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流动人口视角下的“城中村”非正规模式研究初探
流动人口视角下的“城中村”非正规模式初探①李阳,惠劼,雷振东,马琰摘要: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城中村”作为一个特殊现象,大家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从“毒瘤”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转变,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它的存在价值。“城中村”由于其特殊形成过程,具有典型的城市非正规性。这种非正规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城中村”自下而上去满足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并使“城中村”适宜流动人口居住。本文希望通过对“城中村”在区位分布、空间形态、居民构成、公服经济和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的非正规性现状进行调研,并结合流动人口视角进行分析,归纳出“城中村”在居住方面适宜流动人口的空间、社会和经济等层次上的经验,并将其总结成为“城中村”非正规模式。希望能够为将来我国正规性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在流动人口居住模式上提供借鉴。关键词:流动人口,“城中村”,非正规模式我国当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面临着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压力。就目前的国情,农村人口进城后多成为流动人口,近些年他们的数量激增,到2016年已达到2.47亿。流动人口进城,率先需要解决的即是居住和就业问题。就其住现状而言,流动人口的主要居住形式有职工宿舍、非正规租赁住房、自购房、工棚以及工作地点等。其中以“城中村”为主要代表的非正规租赁住房是最大的组成部分。以深圳市为例,2005年人口统计显示,深圳当地户籍人口172万,非户籍人口1035万。其中非户籍人口中约一半居住在“城中村”中,占到48.7%。曾经被人认为是“脏、乱、差”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城中村”早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保障房”。非正规租赁住房为流动人口提供了栖息之地,非正规经济又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低门槛的创业空间和低成本的居住生活区。“城中村”满足了流动人口的居住、就业和生活的需求。所以华南理工大学的魏立华副教授曾在2005年发文论证了“城中村”是目前最为适合的城市低收入人口居住模式。[1]学界对于“城中村”的认识,经历一个从表象到本质,从根除到包容的过程。但是目前更多的是强调“城中村”对于流动人口或者低收入人群的存在价值,却很少有总结“城中村”的非正规经验。通过对“城中村”的非正规性现状进行调研结合流动人口视角进行分析,归纳“城中村”在居住方面适宜流动人口的特征和经验,并将其总结成为“城中村”非正规模式。1.“城中村”非正规模式概念界定①本文得到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的资助(2015BAL01B02-04)。1.1“城中村”由于研究“城中村”的学科较多,所以基于各个学科视角的概念界定各异,尚不统一。根据本文的需要,笔者从特征上,做简单归纳。“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在外来人口涌入以及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等原因下,由自然村落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城乡异质社区。在空间上,是被城市建筑所包围或半包围,具有高密度特征的城乡聚落空间;在经济形式上,以出租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等为主体。在社会关系上,是由本地村民和流动人口共同组成,保有一定地缘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共同体。1.2正规与非正规正规性与非正规性,是一对相对应的词汇。正规性,即官方的、正式的、合法的、规范的、合乎规定或标准的。而非正规性,即正规性的反面,非官方、非正式、非常规、随意的、甚至非法的等等。