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66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第一章媒介批评的定义:(名词解释)对媒介运作的正误、得失作出评价,褒贬媒介行为、媒介作品、媒介工作者或媒介制度,揭示媒介传播的倾向和利弊,包括报刊批评、影视批评、出版批评和网络批评。广义上看,媒介批评既包括对媒介现象的肯定与赞许,也包括对其弊端与危害的否定。狭义上看,媒介批评是一种否定思维,主要是对媒介的负面问题进行反思,指正媒介传播或媒介制度的错失。本书主要在狭义上使用媒介批评的概念。填空题媒介批评的核心是批评者的反思与价值判断。媒介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提升受众的解读原则、方法和评价理念,对于媒介批评的成功与否,是举足轻重的环节新闻理论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一层反思。媒介批评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二层反思。媒介批评以解读新闻及其传播活动为支点,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评价活动。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响,是一种原生的媒介批评形态。媒介批评理论是对媒介批评实践和批评法则与方法的总结,是总结对媒介行为、媒介作品或媒介制度及相关问题如何评价的知识和理论。媒介观念是人们对各类大众传播媒介总的认识,包括对媒介的产生、运作、机制、制度、功能和传播效果的看法,也包括对各种媒介知识和原理的评价。媒介批评流派划分为杂感批评流派、学理批评流派、历史主义批评流派和西方批判理论流派。透视社会及其变化,以及媒体如何认识社会,是媒介批评的域外对象媒介批评只停留在媒介自身及其作品,以其反映世界的内容与形式为唯一对象,很少论及媒介与作品之外的世界,则称作媒介批评的域内对象媒介贯彻传播政策和措施,媒介工作人员的操守,媒介举办的社会活动,媒介的违法和不光彩举动,以及媒介作品等动态,都属于媒介行为新闻传播活动:口头批评——文字批评——系统理论化批评自发批评——自觉批评媒介批评的三个层面:文化层面、本体层面、现象层面媒介批评的范围:1.对新闻传播活动质量的评价2.对新闻传播社会影响的评价3.对媒体的评价第二章1.媒介批评功能:一、信息载体的新视角•大众传媒的作用在过去是被忽视的。远比不上哲学、文学、艺术的功用。•媒介传播的狭义信息都是描述性的,旨在向人们报告一种情况,但同时媒介还大量传播观点、理论和艺术影像,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是广义的信息。•无论哪种媒体,传播信息大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扩充某种思想,媒体成了扩充思想的机器。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充效果,人类不断发明新的传播技术,丰富传播手段,追求更大的传播空间。•媒介上的信息与思想都来自现实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媒介传播信息与思想增进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使各种知识得以一代代传授下去,提高了人类生存的智慧与能力。•媒介以集束信息与强烈的思想改变人类的生存模式,人们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设计自己,媒介已成为生活的创造者。•媒介批评强调这一点,力图把媒介正当功能的实现转给受众,引导他们把这种功能变成有价值的行动。二、政治涵化与政治推力•媒介作为社会与政治变革的助推器,对推进社会进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社会发展需要媒介推广社会的积极因素,而先进的政治组织利用媒介宣传自己的主张,成为主导社会的前进力量。•政治离不开媒介,媒介是政治思想的孵化器,构成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推力。媒介的政治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媒介都不可避免地反映政治,服务于一定的政治集团,倡导一种政治制度。•媒介的思想涵化功能已经举足轻重,它们传播各种政治信息,蕴涵某种政治主张,引起社会政治理念的潜在变化,最终影响受众的政治立场,由此导致政治变革运动的出现。•媒介批评的重要指向是如何揭开这种涵化的面纱,评价媒介行为的内在倾向。•先进的媒介如实反映人民的呼声和社会现实,指引执政者制定正确的决策,从而推进民主生活和政治变革的健康发展。•媒介也应该改变消极无为的态度,主动站在人民立场上。媒介如果为错误的政治服务,掩盖社会真相,只能充当愚弄公众的工具。•媒介这种政治倾向与作用,始终是媒介批评关注的焦点。三、对世界的透视与反射•如果媒介正派的话,它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客观事实,观念不过是对客观事实的阐释。•但是,并不是所有依据客观事实的媒介信息都是真实地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媒介信息不是客观事实自动生成的,而是经过媒介加工后形成的,它能否反映客观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介能否按照客观真相对它加工的制约。