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外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1目录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2二外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1、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32、穴位注射……………………………………………………………43、耳针法……………………………………………………………64、艾条灸…………………………………………………………95、拔罐法…………………………………………………………126、穴位按摩法…………………………………………………………157、刮痧法…………………………………………………………178、湿敷法…………………………………………………………209、涂药法…………………………………………………………2310、熏洗法………………………………………………………262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3外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一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2、嘱病员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肠。3、取侧卧位,根据病情定左、右。裤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15厘米左右。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缓缓流入。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1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置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7、待10-15分钟后,取出水枕、橡胶单与治疗巾,整理床铺、环境、清理用物。4二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操作方法(1)常用穴位:有研究者分析了近年来国内55篇相关文献,总结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从主穴使用频率较高的4个穴位来看,主治病症集中于荨麻疹、痤疮、银屑病和鼻炎。详见下表:(2)操作方法: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0.4ml),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3)注意事项: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5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④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伤及延髓。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⑤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⑥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6、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7、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6三、耳针法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5、心理状况。二、目标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三、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四、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六、操作程序7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8耳针法操作流程图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耳针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评估治疗盘、针盒或菜籽、皮肤消毒液、棉球、棉签、镊子、胶布、探棒、弯盘等物品准备患者准备定穴消毒皮肤进针行针观察起针整理记录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取合理体位消毒局部皮肤安排舒适体位,告知患者留针后应注意事项。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遵医嘱核对穴位。手持探棒自耳轮后上方由上而下在选区内寻找耳穴的敏感点选针后,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持针对准穴位刺入,深度以刺入软骨而又不穿透为度。留针,或用菜籽小方块胶布固定在耳穴部位,酌情留置数日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用皮肤消毒液消毒,防止感染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耳针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患者有否晕针、疼痛等不适情况9四、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二、目标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三、禁忌症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10五、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11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评估物品准备患者准备定穴施灸观察灸毕整理记录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艾条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合理体位,松解衣着,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使患者感到温热但无灼痛为度。随手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使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根据医嘱要求,详细记录艾条灸法治疗的客观情况,并签名遵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造成烧伤或毁坏衣物协助衣着,安排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12五、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3、心理状况。二、目标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三、禁忌症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或烫伤。五、物品准备1、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13球、火柴、小口瓶等。六、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6、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14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评估物品准备患者准备定穴拔罐观察起罐整理记录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拔火罐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取合理体位,松开衣着,暴露拔火罐部位,保暖治疗盘、火罐、95%酒精棉球、血管钳、火柴、小口瓶等检查罐口有无缺损裂缝。一手持火罐,另一手持止备钳夹95%酒精棉球点燃,深入罐内中下端,绕1~2周后迅速抽出,迅速将罐口扣在选定部位(穴位)上不动,待吸牢后撒手,适时留罐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拔罐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随时检查罐口吸附情况,局部皮肤紫红色为度,其疗效最佳。疼痛、过紧,应及时起罐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利起罐15六、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体质及
本文标题:外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52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