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献综述一、有关企业跨国经营理论的概况跨国经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同跨国经营的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关于跨国经营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经验性、归纳性、抽象性的,不足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各国跨国经营迅猛发展,尤其是从60年代开始,许多经济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对跨国经营行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些理论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展开的。二、主流跨国经营理论(一)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1、垄断优势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并建立了对外投资垄断优势理论。根据海默的理论,一个企业的进入模式选择是由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企业的垄断优势决定的。垄断优势理论把对外投资作为一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并与出口和许可经营相比较,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条件和动因。由于海默的理论是从美国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对垄断竞争型、特别是寡头垄断型跨国投资具有很强的解释性。特别的,这一理论所提出的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成为随后发展起来的其他理论的基础。但这一理论以静态的方法界定企业的垄断优势,无法解释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更不能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2、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美国学者科斯于1937年提出的。科斯认为,只要企业能在内部组织交易并且费用低于公开市场的成本,企业就应该将交易内部化。这就是所谓的市场交易内部化设想。7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把科斯的市场交易内部化设想扩大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丰富和发展了内部化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回答跨国经营的起因和条件。巴克利和卡森认为,世界上不仅实际上存在不完全竞争的最终产品市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存在中间产品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之所以会产生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主要是由政府的关税、贸易壁垒、外汇管理与汇率政策等引起的。如果能使中间产品在企业内部自由流动,企业就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有能力和办法做到这一点,不仅消除了东道国政府关税和种种贸易壁垒的阻力和障碍,减少了通过公开市场进行交易的风险和成本,用最低的成本把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子公司,而且可以使技术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保密,形成企业对外跨国经营。这个理论的缺陷在于缺乏从国际环境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为什么内部交易非要跨国界。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经营学家邓宁提出来的。邓宁认为,跨国经营的形成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所谓所有权优势是指某企业拥有东道国企业不具备的资产所有权,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拥有更多更好的无形资产的企业实质上拥有垄断优势和地位。所谓内部化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能力,能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移和最有效地利用,有利于长期保持技术优势,克服市场外部的不利因素,并最终取得更大的效益。但他又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都只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谓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比出口经营更有利的各种因素。邓宁认为,企业的本能是寻求区位优势。如果一个企业同时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那么该企业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充分条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最大特色在于把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综合起来研究,所得出的跨国经营成因的结论较符合实际。但因为邓宁的研究是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主的,所以所得出的结论难以对不具有三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为何到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缺乏说服力。以上三种理论都是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构成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究的主流理论。(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1、小规模技术理论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发表了题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的论文,该文中首次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并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现象与特点。1983年,威尔斯又出版了其专著《第三世界跨国公司》,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虽然起步较晚,在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有明显差距。但在对于特定市场的供给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也很明显。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1)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并且,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所转移的生产环节也往往正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与东道国的要素优势不谋而合。(2)物美价廉的产品营销策略。与大多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营销策略不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依靠的不是商标优势或营销网络优势,而是通过低价格的方式销售产品。(3)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发展中国家企业将会对国外企业先进技术进行模仿并用相关生产要素进行替代,同时,发展中国家将逐渐寻求用本地的原料以及部件对外来的投入进行替代,当这些相关的经验和技术成熟时,它们将随着该国的跨国直接投资而被输出到东道国中的子公司,这时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这种当地采购能力则开始成为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一个威胁。2、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9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坎特威尔与托兰悌诺在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理论。该理论认为:(l)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2)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此外,该理论还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三)我国国内的跨国经营理论在我国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一些独到性的见解,如高敏雪和李颖俊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对邓宁的跨国直接投资发展阶段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对滞后的结论。吴先明归纳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四个方面的动机。聂名华、段云程、刘海云、张纪康、张志元等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王晓红提出了现阶段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特征。程惠芳和阮翔运用引力模型对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出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经济规模总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及双边贸易量与两国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呈正相关等。三、总结以上是关于跨国经营最主要的几个理论,这些理论为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也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证明了其在某一领域的正确性和先进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上述理论都只是侧重于解释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以及企业应如何开展对外投资,而未能就跨国经营企业的发展问题给与充分的重视。况且对外投资只是企业跨国经营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少有学者针对中国企业的特点提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大都就某个问题孤立研究的较多,系统分析的较少,特别是针对我国那些缺乏所有权优势的企业的跨国经营理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本文结合以前学者的一些理论成果,针对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整体态势和目前企业应当实施的国际化战略做出了分析。参考文献[1]刘易斯·威尔斯:《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上海翻译出版1986年版。[2]滕维藻、陈荫枋:《跨国公司概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3]“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再论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4]郭铁民:《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347页。[5]彭迪云、甘筱青:《跨国公司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6]盛亚、单航英:《中国企业跨国成长战略研究》,甘萧社会科2006年版。
本文标题:跨国经营-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38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