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1、我们的好朋友教学反思通过这节活动课要是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并在活动中明确和动物相处时要有爱心和责任心,保护动物。要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必须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才能达到此项活动的总目标。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依据新课程的精神,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的课程标准,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激情、明理、导行等环节都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例如在激情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请出自己的动物玩具,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这些动物玩具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常玩的通过学生互相介绍的过程初步表达了自己对动物的喜爱。在明理这个环节中,利用日常生活中和在动物园里动物的心里话,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通过动物的话说出来,让学生有了更深得体会。本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让小动物走进课堂,让孩子在与真实动物的亲密接触中感受着与动物做朋友的乐趣,构建了一个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2、以学生为本落到了实处,全面落实了新课程精神。首先,依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对教材内容的重点确定为从学生身边的小动物出发,通过和小动物的亲密接触使学生明确要和动物成为真正的朋友,一定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把“爱”的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其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每个小组和小动物亲密接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在和动物的交往中去感受、去体验,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对动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3、课堂上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本堂课为了达到活动目标,组织了多种有效的活动,这些活动形象、趣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层层递进,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把教育者的外在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主观需要,达到了教育的目的。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动物知识,培养学生亲近动物,热爱动物与动物分享快乐的情感,初步体验人与动物的关系,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回归生活”,我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领养小动物,并对小动物说出如何照顾它们,不仅给孩子们一个惊喜,而且孩子们在领养小动物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才能真正与动物做朋友,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4、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扩大了教学的容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动物的可爱。而且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在于动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本环节中我用数码相机及时记录下学生与动物亲密接触过程的画面,让学生在阐述画面的过程中交流,由此唤发出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让教材里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真实的生活共鸣,从而真切地体会与动物友好相处的快乐。让学生真实的生活生成教材,通过这种对话,教材的范例性充分地得到了体现。总之,我根据新课程的标准,能合理地对教材进行重组,联系学生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各种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和现象收到教学内容中去,提高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我的应变能力欠缺,在处理一些课堂中的突发现象不够灵活;其次,活动面不够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发言过多,还有少数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发挥我得长处,弥补课堂中存在的不足。2、说话要算数教学反思大多数四年级的学生对守信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于守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是粗浅的,学生难免会有失信的行为,很难做到自觉地、有意识地对他人和对自己守信,从而产生矛盾冲突。在第一课时,学生了解了失信的人和守信的人不同的表现,为第二课时寻找失信的原因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坚持守信的行为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分析不守信的常见原因、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的办法,培养说到做到的良好品质。自觉做到对他人和自己守信,对自己守信更要靠自觉和自律。3、当冲突发生教学反思现在的孩子自私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固然同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伴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态度不当。孩子们遇到与同学之间发生摩擦,与父母之间产生误会,他们就很难会站到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本节课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1.以学生的现实为根本,努力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心情愉快,敢想、敢说。如在上课的开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畅谈各自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认识和需要,让孩子明白冲突就在我们身边。2.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体验是促使学生“心动”的催化剂,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我以课外活动体验为辅助。如课前完成家庭调查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发生过冲突,让学生回忆,自己跟谁发生过冲突,这个冲突是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当时是怎么做的。3.以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活跃。把道理寓于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如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冲突,同伴相互交流看法,提高了与人交往能力。在后面的面对面沟通,让双方互相理解,学会体谅他人,尽量对他人宽容。4.既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如,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发思考,教育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会克制自己的发泄欲望,采取较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4、买东西的学问教学反思教学中我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结合自身的经历,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参与生活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小小辩论会”的表演非常精彩,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展开激烈的辩论,我想,今后应该多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之处:学生收集的资料不够全面,基本上与课本提到的相同,没有独到之处,今后应多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课改精神,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把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总结经验,更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5、合理消费教学反思《合理消费》是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理财观,做到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从而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技巧。在消费过程中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养成爱惜劳动成果,不比吃穿,不浪费钱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从小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一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二是学生在学习中多一份体验。通过书中生动的故事或事例来阐明勤俭节约的道理。但这些事例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同于直接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我要求学生们密切联系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来举例,说道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将自我融入情境,自觉地生情,潜移默化地移情,达到自悟的效果。6、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教学反思四年级孩子对节约、浪费有较准确的判断,但因受到家庭教育、所处社区等生活环境的影响,养成了一些节约或浪费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攀比、爱面子等因素也会助长孩子们向着浪费的方面发展,而他们的自我认识与社会教育局限,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在这些方面还有所欠缺,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合理消费、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是当务之急。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行为,让他们明白资源和能源都是有限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本节课的安排就是帮助学生从校园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切入,并使用拟人化的表达方式,说明知识或者解释道理,这样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此外关注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减少浪费,并帮助儿童解决真实的困惑和障碍,避免教育的空洞。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7、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反思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他们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本节课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我主要从以下向个方面入手:一、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源在设计本节课时,不是死搬硬套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借教材,如书中的第一个图片,没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餐桌上有什么?它们从哪来?而是教师巧妙以聊天、谈话的形式开课引入“老师想知道你们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它们从哪来?”“谁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联系教材,开发和利用了电教资源我将教材中农业的分类,制成课件,还亲自录制了超市的农产品及农产品的加工品,农贸市场的农产品等,根据教学设计适时地在大屏幕上显示,既直观、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真实性、趣味性,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三、结合教材,调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资源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所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本节课,我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如:“你在哪儿看到过这些农产品?”“你在超市还看到过哪些产品是农产品加工的?”“你知道超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是从哪儿来的?”“除了吃的离不开农业,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产品也来自农业?”等,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这些经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逐步使学生懂得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四、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本节课课前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走进超市、农贸市场,分组搜集蔬菜、粮食、禽蛋、肉类、水果等农产品,搜集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包装袋,调查、访问、上网查询农产品的加工过程等,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到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教学预设、关注评价学生方面还有不足,有待今后继续提高。8、这些东西哪里来教学反思活动化教学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实施活动化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在课堂中模拟创设场景,比如,可模拟创设学生日常生活场景、社会活动场景等,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场景中的活动,去进行体验、获得认知及情感的发展;二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亲临其境的场景中获得认知,求得体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时,有几点要引起教师注意:第一,要看内容是否有利于开展活动化教学,对不适宜开展活动化教学的内容不强求采用这一形式;第二,活动化教学要注意考虑实际的环境与教学条件。有的活动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应当根据具体的物质条件和实际环境进行选择。第三,不能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非常重要,在活动化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教育的指导者、场景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评价者。我在教学《今天你安全吗》时,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知道的安全事故,在小组内交流,并在老师创设的场景中,分析讨论造成安全事故的
本文标题: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34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