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上海“低碳世博”确立三大目标
精彩展示世界“低碳发展”上海“低碳世博”确立三大目标·第23期·建设周刊C1版INSIDE导读璀璨的夜景成为上海世博会亮点之一,世博整个园区LED芯片用量达10亿个以上,园区内80%以上夜景照明光源采用LED技术。以LED为代表的低碳照明与上海世博会的理念契合,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C2版市城市交通和港口管理局局长孙建平认为,世博会有序、有效的交通组织,以及丹麦欧登塞、德国不来梅等案例馆的成功案例昭示我们:要让城市和生活更美好,必须采取低碳或零碳交通,必须选择公共交通出行。C3版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2009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显示,东海区海洋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严重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射阳河口、长江口、杭州湾、浙江的舟山群岛和乐清湾等海域。C7版2010年6月10日星期四本报讯(记者郑志强)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上海世博会举行了低碳世博总体方案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上海市环保局、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科委向全社会共同发布了《低碳世博总体方案》,这一总体方案的发布,既是对世博会筹办过程中各类“低碳实践”的一次系统盘点,同时也为上海打造“低碳世博”这世博史上全新概念的盛会作了完整阐释和展望。“低碳”是世博会史上创举“今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低碳,正日益成为一种潮流,引领着人们探索更加美好的生活。”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市建委副主任黄健之表示。据黄健之介绍,从筹办到运行,从设想到实践,“低碳世博”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逐步形成并为“低碳世博”确立了三大目标:一是全面实践“低碳式发展”,即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世博会筹备和举办的全过程,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世博会带来的“额外碳排放”;二是充分展示“低碳”成果,在世博园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最新的环保理念、科学技术及实践案例;三是广泛传播“低碳”理念。上海世博会以其持续时间较长、参观人数众多的特点,成为了传播“低碳”理念的绝佳平台。黄健之说,上海世博会的“低碳实践”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国政府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一次亮相,更是全世界“低碳发展”的一场精彩展示。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参观者,能在低碳、环保的融洽氛围中,亲身感受,并有所感悟;希望通过“低碳世博总体方案”的继续实施,让更多的低碳理念和创意,能够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城市朝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前进。“低碳世博”五大任务围绕展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上海的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五大任务,上海市环保局副局长孙建介绍了“低碳世博”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进展情况。“低碳世博”方案由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环保局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方案结合了当前低碳发展的潮流和本届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的特点,汇聚了世界各地低碳发展的智慧,围绕全面实践“低碳”发展、充分展示“低碳”成果、广泛传播“低碳”理念三大目标,明确了五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在世博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各环节全面落实低碳措施,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碳排放;二是在世博园区集中展示低碳技术、产品和实践,积极推广“低碳”成果;三是积极推进各类“碳补偿”项目的实施,努力抵消世博会的额外碳排放;四是强化低碳理念的宣传传播,积极倡导全社会践行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五是发挥“低碳世博”示范带动效应,加快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减排1.27万吨二氧化碳据介绍,从世博会筹备到举办,践行“低碳世博”各项措施正逐一落实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世博园区规划、建设、运营中碳减排措施已得到全面落实。园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80%以上场馆采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室内绿化;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1/5;60%以上的路面由建筑垃圾和钢渣制成;园区内已投用新能源汽车432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世博会正式开园以来,园区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达到120万千瓦时,江水源/地源热泵累计供冷量达到564万千瓦时,各类新能源技术的实际应用相比传统能源技术累计节能5152吨标煤,累计减排1.27万吨二氧化碳。