•这里的客观真相包括以下几点:•(1)事实选择的客观性•如果媒介总是按自己的主观意识选择事实,必然会导致对客观世界的片面认识,甚至出现曲解和虚幻,构成虚拟现实,又称虚拟环境。•片面的选择是对客观真实的歪曲,不能反映真实的客体,导致媒介作品在整体上脱离客体的面貌。•(2)媒介对信息进行加工,做到主客体的统一,不以主体的意识而改变客体的实际,媒介内容构成真实环境,而不是李普曼一言以蔽之的“虚拟环境”。•(3)在不同利益群体看来,同一个事实有不同倾向,这是事实的内部结构或矛盾。事实本身的倾向(主要是对不同人的利害)引起媒体的不同认识是自然的,在处理这些带有倾向性的信息时,媒介应该顺应事实的本质,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改造它。这个本质就是,哪一种倾向占主要地位就应突出地加以反映,不能把次要倾向渲染为主要倾向。•(4)以事实说话,不仅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也是传媒人主观能动性的适当发挥。许多媒介作品恰恰违背上述规律,背离客观世界来反映世界。•媒介信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一定要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即透过假象事实把握真相事实。•这就要求媒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重视选取代表事物本质的事件完成媒介作品。全息透视客观世界是媒介的难题,媒介的种种错误都发生在不能忠实地、全面地考察事实,进而背弃事实真相这一要害上。四、流行文化的孵化器(为什么)•媒介也是文化载体,是大众文化的孵化器,培育和推动流行文化的发展。•媒介文化主要是指传媒呈现的文艺作品、文艺表演和生活潮流,以及大众的生活与娱乐方式,大都属于流行文化。•媒介批评担负文化批判的任务,培养受众健康向上的文化取向,冲洗流行文化的糟粕。•大众特别喜爱浅显易懂的娱乐品,人人喜爱的时装与快餐等生活方式,被称为流行文化。•媒介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即先进的、于人民有益的健康文化,是培植人社会化的前提。•媒介应以反映主流文化为己任,引导受众的人格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社会呈现公平正义、朝气蓬勃的和谐状态。媒介批评从分析媒介文化入手,引导流行文化向高雅文化靠拢,是评价媒介功能的重要尺度。2.媒介性质与媒介力量(p25)1.意识形态与公共领域:•从本质上说,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中的意识形态机器。•一般来说,一家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报道,有一种长年不变的准则,至少在几个月内不会轻易改变。这种“观念恒定”是它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基本特征。•观念恒定代表着一种利益,也可能代表真理或荒谬,使媒介成为一定政治集团的思考器。•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包括政治、法律以及宗教、道德、哲学和文学艺术等,统称为社会意识形态。•真正的大众媒介都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拒绝狭隘集团的控制而传播大众的呼声,成为社会的公共领域。•在这一公共领域中,人们借助媒介交流思想,共同参与社会生活,媒介成为表达大众呼声。•“公共领域”是指人们可以自由进入、有权使用的领域,无论市场还是政府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公共的的公共讲坛。•2.主流媒体与媒介权威:•根据媒介影响力的大小,媒介可以被分为主流与非主流媒体。•主流媒体(mainstreammedia)是一个舶来词,在报业发达的欧美是指高级报纸(或称严肃报纸)和影响力极大的广播电视公司,发挥引领主流人群的作用。主流媒体信誉卓著,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覆盖率和影响力较大。•主流媒体是现代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中期大众化报纸兴起后,欧美有些大报主动介入政治,反映大众呼声,对社会冲突和重要事件及时发表社论或评论以示立场,奠定了社会代言人的地位。•媒体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采取“主流取向”,呈现出主流媒体的品质和风格。•如果一家传媒能够为社会的主流人群提供必需的信息与思想,这个传媒的社会地位就十分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号召力,构成了媒介力量。•媒体的影响力达到一定高度,公众对其产生依赖,标志媒介富有权威,可称为权威媒介。•权威性是评价媒介的综合概念,作为媒介力量的标志之一,是主流媒体必备的品质,包括社会教化能力、思想吸引力和媒介的信用度,是由其知名度、社会威望、名记者群、重大报道和重要言论出现的频率以及媒介覆盖率等要素所构成。3.