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6南通二模 语文
南通二模2016.3.28•1.D•演化:推广化;进化•演绎:推演铺陈;由一般原理推演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演变:变化发展。•演进:逐渐地进化。•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2.B(A句式杂糅C关联词递进关系有误D搭配不当)•3.D(比喻)•4.C•5.A•我读史书上记载的子贡的事,怀疑它虚妄不实,否则,子贡怎么会被称为儒者呢?所说的儒者,被国君任用就以国君之忧为忧,被百姓供养,就以百姓之患为患,处在下层不被任用,就加强自身修养。•尧的时候,百姓以洪水为患,尧为此事忧虑,所以禹在九年时间里三次从自家门前路过却一次也没有到家看望孩子。颜回生活的时代,天下百姓的忧患比洪水还厉害,天下君王的忧愁比尧还要多,然而颜回以拥有禹一样的才德,在陋巷里独得其乐,连天下的忧患都不放在心上。这两个人,难道他们的道义主张不一样吗?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已。为什么还要有忧虑呢?以国君之忧为忧,以百姓之患为患,也要用道义啊。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能解君王之忧,能除百姓之患,贤德的人也不肯去做。•《史记》中记载说:齐国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说:“鲁国,行将覆亡的国家。国家危急到这个地步,你们几位为什么不出去想办法挽救呢?”子贡于是出发,游说齐国攻打吴国,游说吴国救援鲁国,又游说越国,游说晋国,五国因此刀兵相见。有的强大了,有的亡国了,有的混乱了,有的称霸了,终于保全了鲁国。看他说的话,考察他做的事,和张仪、苏秦、陈轸、苏代没有什么两样。唉,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自己的国家行将覆灭还想去保全它,那么齐国、吴国的人,难道就不想保全自己的国家吗?为什么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呢?这就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一个原因。•根据史实来考证,孔子、子贡当时是平民,没有卿相的地位,没有很高的俸禄,他们为什么要忧患呢?这样那么和颜回的立身处世之道不一致了。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不真实的第二个原因。•对于将要覆亡的国家,君子当然要看重这件事,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谋划不义的事呢?假使有了忧患也要做符合道义的事,那么怎么可以凭借机变巧诈的说辞使人的国家灭亡来保全自己呢?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三个原因。子贡的行为虽然不能完全适合道义,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本来不应该到这个地步,何况说是孔子让他去的呢。•太史公说:“读书人谈论孔子的七十个得意弟子,称赞的也许言超过其实,诋毁的也许歪曲事实。”子贡虽然喜论辩,哪里会到这地步吗?这也就是诋毁而失去事实真相的情况啊!•予读史所载子贡事,疑传之者妄,不然,子贡安得为儒哉?夫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当尧之时,天下之民患于洚水,尧以为忧,故禹于九年之间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回之生,天下之民患有甚于洚水,天下之君忧有甚于尧,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曾不以天下忧患介其意也。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何忧患之与哉?夫所谓忧君之忧、患民之患者,亦以义也。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不为矣。•《史记》曰:齐伐鲁,孔子闻之,曰:“鲁,坟墓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说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观其言,迹其事,仪、秦轸代,无以异也。嗟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于史考之,当是时,孔子、子贡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借使有忧患为谋之义,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子贡之行,虽不能尽当于道,然孔子之贤弟子也,固不宜至于此,矧曰孔子使之也。•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子贡虽好辩,讵至于此邪?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我读史书上记载的子贡的事,怀疑它虚妄不实,否则,子贡怎么会被称为儒者呢?所说的儒者,被国君任用就以国君之忧为忧,被百姓供养,就以百姓之患为患,处在下层不被任用,就加强自身修养。•尧的时候,百姓以洪水为患,尧为此事忧虑,所以禹在九年时间里三次从自家门前路过却一次也没有到家看望孩子。颜回生活的时代,天下百姓的忧患比洪水还厉害,天下君王的忧愁比尧还要多,然而颜回以拥有禹一样的才德,在陋巷里独得其乐,连天下的忧患都不放在心上。这两个人,难道他们的道义主张不一样吗?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已。为什么还要有忧虑呢?以国君之忧为忧,以百姓之患为患,也要用道义啊。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能解君王之忧,能除百姓之患,贤德的人也不肯去做。•《史记》中记载说:齐国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说:“鲁国,行将覆亡的国家。国家危急到这个地步,你们几位为什么不出去想办法挽救呢?”子贡于是出发,游说齐国攻打吴国,游说吴国救援鲁国,又游说越国,游说晋国,五国因此刀兵相见。有的强大了,有的亡国了,有的混乱了,有的称霸了,终于保全了鲁国。看他说的话,考察他做的事,和张仪、苏秦、陈轸、苏代没有什么两样。唉,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自己的国家行将覆灭还想去保全它,那么齐国、吴国的人,难道就不想保全自己的国家吗?为什么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呢?