低碳技术、产品和实践的集中展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市科委总工程师陈杰介绍了以低碳世博科技支撑展会的时表示,上海世博会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使人们能够体验到太阳能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世博会期间,太阳能技术集中应用于中国馆、世博中心、主题馆和南市电厂,大量的太阳能电池安装在屋顶、玻璃幕墙上,与建筑融为一体,太阳能成为世博会园区最大的绿色能源。建成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约4.6兆瓦,远大于历届世博会太阳能应用的规模。据计算,世博园区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年平均发电量408万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3330吨。园区内60-70%的室外照明将采用半导体(LED)照明,其中景观照明部分的80%以上由LED担当。世博园区照明规划从亮度上对园区进行了分区分级,黄浦江、世博轴及横穿浦东主要国家馆区的高架步道均大量应用LED照明。城市最佳实践区将成为LED的集中示范区。此外,世博会的场馆通过江水直接冷却水系统,直接从黄浦江取水,经加药控制微生物和藻类生长后,作为冷却用水供水源热泵机组使用,使用后的温热水排入黄浦江。采用江水源热泵技术,与燃气供热相比,年运行一次能耗可减少40-60%,年运行费用可降低50-70%,年运行能耗节省约5740兆瓦时,折合约1000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00吨。园内公共交通零排放上海世博会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公交优先战略,除了大力建设并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智能交通网络之外,还将实现园内公共交通零排放、周边交通低排放的承诺。各类新能源汽车的规模运用将超过1000辆。其中世博园区内以及相关接驳车辆包括零排放的超级电容车、燃料电池车、纯电动车总量约为500辆,园区周边包括混合动力车在内的低排放车辆约为500辆。世博会的低碳交通实践,为未来城市打造低碳或零碳交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先发效应显著,后世博辐射更可观从各国历届世博会举办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世博会的后发效应是对整个世博效应的一个升华。从2002年12月上海赢得世博会主办权到现在,上海已经进行了整整7年基础设施建设,令整个大上海的城市形象改头换面。后世博效应的借鉴据主办部门已发布的消息看,世博会举办期间,预计7000万名游客中5%-10%为境外人流,这将大大提升上海的知名度,把上海国际化的一面展示给全世界,并带动上海的餐饮、酒店住宿、零售百货等商业市场的发展,预计展会将带来796亿元至1096亿元的直接消费收入。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的世博展馆中,保留建筑约占园区总面积的20%到25%,再开发用地约占35%到40%。世博会闭幕后,世博会能否产生“后世博效应”?它具体又将呈现在哪些方面?从各国历届世博会举办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世博会的后发效应是对整个世博效应的一个升华:如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后,改善基建,打造生态宜居住宅区,大大推动了大阪的高档住宅、商业设施、旅游及文化交流场所的建设。世博会后原址被改建为一个大型的世博公园,其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配套带动了周边房地产的发展,成为大阪一片幽静的近郊住宅区。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期间改善投资环境,挖掘商业潜力,大大提升的城市知名度,使得2001-2002期间有大量商业贸易建筑物在汉诺威拔地而起。后世博效应辐射三条线如果说,筹办上海世博的先发效应已在全市范围内持续了七年多,那么世博的后发效应将主要体现在世博园区的周边辐射区域内:1.区域规划:为世博而建的轨道交通、道路、绿化等市政配套设施将会造福于未来整个上海的城市发展,其中又以对浦东三林地区的贡献作用最为显著。根据已经公布的政府规划,以三林世博功能区为代表的浦东新区世博周边区域将在世博会闭幕后的10年内逐步建成为一座融合高档生态居住的“世博新城”。2.土地市场:世博会的闭幕将是上海土地市场另一契机,当园区展会正式落幕,将成为启动相关场馆周边土地市场供应的的“起爆点”,并对上海整个土地市场产生影响。上海近年土地市场的供应已经非常紧张,并且主要以商业用地为主,住宅用地更加有限,因此地价也是节节攀升。例如2007年上海中外环间的新江湾城D3住宅地块出让后,时隔两年才重新推出住宅用地C6地块,且起拍楼板价高达1.5万元/平方米(新江湾城在售住宅成交均价约2.8万元/平方米),却依然吸引了40余家知名开发商出现在推介会上。因此,位于中环内的世博园区二次开发区域将是众多开发商眼中的寸土寸金之地,从而极易在不久的将来引发新一轮的抢地风波。3.功能升级:世博会闭幕后,保留的会馆建筑将转型成为一流的会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同时,在世博会期间催生的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物流服务等各类新兴产业将留在浦东三林等地区,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新产业的注入将扩大相关区域办公楼、酒店的需求量。另一方面,根据规划,世博会相关地区将结合世博园区场馆后续利用开发,依托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规划建设新兴都市商业中心,因而商业地产的投资也将会成为一个热点。世博后,焕然一新的上海藉世博会这条“绿色通道”登上世界的舞台,必然会引来世界级投资者的青睐,就如同巴黎和纽约的世博会为区域发展带来的契机,上海也将在华丽转身之后成为一个国际资本向往的国际城市。陈基强
本文标题:上海“低碳世博”确立三大目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3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