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古典文学名词解释题及答案
古典文学(上)名词解释题及答案第1页共5页名词解释。点击答案按钮可参看答案。1.《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这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共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四十篇。2.风雅颂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三部分。因为《诗经》中诗都是入乐歌唱的,所以一般认为风、雅、颂三类乃是以音乐为标准进行的划分。风是民间曲调,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祀的配舞的曲调。3.赋比兴赋比兴与风雅颂一起,在《周礼》中被称为六诗,在《诗大序》中被称为“六义”,古今不少学者对其本义进行了探讨,解释很多。宋代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此说出后,遂较广泛为人们采用,用来概括《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4.三家诗秦代《诗经》遭焚毁而失传,到汉代,有学者根据口传下来的进行整理,并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进行传授。当时传《诗经》的有三家:a.鲁诗,传者为汉初鲁人申培;b.齐诗,传者为汉初齐人辕固;c.韩诗,传者为汉初燕人韩婴。三家对〈诗经〉的解释或有不同,但都属今文经学,在汉代被立为学官。东汉末年的郑玄作《毛诗传笺》,毛诗兴盛起来后,三家诗渐渐衰落,以至失传。5.四家诗四家诗指汉代传《诗》的四家:a.鲁诗,传者为汉初鲁人申培;b、齐诗,传者为汉初齐人辕固;c、韩诗,传者为汉初燕人韩婴。d、毛诗,传者为秦汉时鲁人毛亨及汉初赵人毛苌。其中,鲁、齐、韩三家被称为“三家诗”,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的,属今文经学;毛诗是西汉中期发现的古本,是用先秦古文字写的,是古文经学。今文经学解释经文时着重发挥经文大义,服务于一统的封建帝国,古文经学重训诂(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古文经学在汉代不受重视,直到东汉末年的郑玄作《毛诗传笺》,毛诗才兴盛起来。而三家诗亦自此渐渐衰落,以至失传,而毛诗独传。6.春秋三传《春秋》问世后,一些人便对其中的“微言大义”进行阐发,产生了“春秋三传”。三传是:A、《春秋公羊传》,旧题战国时的齐人公羊高所撰。初仅口说流传,汉初才成书,着重阐释《春秋》“大义”,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B、《春秋穀粱传》,旧题战国时鲁人穀粱赤撰。初仅口说流传,西汉才成书。着重阐释《春秋》“大义”,体裁与公羊传相近。C.《春秋左氏传》,传为春秋时鲁人左丘明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文字优美,叙事详明。7.楚辞楚辞一是诗体名,指战国时代的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时所使用的一种诗歌样式,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的《离骚》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之为骚体。一是诗集名,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类似之作共十六篇汇编成集,集名为《楚辞》。后来东汉王逸又增入己作一篇,成十七篇,名《楚辞章句》。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亦都承袭屈作形式。8.《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书,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共有文一百六十篇。由于多人执笔,内容比较驳杂,故《汉书·艺文志》归之为杂家。它象往往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有些文章具有古典文学(上)名词解释题及答案第2页共5页较强的形象性。9.汉乐府乐府在汉代是音乐机构,乐,是音乐,府,是官府。汉代初年惠帝时就已经有了乐府,到汉武帝时便扩大为大规模的专署。当时乐府的任务一是组织文人创制朝廷所用的歌诗,二是采集民间歌谣。于是人们就将乐府中所唱的诗,称为汉乐府诗。因为乐府曾经采集并保存了部分民歌,这部分民歌成就较高,影响较大,后来也有人将这部分经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民歌叫汉乐府诗,或简称汉乐府。10.乐府乐府在汉代是音乐机构,乐,是音乐,府,是官府。到后来,乐府概念的内涵有了演变:1.魏晋六朝时将乐府所唱的诗,即汉人原来叫歌诗的,称为乐府。即乐府由原来的机构名称变成了带有音乐性诗体的名称。2.唐代将反映现实的讽谕诗称为乐府,而不问其是否入乐。因为汉乐府民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映民生疾苦、社会现实的诗居多,唐代文人取其具有深刻的现实性这一点,将讽谕现实的诗称为乐府。3.宋元时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这又是取其可以入乐这一点对乐府概念的运用。11.古诗十九首汉代一些文人五言诗,作者已无可考查,后人便把这些无名氏的五言诗称作“古诗”。梁昭明太子萧统在编《文选》时,收录了其中十九首,并题作《古诗十九首》。从此,《古诗十九首》就成了这组无名氏的五言古诗的专有名称。《古诗十九首》绝大多数是中下层文人的抒情之作,其产生年代约在东汉末期。这些诗虽不是一人所写,但风格大致相同。12.苏李诗苏李诗是托名西汉苏武和李陵的五言古诗的简称。《文选》和《古文苑》都载有李陵、苏武的诗,多数研究者认为,苏武和李陵所生活的西汉中期不可能产生如此成熟的文人五言诗,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伪作。这些古诗内容风格颇为相近,大都出自于东汉末年桓、灵之世的中下层文人之手。13.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建安(196-220)是汉代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是指建安至魏初一段时间。建安时期的文学具有特定的时代风貌。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杰出的诗人,在他们周围聚集了许多著名文人,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他们继承了两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传统,创作了许多反映汉末动乱、渴望天下统一的诗歌,改变了两汉文坛辞赋独盛的局面。由于他们的创作活动主要在汉献帝建安年间,因此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作家都身经社会离乱,目睹民生凋敝,他们多追求建功立业,希望拯救天下;同时又深感生命短暂、人生无常,胸中积郁,化而为诗,使诗风悲凉慷慨,时代特色鲜明。建安诗歌的这种特点,人们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14.三曹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他们都是汉末建安时期杰出的诗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故文学史上称之为“三曹”。15.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其中,孔融的主要成就是散文;陈琳、阮瑀皆擅长写公牍文书。“七子”之中,王粲的成就最高。王粲能诗善赋,赋《登楼赋》最为有名,代表作是《七哀诗》。16.竹林七贤魏晋易代之际的正始时期的七位较著名的文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由于“七人古典文学(上)名词解释题及答案第3页共5页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人谓之竹林七贤”。