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精选资料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一、通识教育1通识教育的来源、目的及其分类“GeneralEducation”即通识教育,它源自于欧洲的自由教育,形成则在19世纪末的美国,它是美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适应性的产物。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其有社会责任感并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因此,通识教育是大学生应该接受的必不可少的非专业教育。Levine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1)分布必修型(DistributedRequirements),指“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一般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最低学分数)作出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2)名著课程型(GreatBooksProgramCurriculum),也称“巨著课程型”,是“美国若干高等学校为实施通识教育制定的一种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它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翰?厄斯金(JohnErskine)提出的;(3)核心课程型(CoreCurriculum),它是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出现于美国大学的一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类型,《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Webster'sNewCollegeDictionary)的解释是:“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4)自由选修型(FreeElectives),强调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个性发展,主张自由选修,反对必修,例如哈佛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2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发展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以培养社会的人为主线,让学生进行重新思考,通过通识教育,从新的视野、新的角度让学生重新取向。坚持精粹主义(essentialism)理念,它所要求的能力是所有学生必需的,但需要把知识领域拓宽到生活领域;教育目的不是传授专业技能,而是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公民;注重知识的整体化和综合化;注重学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科技意识的培养;以国际化视野为未来作准备。以哈佛为例,从19世纪末哈佛大学就开始了课程选修制,之后围绕着通识教育经历了五次大的改革(参见表1)。对于通识教育的理念,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表述方式。通识教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末以哈佛为代表的高校在美国开始实行选修制到1909年自由选课而避免随意选课的“集中与分配制”,从1945年《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发表到1978年推出核心课程计划,直至2007年哈佛对《ReportoftheTaskForceonGeneralEd-ucatlon》的公布,通识教育经历了一个改革创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将通识教育逐步提到议事日程。复旦乃至全国各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是沿用中国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模式。虽然民国初年,蔡元培提出要培养“硕学闳材”,要“通融文理两科之界限”,主张文理“兼学”,但在救国图强、求才急切的环境下未能实现。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归国人士梅贻琦先生接受美国“通识教育”思想,发展其理念,提出了“先通后专”的课程设置,然而这一新理念在当时的环境下难以展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面临着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等社会挑战,由此而产生了通识教育的新理念。20世纪90年代,复旦提出“通才教育”,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通识教育,正是大学维护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一种努力。。之后又提出“通识教育”,进行“培养完人的教育”,“完人”指个人品行、公民意识、知识传授、公务能力等。2005年,在迎接百年校庆之际,复旦大学决定成立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复旦学院。2005年8月28日,3700多名05级新生(包括313名留学生)按专业录取到复旦学院报到后,开始接受住宿学院式的通识教育。从此,所有被复旦录取的新生都将在复旦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住宿学院式通识教育。复旦实施通识教育涉及机构设置与学生管理模式、课程结构调整、课程与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复旦大学尝试住宿学院通识教育模式是在借鉴了国外著名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与本科生培养模式、以及国内其他高校的实践,结合复旦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并付诸实施的。实施这样的改革必然涉及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复旦学院的成立为实施通识教育提供了一个适宜的体制环境,也为构建具有复旦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实施平台,对于调整、修订、利用和完善复旦大学原来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住宿学院式的复旦学院通识教育首先遇到的便是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问题。该学院十分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积极研究课程建构,探索可行性的方法与路径。复旦大学的学校领导把通识课程构建当作核心任务来抓。二、核心课程1何谓“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大学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领域(非专业教育领域)的一种课程设计模式:是将一些相关领域的重要基本论题予以重新组合的一种课程,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的学识背景。它在大学通识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核心课程”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核心课程大量出现在美国高校的通识课程实践中,最早起始于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计。在核心课程之前,哈佛大学曾有过类似的改革尝试,如自由选修制、集中分配制以及二战之后的普通教育等。可以说,哈佛核心课程是1636年建校以来区别于类似课程、经过多次课程改革的历史结晶。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着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哈佛的通识教育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1973年,亨利?