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内乡全新明干部作风“十戒”谈最新最全版
1全新明干部作风“十戒”谈(2011年8月最新整理)目录一戒“慢”————————————P3二戒“混”:————————————P6三戒“散”:————————————P9四戒“满”:————————————P12五戒“浮”:————————————P15六戒“懒”:————————————P18七戒“慵”:————————————P21八戒“捣”:————————————P24九戒“怨”:————————————P27十戒“俗”:————————————P302开栏的话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市委书记黄兴维指出“服务带动是加快转变领导方式的重要载体”。如何加快领导方式转变?这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日前,履新不久的内乡县委书记全新明在该县人民剧院敞开心扉,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地就干部思想、作风、纪律建设等问题与全县的县处级、乡科级干部和部分村支书进行了集中谈心。全新明认真分析了当前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现状,明确指出了干部作风上存在的“慢”、“混”、“散”、“满”、“浮”、“懒”、“庸”、“捣”、“怨”、“俗”十种不良表现,提出领导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还要靠干部作风的转变。只有以领导干部作风的明显转变,促进领导方式的转变,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新明的做法在内乡县内外引起了广泛影响。他所列举的干部队伍中的“十种”不良作风,正是当下我们在转变领导方式中需要努力克服的,对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也具有一定的警戒意义。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全新明近日针对干部“十种”不良作风而撰写的系列谈心和感悟文章——《干部作风“十戒”谈》,敬请关注。3戒“慢”——干部作风“十戒”谈之一中共内乡县委书记全新明说到“慢”,很多人都会想起“慢工出细活”这句俗语。的确,像刺绣、丝画、雕刻等这样的精工细作,必须一步一步来完成,着急出不了“细活”、“好活”。在这里,“慢工出细活”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责任心,“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细”,体现了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对“慢工出细活”理解也不能偏颇。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说自己工作效率低下,而简单认为“细活”都是“慢”出来的;有的甚至把“慢”作为躲避工作的“护身符”、“挡箭牌”,认为“干活不能太快,干完这事还有那事,不如慢慢干”。具体归纳起来,干部思想作风纪律上的这种“慢”主要表现为: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工作主动性差,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安排不动作,不督促不落实,甚至对安排了的工作消极应付,“推”、“拖”、“磨”,迟迟不落实,落实无回音;有的对需要集中突破的重点工作常规化、一般化地去抓,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落而不实,工作没突破、无起色;有的缺乏敏锐性,在政策、项目、资金争取上见事迟,行事慢,坐失有利时机,在对苗头性、倾向性、敏感性问题的处理上,视而不见,不及早介入,不尽快解决,错失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以致把小矛盾拖成大问题,给工作造成被动;有的工作抓而不紧、抓而不实,项目开工率低,建设进度慢;一些部门限时办结、首问责4任、服务承诺等制度形同虚设,行政审批程序繁琐,搞公文旅行,服务质量差,基层、群众、客商意见大。马克思有句名言: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信息时代,时间就是生命。在竞争日趋激烈、信息飞速传播的现代社会,慢半拍就会失去工作的主动性,就可能让重要机遇擦肩而过,就可能错过一个重大项目,就可能失去一笔投资,就可能使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对于那些办事拖拉应付、推诿扯皮,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的人和事,我们要坚决做到不回避、不掩饰、不护短,出重拳,下硬手,动真碰硬,向“慢”开刀,毫不手软地进行大力整治。戒“慢”,一要根除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上的懈怠情绪。要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让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乱作为的人摘帽子、腾位子、没面子,使其不敢再“慢”。二要强化制度建设,推进效能提速。要有针对性地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减少工作的随意性、随机性和盲目性。同时,在落实制度上下工夫,通过领导带头、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奖惩办法,使制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其不能再“慢”。三要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通过开展评机关、评作风活动,让广大基层干部对上级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效能满意度打分测评,设立曝光台,使再“慢”者丢人现眼。四要加大督查力度。通过专项督查、明察暗访、跟踪督察、问卷测评等多种形式,真正把效能督察延伸到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环节,使行为5迟缓者总感到有人在催,“慢”不下来。五要提倡“快”。要全面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使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政治敏锐性和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从认识上做到真“快”。要通过各级领导班子率先垂范、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亲力亲为,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形成上级带下级、“一把手”带班子、领导带群众的良好局面,从行动上做到真“快”。