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三个内在自我状态-(2)
心理学习笔记:每个人的内在,都会有三个自我状态(2013-12-2020:22:29)转载▼标签:校园分类:心理学习下面是我的学习笔记,发表在这里与教育同行和学生家长分享。事实上,“我”虽然看起来是一个人,但其实在内在状态里的“我”,却有三个“我”。当一个人的“我”,表现的像一位关爱的父母时,通常会出现:比如,接纳、包容、关心、照顾、承担、负责任、帮助等行为,而且,这个内在父母的自我状态实际上一体两面,无法割裂的。也就是说,在关爱父母的另一面并存在着一位控制父母。这个状态的表现是:控制、自控、指导、指正、要求、纠正等行为。所以,无论一个人的我表现的是关爱父母还是控制父母,这个我都是处在内在父母的自我状态里。相对于内在父母的自我状态,同时,我还有另外一个我,称为内在儿童的自我状态,通常这个时候的我表现的会有好小孩的一面,例如,天真、快乐、幸福、轻松、好奇、幻想等行,同时,也有并存着一个坏小孩的一面,例如:逆反、逃避、胆怯、害怕、恐惧、不负责任、不考虑后果等行为。同样地,不论这个我,表现的是好小孩或是坏小孩的行为时,这个我都是处在内在儿童的自我状态里。除了内在父母、内在儿童的内在自我状态外,我还有第三个“我”,那就是内在成人的自我状态,处于内在成人的这个我,实际上是趋向于问题解决,也是较偏于的理性部分,而内在父母和内在儿童常常是一个人的感性部分,与情绪、情感上的需求相关。“我”看起来是一个人,但其实“我”有三个“我”。在这里需要特别澄清的是,这个内在儿童并非是现实生活中的小孩,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的小孩,也会包含这三个内在自我的部分。他也会有处于内在小父母、内在小成人与内在小儿童的自我状态。也就说,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三个部分的存在。每个人的内在,都会有三个自我状态,其中,“内在父母”自我状态和“内在儿童”自我状态,都有各自“一体两面”的并存状态,这意味着:1、这两面是不可分割、不可单独存在的;2、对一个孩子而言,我们无法在纠正他的胆怯、害怕、逃避的同时,还能让他感到快乐与幸福感。3、对一个大人而言,我们无法去除自己内心的恐惧、紧张、害怕承担的感觉;如果我们试图“封闭”自己的这些“不好”情绪,我们的“幸福感、快乐感、轻松感”也会随之消退。4、如果有人对我们很“帮助”、“关心”或“照顾”,我们一方面会享受到这些“关爱父母”的部分,同时我们也会感到来自对方某种程度的“控制”、“要求”与“期待”等待情感。所以,这些确实都是两个内在自我状态“一体两面”的人性部分。一个人在现实中,感觉比较好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呢?(未完,待续)一个人在现实中,感觉比较好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呢?由于每个人的自我,都存在着内在父母、内在成人与内在儿童的三种自我状态,如果这三种自我状态的呈现,没有一个部分因为受到压抑而弱化,而且,这三个自我状态又都可以在不同情景下转化自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感觉比较自在。例如,我们在工作时,大家正在讨论一个问题,如果大家都是以内在成人的自我状态来面对,我们就会趋于问题的解决;但是,如果有人是以一个内在父母的自我状态出现,他可能就会表现出容易抱怨、不满、指责别人等情况,又或者,有人是以内在儿童在主导,他就可能表现出逃避事情,害怕承担的状况,所以,在这种情境里,内在成人的自我状态似乎就是最好的选择,而内在父母和内在儿童的自我状态就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每一个自我状态都会有它适应的情境和不适应的情境。那么,在不分情境下,一个人的内在自我状态都是内在成人就会感觉较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每一个自我状态都会有它适应的情境,也会有它不适宜的情境。例如,当大家一起游玩的时候,如果都是由内在儿童占主导,相信我们就能享受一场快乐、轻松的游玩旅程。而如果有人以内在父母占主导,他就可能出现帮助别人,照顾周遭朋友的表现。但是,如果有人以内在成人占主导,那么,可能在这次玩乐中,这个人就会让人觉得不那么有趣了。在这里,还要另外说明的是,一个人在现实中感觉比较好,除了是三种自我状态的呈现,没有一个部分因为受到压抑而弱化,也能在不同的情境下转换自如的情况外。如果一个人的三种自我状态,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出现了,他都能够充分地自我接纳。那么,这些情况,其实也是这个人在生活状态中感觉比较好的情况。一般来说,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扰少,他常会出现在以下的哪些情境里呢?1、他的内在三个自我都比较自如地表达,没有一个因受到压抑而较少表达。2、他可以在三个内在自我状态间自如转换。