罗索夫斯基担任哈佛文理学院院长,重新审视哈佛大学的教育目的。经过多年研讨与规划,罗索夫斯基于1978年发表了《哈佛核心课程报告书》(Har―yardReportontheCoreCurriculum),把哈佛通识教育课程分为5类:文学与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及推理、科学和外国文化(参见表2)。核心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给学生确定一个知识广度的最低标准。由此可见,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非常广阔,适应现代多元文化社会的需要,这个方案在哈佛大学很快得到认同,这样,哈佛历史上第一个“核心课程”也就正式出台并实施。在哈佛大学学生毕业所需的32门课程中,16门专业课程,7门核心课程,9门自由选修课程。其中,哈佛所开设的核心课程,涉及11个项目,学生需在其中选择7个领域。由此可见,哈佛核心课程的特点与启示:(1)课程目标明确;(2)课程涵盖面广,具有灵活性;(3)内容博大精深,教学组织严谨,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强调核心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2005年复旦大学正式实施了“核心课程”方案,当时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共有50门,它们是特别针对不分专业、接受通识教育的复旦学院学生开设的。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复旦学院“核心课程”的启动标志着复旦大学“核心课程”的诞生。其中多数核心课程由名师和资深教授带头,保证了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思辨能力,核心课程引进了哈佛等美国名校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讨论班形式,以保证核心课程的效果。据复旦大学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调研报告显示,2006~2007学年的第一学期全校共有4217人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选修了核心课程。选课中,复旦学院的学生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表现出很大的修课兴趣,76.54%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完成了核心课程2个学分的选读,21.73%的同学选修了4个学分(2门课)。2008年新生可修12学分核心课程,2008~2009学年第1学期6大模块核心课程总数达73门。3哈佛与复旦的最新“核心课程”设置2007年哈佛对ReportoftheTaskForceonGeneralEducation))的公布,将核心课程调整至8大领域,将在2009年9月实施。复旦核心课程设置在借鉴哈佛等美国重点大学经验的基础上,又颇具中国特色,即实行“模块固定、学分必修、课程选修”原则。其中“模块固定”指核心课程包括六大模块(参见表3)。“模块固定”强调了核心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学分必修、课程选修”指学生必须在6个模块中任选1门课程,计2个学分。复旦本科生培养方案规定:从2007年新生开始在大学4年里在其中的3个不同模块中各选1门课程,修满3门通识课,即6个学分方能毕业。学校建议学生在大一的时候选修两门通识课程,为通识教育打下基础,然后在接下来的3年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学习体悟,去选修另一门课程。2009年9月,在6大板块的通识核心课程中,复旦共开设84门核心课程(参见表4)。由此观之,哈佛与复旦的共同特点是:第一、重视通识教育,尤其重视未来的通识教育;第二、通识课程的不断改革、更新与重构,使通识课程设置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第三、对学生的培养理念更加明晰,目标更加明确。因此,对于课程设置问题的对策:一是借鉴哈佛经验,少走或不走弯路,改革创新;二是扩大通识课程领域,增加通识课程种类;三是加大通识课程在总学科课程的比例。三、大学英语1问题2009年5月22~23日全国四大名校(复旦、清华、北大、交大)在复旦大学召开了大学英语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交流、研讨并热烈发言。不少学者提出通识教育与英语教学的问题,如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如何进行?大学英语的学分如何定量?四大名校乃至全国各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尤其是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看法不一。但大家一致认为:我国教育教学应该改革,推行通识教育势在必行,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而不应弱化。调查发现,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有的学校把大学英语学分减到8个学分(如复旦、交大),另有些学校保留16个学分(如财大等)。就哈佛通识教育的经验来看,把外国文化教育看作是核心课程很重要的一部分,强调国际化、全球化;就我国教育部要求而言,大学英语应尽量保证占学分总数的10%,这说明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未减;就我国各高校而言,应该向哈佛学习,贯彻国际化、全球化的外语教学思想。因此,大学英语进入核心课程是适应国际大气候、符合国际化外语发展方向的。在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中,究竟教什么?面对大学生既有教材、又有教参,既可以自己看书自学、又可以借助电脑软件在线学习这样的新形势,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是贯彻通识教育的现代理念、引导学生用英语去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awayofthinkinginEnglish),而并非只教授具体技能。这样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才能真正与通识教育的核心教育结合起来,才能适合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新形势,使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永生不衰。2对策――转变教学理念。无论大学英语是否进入核心课程,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应该转变。大学英语不应仅仅教授语音、语法、语篇等单一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而应该教授学生用英语思考,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从这一意义来讲,它应属于核心课程。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应做到:(1)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始终贯彻通识教育的现代理念,把培养“社会人”和“完人”放在首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引导学生寻找英语学习的路径,教给学生用英语思维的方法(thewayofthinkinginEnglish);(3)在英语教学中把知识的传授和讨论与培养学生个性、道德品行、公民意识以及怎样做社会人等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并非只是重视英语语法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并非是完全照搬西方的谈论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将大学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模式。(1)由原来死板的讲听(教师讲,学生听)模式转变为灵活、开放的,以学生为主题的师生互动模式,改变老师只是充当录音机的角色;(2)教师为学生
本文标题: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精选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50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