乎一堂古诗课已经完满告终了,但如果我们能指导学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再现出来,充分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不就“更上一层楼”了么?(1)、画演古诗,交流创意在我国古老的文化建构中,诗与画是一对十分密切的姐妹艺术,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第6页共8页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小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山行》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远山上画几个屋顶表示;有的认为屋子应该隐约出现在浮云之间;有的认为只在弯曲的山路上画上几个农作归来的人;还有些同学认为只需在远山之间画上袅袅炊烟即可。又如:在教学“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诗时,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像。结果,有的学生画面上的蝴蝶隐约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画。理由也各有不同:有的说把蝴蝶画成淡黄色,和菜花就分辨不出来了;有的说画上儿童正拍着脑袋思考,“蝴蝶飞哪儿去了,怎么找到它呢?……虽然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已经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果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选进教材中的大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我想大概是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吧,因此我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结果发现学生很能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创造性表演,把古诗充实成一个个绘声绘色的小品。记忆最深的是学生表演《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学生种种表现,再现了这篇古诗在他们头脑中的不同意境,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不同创意。(2)、改写古诗,体验创新第7页共8页在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如果我们能趁热打铁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诗文进行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我启发学生也学着写写这样的诗: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30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