3、如果他的内在自我状态出现在了不适应的情境中,他可以接受自己,并不因此而过度责怪自己。4、他的内心解决的经验比较多,对别人可能是困扰的事,对他可能就不是困扰。(未完,待续)当一个人在感到困扰时,通常会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呢?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某一个或某两个自我状态被弱化,很少表达,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三个内在自我状态里,某一个或某两个状态长期居于主导位置,而其余的自我状态受到压抑,很少表达。举例来说,某个人经常表现为“内在父母”和“内在成人”的自我状态。如果他是个大人,那么,他通常会被认为比较有能力、比较成功的人,他能够担当责任,善于解决问题。然而,如果他的内在儿童弱化,所以,他所拥有的快乐感、轻松感、幸福感或满足感都会比较少。如果这个人是个孩子,他这些状态的表现,我们通常会认为他是一个小大人,他会显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但因为他的内在小孩自我状态的压抑,他会比一般小孩更缺乏快乐感、轻松感、幸福感与满足感,这会让他在成长过程中,常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去重新获取生活中的乐趣。再比如,某个人的内在儿童特别强,而他的内在父母和内在成人弱化,如果他是一位艺术家,他可能就会拥有很高的成就,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人常常会被别人认为缺乏责任感,太孩子气。如果他是一位学生,由于他的表现为内在儿童过强,他就可能常常会发生令老师和家长感到困扰的问题。教师现实中的困扰:1、与学生沟通方面:孩子不爱表达;逆反又难沟通;你说你的,他说他的,沟通无效;有时会撒谎。2、学生情绪方面:情绪不稳定;急躁,缺乏耐心;逆反强烈,不听话。3、学生个性心态方面:内向,胆小;不够自信,感到自卑;依赖性强;缺乏主见;心态不够积极、阳光;斤斤计较,害怕付出;不知感恩,不够珍惜;遇挫折,心理承受力弱,受不得批评;易受不良影响;封闭、对事不感兴趣;遇困难容易放弃;缺乏计划,爱丢三落四;发生问题,总爱怪别人,不能承担。4、学生学习方面:被动学习,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拖沓,尤其是作业;学习上犯错,却知错不改;口头上接受,但行动上依旧再犯;自控力差,管不住自己。借由教师现实中的困扰列表,我们透过内在三个自我状态来解读,可以发现这些困扰的真相就在于,这些困扰的行为,实际上是学生的内在儿童自我状态过度的表达,同时又伴随着弱化表达的内在父母和内在成人的自我状态,也就是说孩子的儿童性很强,但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小成人自我状态被弱化;而能够承担责任、自我控制、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内在小父母自我状态也被弱化表达了。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扰较多、较大,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他的内在自我中,某个自我状态因受到压抑而较少表达,或,某个内在自我状态受到强化,而过度表达。另外,他的内在三个自我状态之间,转换有困难,常常出现在不适宜的情境,或,他对自己不太满意,无论怎么做,都能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这些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困难比较多、比较大的情境。为什么会形成学生的内在儿童过度表达,而内在父母和内在成人两个部分偏弱、较少表达呢?(未完,待续)为什么会形成学生的内在儿童过度表达,而内在父母和内在成人两个部分偏弱、较少表达呢?当我们和别人沟通时,当时情境下,占据主导部分的某一个内在自我部分会与对方的某个内在自我部分互为影响,也就是互为激发的互补状态。当一个人的我处于内在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是最容激发出对方的内在儿童自我状态。如果对方的内在儿童状态又过强的话,同样也会反过来激发我的内在父母状态加强,这就是一种互为强化的过程,同理可说,如果我处于内在成人的自我状态,也将较容易激发出对方的内在成人自我状态。所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互为强化的状态里,每当家长和老师的内在父母状态越强,那么,这个孩子的内在儿童状态也就会越来越强了。为什么用了很多方法,都不管用呢?我们经常能听到大人的抱怨,像是我就是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承担责任。但是,为什么我用了很多的方法都不管用呢?