对于城市而言,正规性与非正规性都是城市发展、生活、运转、管理和形态环境的一种状态的表现。城市正规性是指在按照正式的程序所形成的和运转的城市环境、生活方式和经济形式,它体现在城乡规划法、各级城乡规划、各类建筑规范以及整齐的城市环境中。而城市非正规性则指在没有官方权利管理下的,不在官方机构控制之内的、政府不支持的,自发组织形成的城市环境、生活方式和经济形式。在我国,“城中村”、“棚户区”、城乡结合部和老街区均属于城市非正规性的具体空间形态。1.3“城中村”非正规模式模式(pattern),是对事物进行提炼,从事物中发现和抽象出规律,是对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并由此总结出可供其他事物参照的标准样式。[2]“城中村”作为典型的非正规聚落,在形成过程、空间形态、运行机制和经济形式等多个方面上存在非正规性,是城市非正规性的具体体现。所以“城中村”非正规模式,即对“城中村”在社会、经济和空间等多方面的非正规性调研和分析,提炼出“城中村”对于在解决流动人口居住方面的规律、经验与路径,并总结归纳到理论层面的综合借鉴策略。“城中村”非正规模式,具有以下两个特征:非正规性和系统性。2.“城中村”现状调研与分析2.1区位分布2.1.1“城中村”的空间部分分析通过观察全国各市的“城中村”分布情况(图1-图4),我们可以发现,各市的“城中村”分布情况基本相同。“城中村”一般位于老城区外围,围绕市中心均质的散落于城区内。接下来,笔者以西安市“城中村”为例,进行详细分析。2.1.1.1西安市“城中村”情况西安市主城区包括未央、碑林、新城、碑林、雁塔、灞桥六个区,共有408个村庄。在建成区内共有“城中村”187个,总占地面积8714公顷,原住民人口26万人。3(表1)表1西安市“城中村”数量概况(截至2005年)区名城中村(个)总人口(人)农业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新城区1320331127077624碑林区1517431119615470未央区2439820299369884灞桥区2931117284542663莲湖区35462513600210249图1北京市中心城地区自然村落分布示意图图片来源:厉基巍.北京城中村整治初步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11图3太原市“城中村”分布图图片来源:田智峰.城市“城中村”商业形态现状及改造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图2郑州市“城中村”分布图图片来源:刘梦珂.郑州市“城中村”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图4西安市“城中村”分布图图片来源:自绘雁塔区711065009175914533合计18726145021081950423资料来源:沈莹.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2.1.1.2基于GIS的“城中村”“空间分布分析用平均最近邻法对西安市“城中村”分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它的分布呈现随机分布的形式。接下来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城中村”的分布位置和分布形状。从图6中可以看出“城中村”在新城区和灞桥区交界处及碑林区与雁塔区交界处最多,密度大;其次是莲湖区;未央区和灞桥区分布较少,密度较低。但总体密度差别不大。2.1.2“城中村”的周边环境分析“城中村”根据其所处区位的不同,周边会有不同的城市环境。这些城市环境与“城中村”相互影响着,会使“城中村”具有不同的人员构成和繁荣程度。根据现状调研和相关文献的阅读,笔者以周边环境为标准将西安“城中村”分为5类(表2)。表2“城中村”区位分类概览表类型环境示意图典型村落现状特征人员构成高校临近型沙井村经济繁荣、旅馆众多、层高密度大。学生比例大居住环绕型北山门村建筑层中,密度中人员混杂图5基于GIS平均最近邻分析的“城中村”分析图图片来源:GIS自动生成图6基于GIS密度分析的“城中村”分析图图片来源:GIS自动生成工业支撑型长里村发廊多、层数较低、密度中农民工数量较大商业周边型观音庙村建筑层中,密度中从业商贩居多保护区毗邻型卢家口村层数低、密度低流动人口比较较低资料来源:笔者整理2.1.3“城中村”的交通条件分析通过统计和分析西安市9个不同类型村庄的公共交通情况(表3)。可见“城中村”无疑具有巨大的公共交通优势,这也许是外务工人员和刚毕业白领选择“城中村”居住的原因之一。