媒介权利与国家软实力:•媒介权力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具体表现为对人们言行的支配。•媒介向社会披露事实或提出问题,不仅向人们提供自认为标准的意见,而且还发动宣传攻势,力求征服人们的信念。•当然,这是一种软权力,不是依靠行政命令支配人们的行为,而是向人们灌输一种思想,使其凝聚在一起,进而行动。•理论的说服力、文艺作品的感染力、政治制度的教化力、新闻舆论的震撼力与方针政策的引导力,铸成一个国家的光辉形象和对世界人民的感召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强大的标志。•软实力即思想的同化力、文化的影响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制度的吸引力和媒介的公信力,将制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演化为重要资源。•对外可发挥征服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力;•对内可塑造人民对国家利益的共识,强化民众对国家的向心力,增强国民的自豪感与进取心。4.评价媒介的两个指标•评价媒介的最主要的两个指标是看它是否具有公信力和传播力。•媒介权威建立在媒介公信力的基础上,在受众中形成崇高的威望而赢得信任,包括媒介的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和受众的信赖。•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力量的第一个指标,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受众对媒介的整体信任稳固,对媒介的观点坚信不疑,抱有完全肯定的态度;二是受众成为媒介的追随者,毫不犹豫地响应媒介发出的议题;三是受众主动使用媒介,每日或经常自觉接触媒介,媒介的发行量和覆盖率较大并稳定不变。•传播力是媒介力量的第二个指标,指媒介的实力及精神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力。•从外在层次上看,传播力包括媒体规模、人员素质、精神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传播时效、覆盖率及社会效果(主要表征)。•传播力的内在层次:传播内容的征服力3.媒介自由:(名词解释)是指传播工具依法从事传播活动的自由权,包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探察社会动向、披露事件、传播信息和评论社会现象的自由。4.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如何看待)•将自由视作人性的崇高要求,从心灵不可侵扰和天赋权利出发,提出表达言论和知晓外界的诉求。希望追求人与生俱来的平等权利,反对外界对媒介的限制,强调天赋人权、人的表达权和知情权不可侵犯,反对外力对媒介行为的干预,追求意志的自主性。•没有不受权力控制的媒介,自然也不存在绝对自由的媒介。理想状态和现实情况之间的差距,总之传媒的占有权粉碎了媒介绝对自由的任何幻想,人性论的媒介自由变为泡影。5.社会主义媒介自由:(如何看待)•是在剥夺了敌对阶级的新闻自由之后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社会主义媒介自由不是抽象的普遍自由。•无论中西,人民要真正想表达言论,都有可能合理地发表,也都有可能遭到封杀,都没有绝对的自由,西方的问题是资本控制经常凌驾真理之上,中国的问题是权力独断有时凌驾于人民意志之上。第三章经书批评(名词解释)是指士人对“四书五经”等典籍提出的不同观点,是周朝和汉代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第四章西方媒介批评流派1.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法兰克福学派概念:法兰克福学派是指1923年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建立的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社会研究所所秉持的学术观点和形成的学术流派。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众多,著述丰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几乎涵盖整个20世纪。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1949年,法兰克福学派创立时期和早期,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他们或是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员,或是该研究所创办的《社会研究杂志》的撰稿人。第二阶段,1949年至60年代末,法兰克福学派中期。其成员重新回到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
本文标题:66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59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