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一、必修五第一单元整体分析(一)必修五第一单元内容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分析1.必修模块三与模块五小说单元的勾连打通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新教材中,共设计了两个小说单元。第一次出现在必修三第一单元,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祝福》选自鲁迅作品《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老人与海》由于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海明威的代表作。本单元出现的三篇小说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同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针对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的反抗史。《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教材的编者精心选择了不同时期(古代、现代、当代)最好作品,挑选了中国与外国不同风格的名家名作,让我们与学生一同畅饮最醇厚的文学佳酿,同时,也希望藉此为学生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一窥堂奥。2.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是对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呼应、总结和提升选材上的一脉相承决定了训练目标的延续与扩展。在必修三中,课堂目标着重于小说本身的特点,学习小说如何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现矛盾冲突,以及再现生活环境;而本单元则在学习小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指向阅读者自身的提高: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必修三的小说学习更强调基础知识的传递,如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本单元则更注重细节的探讨和艺术特色的领悟。必修三小说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欣赏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品味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本单元则结合小说三要素探讨作品主题,细化情节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线索。在“研讨与练习”中,必修三强调对人物的整体了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本单元则注重人物的变化及原因追溯,学习写作独立完整的读书报告,并能够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与自身相互观照,深刻理解文学的社会意义。3.把握必修五第一单元与配套读本、选修教材相应部分的衔接作用要教会学生阅读小说,在一定的技巧训练之后,重要的是量的积累,通过阅读面的扩大,熟练掌握小说三要素,学会给小说的人物和主题归类,以便领略更深层面的东西。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除了传授课内知识外,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本册配套读本,或引入相应选修教材的内容,通过同类型文本的对比、比较、联想等,实现课内与课外、课上与课下的知识链接。以第五册读本《珍贵的尘土》为例,共有三个单元的对应小说:历史投影、泥土芬芳、拷问灵魂。其中《群英会蒋干中计》作为另一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可以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照阅读,两文中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草蛇灰线的伏笔可细细品味,交相辉映。《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作品情节荒诞不经却蕴含深意。借助这样的现代派小说,学生可以体味到任的生存危机感、孤独感、压抑感以及人类的精神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同时对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使用的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也会有更深的认识。对应《边城》,读本在“泥土芬芳”这一单元,精选了四篇同样具有诗性之美的小说,读之忘俗。在《荷花淀》的战火硝烟中,彰显的是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的纯美和品格的崇高,如同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铁凝的《哦,香雪》则被《荷花淀》的作者评价为“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这样的评语可以用来评价《边城》和《荷花淀》。作为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在写作《受戒》时有着同样的宣言:“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同样是“健康的人性”,小英子与翠翠、明子与傩送之间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这些同类型的小说,可以作为切入点打开课堂,也可以作为比较点成为作业,更可以成为素材融入作文。在阅读中,经典作品所给予我们的一切,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在《珍贵的尘土》一文中所言:“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在充分的阅读和创造中,我们也会拥有自己的“金玫瑰”。(二)必修五第一单元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建构小说文体的知识体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三个要素。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还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小说的主题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变化发展来体现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还包括序幕和尾声。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时候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以上是对小说知识的梳理,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篇目中进行归纳和总结。2.本单元是对小说情节和人物要素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在必修五中,对于情节的要求是进行细化的探察,尤其注重细节;对于人物则要求跟踪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为了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学习本单元古典小说名著时,可引入高中语文(新课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中的第2课《水浒传》,包括了画说课文、夯实课文基础、感悟课文精华、跟踪自检、读书与做人等栏目,是对本书的创新梳理。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中第6课《红楼梦》则是对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温故知新。而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关于“人物”的话题给了我们新的思路,诸如“贴着人物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语言与行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等都会给我们的阅读搭桥铺路。(三)学情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学情分析学生最喜爱的文体是小说,但很多学生的兴趣点仅仅是在故事情节上,不了解作家创作小说、塑造人物的目的,不容易通过作品认识社会人生。小说的情节不难理解,但小说所反映的内容与当代学生生活有着相当的距离。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可以理出故事情节结构,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可以让他们换角度欣赏人物形象,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和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课余时间阅读书籍较多、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力较强,可以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允许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看法。对于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引导他们归纳概括情节结构,并尝试分析人物性格。2.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把握来理解主题。学习难点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知识,绘出自己的小说文体知识图表。(四)课时安排建议(9课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课时《装在套子里的人》2课时《边城》3课时“表达交流”板块“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1课时二、课文分析与教学(一)课文内容分析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刻画林冲的性格,极力写他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发展历程,令人信服,而最终被“逼上梁山”,揭示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生活真理。人物真实自然,语言凝练传神,其中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技巧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有几点在具体教学中要落实到位,一是许多地方文字简练传神极富表现力,要引导学生体会;二是要引导学生挖掘出林冲性格中与一般草莽英雄的不同点,他的性格中更多的是善良和隐忍,随遇而安的成分很重,被逼上梁山实属无奈。三是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笔力精深,达到了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浑然一体的境界,二者结合天然无痕。2.《装在套子里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契诃夫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精神与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年代,数百年的农奴制度在俄罗斯人民的民族特性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根除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后一位古典大师,契诃夫想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类人”,他真正的表现对象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群人”,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因此,契诃夫的创作虽然是以俄国生活为背景,以夸张和讽刺的笔触表现的是俄国人的劣根性,但细细读来,他的作品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而这也就是契诃夫创作的真正意义和永恒价值。3、《边城》《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地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理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少女的羞涩、恍惚,结尾意境深沉,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二)学生的背景知识与认知问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入新课程的高二上学期学生,对语文课本必修1-4的学习已经结束,开始适应课前充分阅读文本、适当拓展阅读面的要求,课前已基本了解了林冲在《水浒传》中的情况,对林冲的故事耳熟能详,并对本课的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进而探究《水浒传》全书的主题提供了条件。但学生对小说的解读比较肤浅,习惯“抓大放小”,只关注表面生动的情节,缺少“精读”的方法和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恰当,激发起学习积极性,使其能较准确的从文中提炼有关信息,达到教学目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故事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也比较单纯,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作品的人物形象、表现的社会主题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就不那么容易了。因而教学重点要放在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表现人物的手法,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边城》:通过前两篇小说的阅读教学,学生会对本课有一定的方法积累,课堂上可以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从而能够顺利接受作品中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小说阅读方法归类小说阅读方法是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生成的。例如,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部分,把握小说的主题,必须从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所以,学习小说必须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深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环境与人物和谐一致,即社会风气、自然风光、气氛和景物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反之则是反衬。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色调是低沉与凄凉的,画面是悲惨的,但祥林嫂却死在了欢乐热闹的“祝福”中。这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通过分析情节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发展具体体现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空城计”了,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才说把握好故事情节能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方式。刻画人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肖像描写。例如,鲁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56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