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问,你用了什么方法呢?通常获得的答案都会是,我告诉孩子要怎么做,我指导他、帮助他、要求他做什么,我的语气是严厉的,有时语气温柔。这真的是好方法吗?事实上,如果我们透过人的内在三个自我对应关系来看,就可以了解,这个大人所做的这些方式看似变化很多,但可能这些方式的处理,都是处于内在父母主导的自我状态,结果,反倒是让孩子的儿童性变强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需要觉察,察看你外显出来的目的和你行为所导向的结果是否一致?例如你希望强化孩子的内在父母或内在成人,但结果却是强化了孩子的内在儿童。如果觉察的结果不一致,旗帜极端反向,那么,我们通常就会感觉困扰真的比较大了。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的内在三个自我与对方的内在三个自我会发生各种对应关系,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互补关系(互为激发的互补状态)。主要有下面几种表现:“内在父母”自我状态容易激发出对方的“内在儿童”自我状态。“内在儿童”自我状态同样也容易激发出对方的“内在父母”自我状态。“内在成人”自我状态也容易激发出对方的“内在成人”自我状态,这也是解决问题时,最适合的状态。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就像是拥有了一种透视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觉察,了解到这些困扰的真相是什么,并且知道为什么我们原有的方法会无效。如果老师的目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控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自我管理,而不是依赖于老师或家长的约束,请问,老师可以选择怎么做呢?回答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父母”自我状态,这是一个人自控力的来源。孩子有时表现很逆反,不听大人的话,有可能:1、这可能是孩子的“内在小儿童”自我状态较强的表达;2、这个孩子的周围,可能存在着“内在父母”自我状态比较强的人,和孩子的“内在小儿童”自我状态互为强化了。3、这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属于孩子的“内在小儿童”状态的表达。作业练习:你可以试着整理自己或生活周遭所遇到的困扰案例,并做简单的解读。(本节结束。还有下一节。)心理学习笔记:走向觉醒之路(1)(2014-01-2522:35:11)转载▼标签:心理辅导觉察校园分类:心理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解决困扰的第一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觉察。2、了解检查的目的与觉察的重要性。3、了解如何进行觉察。一、为什么需要觉察如果我们想要解决一些困扰,就要透过表象,了解到这些困扰的内在真相是什么,了解一个人的外在表象,与他的内在状态究竟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不同。一般来说,内在父母与内在儿童这两种自我状态,都会指向个人情绪的需求与发泄,而内在成人的自我状态,则会指向问题的解决。所以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需要每个人的内在成人自我状态的参与,如何有效解决困扰的办法,能够善于调动出内在成人自我状态的出现,就是解决困扰的主要关键。举例来说,当一位来访者向我抱怨、倾诉的时候,他不断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愤怒或者不公平待遇之处,甚至可能表现出自己感到谁都无法帮上忙,感觉非常无奈,想要退宿的时候,这些表现都是指向了一种情绪的沟通的过程,所以,此时的来访者是需要情绪的发泄或者旁人的倾听,真正化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时机其实尚未到来。(倾诉者需要情绪发泄与倾听时,并非解决问题的好时机。)而当来访者在表达,到底我要怎么做才能把困扰的问题解决呢?这个时候其实对方的内在成人已占据了主导内在自我状态的位置,这就表示解决问题的时机来了。(“内在成人”占据主导位置时,才是解决问题的好时机。)所以在学习这们课程时,如果你发现自己想要一下子就获得解答,把问题解决掉,其实是表示,你正处于内在儿童的自我状态中,或者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问题是谁也帮不了,那么你就是处于内在父
本文标题:三个内在自我状态-(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536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