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
少年阿诺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超真实日记》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杨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北京10089)摘要:美国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半自传体成长小说《一个印第安少年超真实日记》叙述了14岁的印第安少年阿诺,为了改变命运和实现梦想,独自一人离开印第安原住民保留区来到陌生的白人中学求学的故事。在这段人生经历中,主人公阿诺因为身份的改变(白人学校唯一的一名印第安人)而身处尴尬的伦理困境并面临痛苦的伦理选择。在白人学校他是异类,而部落族人则视阿诺转学的行为为背叛。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探讨小说主人公阿诺伦理困境的深层原因,即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思想破坏了正常的社会伦理秩序。少年阿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选择继续在白人学校求学并获得族人和朋友的理解表达了作者希望民族和解,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关键词:《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超真实日记》;伦理困境;伦理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TheEthicalPredicamentandEthicalSelectionofArnold——AnEthicalLiteraryCriticismReadingofTheAbsolutelyTrueDiaryofaPart-timeIndianAbstract:AmericanwriterShermanAlexie’ssemi-autobiographicalbildungsromannovelTheAbsolutelyTrueDiaryofaPart-TimeIndiandepictsfourteen-year-oldprotagonistArnold’spersonaldevelopmentinmisfortune.Inordertochangehisfateandrealizehisdream,ArnoldlefttheIndianreservationandtransferredtothewhiteschooltopursuehisstudy.Duringthispartoflifeexperience,ArnoldencounteredtheethicalpredicamentandethicalselectionsinceastheonlyIndianinthewhiteschoolhewasafreakintheeyesofthewhite,andwasconsideredasatraitorbyhiscommunity.Undertheframeworkofethicalliterarycriticism,thepresentarticlearguesthatthemainreasonofArnold’sethicalpredicamentisthedeeplyrootedideologyofWhiteSupremacyintheAmericansocietywhichviolatesthenormalsocialethicalorders.ThroughArnold’sfinalchoiceofpursuinghisstudyinthewhiteschooldespitelotsofdifficulties,ShermanAlexieexpresseshisgoodwishofethnicalpacificationandmutualdevelopment.KeyWords:TheAbsolutelyTrueDiaryofaPart-timeIndian;ethicalpredicament;ethicalselection;ethicalliterarycriticism作者简介:杨春(1968-),女,湖南长沙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半自传体成长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是美国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2007年的一部力作。小说以日记体的形式叙述了14岁的印第安少年阿诺(ArnoldJuniorSpirit),一个出生时就伴有脑水肿,一个到处被人欺负的少年,为了改变命运,独自一人离开印第安原住民保留区来到陌生的白人中学求学的故事。该小说一经出版,就以其幽默的语言、新颖的卡通插图、真实地人物塑造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该书曾获得2007“美国国家图书奖”;2008“波士顿环球报好书奖”;2008年“华盛顿图书奖”;2008美国青少年图书馆协会年度最佳图书等十多个奖项。以往对该作品的研究多集中在解读作品塑造的印第安人物形象,如有学者认为该作品成功的颠覆了白人主流社会关于美国印第安人的刻板形象,重塑了印第安人的后印第安武士形象,但却忽视了该作品所涉及的社会伦理道德内涵。然而“每部有实质内容的文学作品都涉及道德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虚构的人物与伦理道德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学到更加细微的善恶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遇到想象的、强制的冲突,而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一方面能让他更加有区别地对待生活,同时本身也是一个更广泛和更微妙的道德指南。”(Mark,2004:21)笔者认为主人公阿诺因为身份的改变(白人学校唯一的一名印第安人)而身处尴尬的伦理困境,因为在白人学校他是异类,而部落族人则视阿诺转学的行为为背叛。伦理困境背后深层原因源于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思想破坏了正常的社会伦理秩序。少年阿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选择继续在白人学校求学并获得族人和朋友的理解表达了作者希望民族和解,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同时主人公阿诺历经磨难、经受住了环境的考验、认识到了自我身份与价值、调整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在困境中学会了面对世界和自我、在困境中得到了成长,也充分体现了小说成长的主题。一、阿诺的伦理困境《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中小说主人公阿诺天生脑袋积水。他外型滑稽,很瘦,大手大脚走起路来像个大写的英文字母L。他视力不良,说话结巴,口齿不清。而且他家里很穷。身体的缺陷和家境的贫寒使得他常常成为被嘲笑和欺负的对象。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老师Mr.P的建议下,阿诺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离开部落,转学到富裕小镇上的白人中学雷尔丹中学学习。在那里,作为全校唯一的一个印第安人,在白人同学眼中他是个异类,而部落族人则视阿诺转学的行为为“背叛”,嘲弄他为“苹果”意即“外红內白”。