这就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一个原因。•根据史实来考证,孔子、子贡当时是平民,没有卿相的地位,没有很高的俸禄,他们为什么要忧患呢?这样那么和颜回的立身处世之道不一致了。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不真实的第二个原因。•对于将要覆亡的国家,君子当然要看重这件事,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谋划不义的事呢?假使有了忧患也要做符合道义的事,那么怎么可以凭借机变巧诈的说辞使人的国家灭亡来保全自己呢?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三个原因。子贡的行为虽然不能完全适合道义,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本来不应该到这个地步,何况说是孔子让他去的呢。•太史公说:“读书人谈论孔子的七十个得意弟子,称赞的也许言超过其实,诋毁的也许歪曲事实。”子贡虽然喜论辩,哪里会到这地步吗?这也就是诋毁而失去事实真相的情况啊!•6.D(称:谈论、提及)•7.B(连词,表目的;其余三项都是介词,凭借)•8.(1)享用百姓的供养,就把百姓的忧患作为自己的忧患,身处下层不被重用,就修身养心罢了。(食、患、语句通顺)•(2)(禹和颜回)这两个人,难道是不同主张吗?是他们遭逢的时代不同啊。(道、句式、语句通顺)•(3)子贡即使擅长论辩,哪里会到这样地步呢?也就是所说的毁谤的人歪曲事实啊。(虽、辩、损、语句通顺)•9.(1)转嫁灾祸(2)忧君之忧•(3)用奸诈说辞使他国灭亡,保全自己•①召:召请。•②永夜:长夜。恹[yān]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③空:徒然。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④认取:记得,熟悉。•⑤报:答谢。•⑥杯盘:指酒食。草草:简单。•⑦梅酸:代指菜肴可口。梅是古代所必需的调味品。•⑧称:合适。怀抱:心意。•⑨醉里插花花莫笑:北宋苏轼《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⑩可怜春似人将老: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句暗合此意。蝶恋花·上巳召亲族①•永夜恹恹欢意少②,空梦长安③,认取长安道④。为报今年春色好⑤,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⑥。酒美梅酸⑦,恰称人怀抱⑧。醉里插花花莫笑⑨,可怜春似人将老⑩。•译文:•漫漫长夜让人提不起一点精神,心情也郁郁不欢,只能在梦里梦见京城,还能认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为了报答眼下的好春色,花儿与月影也是相互相映照。•简便的宴席,虽然菜很一般,酒却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让人称心如意。喝醉了将花插在头上,花儿不要笑我,可怜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样快要过去了。•文学赏析•此词上片首韵“永夜恹恹欢意少”,采用一起入情、开门见山的手法。南渡以后,政局动荡,金兵不断攻迫,忧国伤时的激越情绪,使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词人此时心情不愉,入手即表明此意。•次韵“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但这一个空字透露出的是词人的无奈,更是一种失望,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又透露出对南宋小朝庭不思进取,安于半壁江山的不满。•“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写如今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眼下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当前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承上启下,点明题旨,透露了女主人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这两句,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看起来作者对美酒佳肴的满意,但草草两字即点明了宴席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后面却说词人对草草准备的宴度觉得合意,看来不是词人真满意,而是词人没有心情去分辨美酒和佳肴是否真合胃口。结合时局的动荡,不管作者身在何方,其它地方的美酒佳肴毕竟不如故乡的风味,但故乡已经沦入金寇手中,什么风味的美酒和佳肴也就不重要了。•“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不小还插花,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表面上读起来这句好像是词人在调侃自己,其实有一种春将逝,人将老,国已丧,心无奈,是一种“鸟之将亡,其鸣也衰”。•《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令词,这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写出作者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作品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作品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10.(1)长夜漫漫,辗转难眠;(永夜)•故国已失,梦境成空;(空梦)•故园相识,思家难归。(认道)•(2)拟人,写“花莫笑”形象表现醉酒暂得欢愉的无奈•比喻,写“人似春将老”表达对年华将逝的感叹•对比衬托,用醉酒强笑衬托内心对春尽人老的痛苦•④化用,“醉里插花花莫笑”化用苏轼《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句;“可怜人似春将老”化用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
本文标题:2016南通二模 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41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