七人在思想倾向、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很相似之处,但随着司马氏恐怖政治的加深,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风格发生了分化。竹林七贤中文学成就较高者是阮籍和嵇康。17.正始文学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具体时间是240年-249年。文学史上的正始文学是指魏晋易代之际的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学。正始时期较著名的文人有竹林七贤,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竹林七贤中文学成就高者是阮籍和嵇康。他们都是有正义感的文人,与曹魏集团的联系比较密切,由于政治的高压,他们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方式反映现实,“忧生之嗟”、韬晦遗世等都是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中往往染有老庄思想色彩。阮籍代表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嵇康擅长散文,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18.《悲愤诗》东汉末年著名女诗人蔡琰所作的五百四十字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生动记载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以及流入匈奴到回归家乡的全过程,写得凄楚动人,催人泪下。另外在蔡琰名下的还有骚体《悲愤诗》,成就不高,一般认为不是蔡琰所作。19.《胡笳十八拍》以东汉末年著名女诗人蔡琰名义流传下来的较长篇幅的抒情诗。但究竟是否为蔡琰作有争议。从艺术上看,诗人对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出了呼天抢地的悲诉,是一篇浪漫主义杰作。20.永明体诗永明体诗是产生在南齐武帝永明(483-494)年间的一种新诗体,又称新体诗。永明年间,周颙(yong)在前人音韵学基础上,发现了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著《四声切韵》(今佚);诗人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等八种声律上的毛病必须避免,并把它与晋宋以来诗歌中的对偶形式结合,便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永明体诗体制一般比较短小。主要作家主要有沈约、谢脁、王融等。永明体诗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1.宫体诗在南朝梁代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描绘声色为主,是当时统治者声色生活的反映。梁简文帝萧纲是宫体诗的倡导者和主要作者。此外,还有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等。这种诗风左右文坛一百多年,直到初唐才停止。宫体诗产生后,一直受后代非议,认为它格调低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宫体诗重加审视,出现了肯定的观点,并且有论争。有人认为,宫体诗虽然格调不高,但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和一定的意义。例如,它对人体美的集中描绘与表现,就拓展了审美对象的领域;它继永明体之后,使格律、对偶等诗歌形式更趋圆熟,对于后来律诗、特别是五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2.大小谢指南朝诗人谢灵运和谢脁,二人都擅长写景。谢灵运为大谢,谢脁为小谢。23.《搜神记》魏晋南北朝时志怪小说集,编撰者东晋人干宝,所记多神怪灵异之事,意在“发明神道之不诬”,其中也保留了一些优秀的民间传说。由于它说神道鬼,大都是非现实题材,故浪漫气息很浓。形式上粗陈梗概,只有个别篇章稍长,情节比较曲折,结构较为完整,如“李寄斩蛇”。《搜神记》是中国小说史上说神道鬼一派的肇始者。其中一些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素材。24.《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客编撰的一部轶事小说集,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世族阶层人物的逸闻轶事,尤详于东晋。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类,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某些人物的思想风貌及社会风俗。在人物描写上重写神。语古典文学(上)名词解释题及答案第4页共5页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我国笔记小说的先驱,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其中许多故事已成为古诗文中常见的典故,如一往情深、枕流漱石等。25.《典论·论文》曹丕撰。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文学批评一篇专论。它肯定了文学重大的人生价值,认为文章与事功一样,可以使人生获得不朽;初步提出了文体论,认为文“本同而末异”,“诗赋欲丽”;注意到了作家个性、气质与文章风格的关系。《典论·论文》开了文学批评之风气,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的到来。26.《文赋》西晋陆机撰写的一篇论文名作,论述了诗、赋、碑、诔等十种文体的风格特征,比曹丕的文体四科区分更细密;生动地描述了作家创作的过程。对创作动机、艺术灵感、文章构思、布局谋篇等都有详尽论述;《文赋》第一个把创作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的问题提上文学批评议程,并进行了较系统论述,在文学批评史上功不可没。27.《文心雕龙》南朝刘勰撰写的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全书五十篇,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部分。其理论贡献概括说:1.初步建立了用历史眼光分析、评论文学的观念;2不同角度阐发了质先于文、质文并重的文学主张,比较全面地说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从创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总结了创作经验。4.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文心雕龙》用骈文写作,文采飞扬,音调铿锵,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28.《诗品》作者南朝钟嵘。对汉魏以来五言诗的源流、发展进行了总结,品评了汉到梁代诗人一百二十二人,效法九品论人,分诗人为三品。其诗歌观点,大体是:1.对诗歌创作,主张赋比兴相济并用,使诗文质相符,情物并重。2.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反对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主张,认为那是“伤其真美”的矫揉造作。3.反对作诗用典。4.认为创作动机的产生,是客观事物的感召。5.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滋味说。29.《文选》又称《昭明文选》,编辑者南朝梁萧统。选录先秦至齐梁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只略选有文采的论赞。已经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别。选录了许多有代表性的
本文标题:古典文学名词解释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41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