表3西安部分“城中村”公共交通设施概览表村落类型公交线路线路统计站点统计地铁站点最短距离西八里村高校临近型5,18,19,30,106,203,217,321等3292号线48m沙井村高校临近型206,5,210,212,226,508等2411—137m鱼化寨高校临近型40,300,308,201800,202,225等1543号线(在建)20m吉祥村居住环绕型24,34,46,106204,225,313,等2353号线(在建)73m南张家庄商业周边型20,20区间,227,243,315,315区间等43101号线95m北山门村居住环绕型5,205,225,226,258,268,312等117—27m观音庙村商业周边型19,41,221,237,242,400,521等1073号线(在建)117m长里村工业支撑型204,220,411,726,高新4等1413—47m卢家口村保护区毗邻型234路331路24—214m平均值——198—86m备注:统计范围是500m内资料来源:笔者整理2.1.4流动人口视角下“城中村”区位分布优势分析经过对于“城中村”的区位分布的分析,可以发现“城中村”之所以能够成为流动人口的优先选择,跟“城中村”的一些区位分布特征是分不开的。(1)“城中村”在一定区域内随机分布,而在城市片区层面则均衡分布,这样有利于避免在大尺度上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2)“城中村”依附于成熟居住区、大学校园、商业中心等重要区位环境,承担部分商业服务和人员居住的功能,有利于流动人口解决自身的生活和工作需求。(3)“城中村”周边公共交通系统发达,有利于流动人口出行以及降低交通成本。2.2空间形态2.2.1“城中村”网络状聚落的组成分析通过对于“城中村”的实地调研以及相关文献的阅读,发现北方“城中村”聚落多由商住一体的住宅、街巷、集市、活动场地、牌坊、幼儿园和村委或居委办公用房组成,部分村庄还有小学,而南方的“城中村”由于南方的宗族观念较重,祠堂和庙宇在其村庄生活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基于以上,笔者将“城中村”聚落空间组成归纳为住宅空间、街巷空间和公共空间(包括庙宇或祠堂、活动场地、集市和村委用房等)。其中街巷空间为整体结构的骨架,住宅空间为基底,公共空间点缀其中,共同组成了“城中村”网格化的空间结构。(如图8)同时“城中村”聚落空间属于我国传统的“住户建筑+街巷空间+公共空间”的聚落模式。2.2.2“城中村”自建住宅的功能组成分析笔者对西安市“西八里村”和“沙井村”的42户自建住宅进行了走访,并进行了粗略的观察记录,在总结了一定规律之后,对比较典型的8户住宅进行了详细尺度记录。根据所观察和记录的户型,笔者发现“城中村”住宅一般由房东居住的居住空间、以店铺为主的商业空间、出租给外来人口居住的出租空间和像厕所、院落、走廊等附属空间共同组成。笔者将这四者总结为家住空间、经营空间、租住空间和附属空间。图7西安市沙井村空间结构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图8“城中村”街巷式聚落空间模式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基本情况:2.2.2.1家住空间家住空间是房东的居住和生活空间,也是“城中村”住宅中最原始的功能空间。以“沙井村”L户为例,家住空间为于住宅3层。从楼梯口上来,先是有一个防盗门将阳台挡住,使阳台变为了私人的储物平台,平台上放有洗衣机、衣物和其他杂物。经过平台后再过一道防盗门进入房东屋内,屋内有1间客厅、3间卧室、1个洗手间和1个厨房,总面积约为60m2。家内电视机、空调、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与普通住宅的别无两样。2.2.2.2租住空间租住空间是“城中村”自建住宅的主体空间(全部调研户型均有),也是租户居住的临时居所。与前些年沈莹、宇文娜以及刘智才等人的“城中村”调查研究情况相比,西安“城中村”的租住空间的尺度更加适宜,同时上下水完善,公厕普及,甚至大量出现独立卫生间,但是采光、通风和隔音依然不好。图9“城中村”住宅空间组成分析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图10L户家住空间平面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图11租住空间平面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2.2.2.3经营空间经营空间,从营业类型上可以分为水果、百货、服饰等零售类和餐饮、网吧、理发等服务类。从面积上,则可分为小开间商业(3m及以下)和大开间商业(3m以上)。整体大开间商业较少,多分布在正街上,而小开间商业多。与城市的商业空间相比,“城中村”经营空间一般开间小,档次低,密度大。但由于“城中村”空间的进一步发展,以沙井村为
本文标题:流动人口视角下的“城中村”非正规模式研究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44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