阿诺陷入了深深的伦理困境,面临尴尬的伦理两难,即该不该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离开印第安原住民保留区,在白人中学该不该和白人交朋友等等。阿诺的伦理困境从表面上看似乎源于他的双重身份:一名白人中学的印第安人。作为印第安人的后代,阿诺有责任和义务留在印第安原住民保留区以表达对故乡和本民族的忠诚,以示对保留地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视。但保留地的贫穷和落后也意味着留在保留地就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可能,这对于梦想走向世界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阿诺而言无疑是至命的。同时,作为白人学校的一名学生,阿诺应该友善地对待同学和老师,和他们和平相处,甚至成为朋友。但和素日的“敌人”交朋友也就意味着“负罪”和“背叛”。深受伦理困境的折磨,阿诺倍感痛苦和孤独,他感叹道:“我感觉被人塞进火箭飞到了一个新的星球。在那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异类,同时回家之路又完全被断绝”(p66)。当我们分析少年阿诺伦理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时就会发现: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思想破坏了正常的社会伦理秩序。同时以白人为主流和中心的美国社会对印第安原住民的种族歧视和文化殖民导致了阿诺处处成为异类,深受“负罪”和“背叛”感的折磨。众所周知美国建国三百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印第安人被杀戮、被驱赶、被殖民和同化的血泪史。即使在明目张胆的殖民统治已成为历史的现代美国社会,白人主流社会始终没有放弃使用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殖民手段对印第安人进行殖民及同化,文化殖民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策略。这一点可以从小说中白人数学老师Mr.P对阿诺说的话中体现出来:“......我们被期待着让你们放弃印第安人的一切。包括你们的歌曲、故事、语言和舞蹈。我们并不是要正真地杀死印第安人。我们试图杀死的是印第安人的文化。”(p35)当印第安人引以自豪的本土传统文化逐渐地被白人统治者摧毁时,印第安人的灵魂深处便产生出一种无法排解的自卑情节和劣等民族的痛苦。自卑往往使人自弃,而自暴自弃反过来更加剧了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阿诺身边的印第安人个个酗酒成性,脾气暴躁,死亡的阴影像魔鬼般笼罩在印第安人的头上。十四岁的阿诺小小的年纪就经历了太多的死亡。作者用黑色幽默的笔调,从阿诺的视角道出了印第安人悲惨的生活境遇:“我今年十四岁,而我已经参加了十四个葬礼。这是印第安人和白人最大的不同。我班上的白人同学很少有人参加过爷爷或奶奶的葬礼,很少有人失去了叔叔或姨。只有一个同学的哥哥在他三年级的时候死于白血病。没有一个人参加过五次以上葬礼。我所有的白人朋友仅仅用一只手就可以数清楚他们所失去的亲人。而我即使用上十个手指、十个脚趾、四肢、眼睛、耳朵、鼻子、小鸡鸡、两半屁股、一对乳头依旧无法数清我周围死去的印第安人。你知道什么是世界上最糟糕、最不幸的事情吗?那就是百分之九十的死亡是因为酒精的缘故。”(p200)同时,经济上的贫穷和文化地位的丧失使得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中长期扮演“他者”的形象,时刻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西方人长期以来自视优越,把殖民地人民看作是没有力量、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思考和话语权的“他者”,认为他们是处于从属地位的附属物。小说《日记》多处描写了美国印第安人悲凉、尴尬的“他者”处境。主人公阿诺天生长有四十二颗牙齿,比正常人多出十颗。他来到白人开办的“印第安人医疗服务中心”拔牙,因为这家服务中心一年只为印第安人提供一次牙诊机会,可怜的阿诺不得不在一天内拔掉多余的十颗牙齿。更可恶的是“白人牙医认为印第安人疼痛的敏感度只有白人的一半,因此他只给我们印第安人使用一半的麻醉剂。”(p3)在印第安人的学校里,白人实行的是非人的管理和教育。他们对违纪的儿童进行体罚,正如Mr.P对阿诺忏悔的那样:“当我是年轻教师的时候,我伤害了许多印第安孩子。我或许曾打断过一些孩子的骨头。”(p35)体罚使孩子们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烙上了恐惧的阴影。这种恐惧心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无疑在他们人生道路上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对于白人统治者而言,这种恐惧心理正是他们期待的效果。因为恐惧能消磨印第安人的意志,泯灭他们的反抗意识,从而有利于巩固和维护白人的统治。谢尔曼·阿莱克西从一个少年的视角,用直白的语言道出了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更让读者深深地体会到主人公阿诺身陷的伦理两难。二、阿诺的伦理选择身为印第安人的作者谢尔曼·阿莱克西在小说中并没有一味地描述印第安人不平等的生存困境和和他们的自甘堕落,读者在小说中看到更多的是印第安人自强自立、永不放弃以及印第安人和白人相互包容、民族和解的希望。小说中几乎所有的印第安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主人公阿诺的梦想是走出部落,走向世界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姐姐玛丽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好友偌蒂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最能表现作者希望民族和解,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的例子是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主人公阿诺跨越巨大的种族和政治鸿沟,在充满敌意的白人世界里作出了明智的伦理选择:即抛弃民族成见,平等互助,自强自立、永不放弃,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白人的尊重。当然阿诺的选择之路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阿诺在接受当地体育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的话成为作者表达印第安人自强自立、永不放弃的誓言:“我不得不证明我比任何人都要强大。我不得不证明我永远都不会放弃。我永远不会放弃比赛。我指的并非篮球比赛。你知道吗我永远不会放弃奋斗,我绝不向任何人屈服,永远、永远不会。”(p186)阿诺不断克服困难追求梦想的不屈精神最终赢得了白人的敬佩和友谊。在小说的后部分,当阿诺参加完姐姐的葬礼,悲伤地回到学校,走进教室时,所有的白人孩子和老师都走过来给他拥抱,拍拍他的肩膀表示安慰。这种亲密友好的感觉让阿诺感慨万分:“他们为我担心。他们想分担我的痛苦。我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我很重要。哇!所有那些从前对我怀有戒备之心的白人同学和老师已经懂得关心我了。也许其
本文标题: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51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