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只有大力整治“慢”,全面提倡“快”,用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用雷厉风行、扎扎实实的行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为机关工作效率“提速”,才能使“慢”的各种问题得到解决,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6戒“混”——干部作风“十戒”谈之二清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则故事:有人梦中到了阴府,看见一个官员在阎王眼前自称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阎王笑了笑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也不用喝,岂不是更胜于你?”官员答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又说:“你拿着老百姓的俸禄,整天无所事事,处处保全自己,这样混日子,岂不是负国负民。要知道,无功就是过啊。”此官无言可答。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信奉“宁可不做事,千万别出事”的“混事官”为数不少。在他们看来,只要不贪污受贿,不弄虚作假,这“官位”便可以稳稳当当、踏踏实实地坐下去。他们或是“撞钟和尚”,或是“南郭先生”,谋人不谋事,混迹于官场。其“混”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资历老、年龄大的,有了到站歇一歇的思想,上班晚的、年纪轻的,有慢慢熬资历、排队等提拔的现象,无追求,无所谓,把个人看得比组织重要,把私事看得比公事重要;有的干部没有政策原则和是非观念,对群众缺乏感情,对事业缺乏责任,对工作缺乏热情,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岗不尽其责,对上级文件不学习,对本职工作不研究,对上报下发的文件只签字,不把关,出了问题一推了之;有的干部整天精神萎靡不振,暮气沉沉,工作不在状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把落实挂在嘴上,把工作写在纸上,欺上瞒下,忽悠领导,装腔作势,支差应付,看似紧紧张张、热7热闹闹,实则在跑龙套、走过场。“混”,是不干实事、无所作为的集中表现,是无理想、无抱负的外在体现,是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的真实反映。为官一任,无所作为,浑浑噩噩,贻误的是机遇,受累的是民众,拖延的是发展。对这种在其位不谋其政,无所作为的“混事官”,人民群众必然要质问:食国家人民俸禄,却尸位素餐,不谋一方发展,不为百姓干事,凭什么还占据着领导干部的位置?因此,对这些“混事官”如不抓紧整治,听任这种现象存在下去,必然影响干部队伍的整体生机与活力,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贻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戒除干部“混”的思想,我们当然不能搞“不教而诛”,必须要先在教育引导上下功夫。要把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工作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打牢思想道德基础。要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奉献精神,引导各级干部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打牢恪尽职守、勤政为民的思想基础,使其在思想深处珍惜自己的岗位,不愿意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在工作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戒除干部“混”的思想,关键还在敢于动真格。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治理“混事官”必须打到他们的“七寸”,治到他们的“痛处”,才能见到成效。“混事官”的“痛处”就在于,他们在本质上并不是不想当官,只不过是想当“平安官”罢了。他们虽然“混日子”,8但内心深处最怕的就是“丢帽子”。因此,只要直指他们头顶的“乌纱帽”,打到他们的“痛处”,点中他们的“要穴”,就一定能真正起到震慑惩戒的作用。具体地说,要从健全干部退出机制入手。只要谁再当“混事官”,该降级的降级、该撤职的撤职、该开除的开除,决不留情、决不手软、决不含糊,以最严厉的措施和手段,让那些“占着位子不干事,拿着工资不出力”的“混事官”再也无法混下去。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负其责。党的干部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分子,应当坚决戒除“混”的种种现象,时刻扎实工作、尽职尽责,殚精竭虑为党和人民工作,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确保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9戒“散”——干部作风“十戒”谈之三“散”是典型的自由主义和官僚作风的反映,主要表现为散漫、涣散,缺乏组织纪律性。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散漫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政令不畅,执行力弱化,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对定了的事顶着不办、拖着不干;一些单位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对上级部署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配合不积极、不主动;有的班子涣散,软弱无力,对党员干部监督管理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对不良风气和现象不抓不管,放任自流;一些党员干部“神龙见首不见尾”,纪律松懈,自由散漫,我行我素,上班来得迟,下班走得早;有的不务正业,串岗脱岗、上网聊天、玩游戏、炒股票;个别领导干部私驾公车,公车私用,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少数单位私设小金库,滥发财物,公款旅游;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在谋发展、求突破、抓落实上,对抓好工作心中无思路,手中无典型,胸中无全局。有的人认为,与“贪”和“懒”相比,“散”算不上大毛病,不必小题大做。殊不知,“散”的危害也不小。“散”字当头,带来的是机遇丧失。一些地方和部门干事创业的基础条件本来较好,但由于有的干部养尊处优、涣散松弛、办事效率低,致使资源被浪费、机遇被错过,事业原地踏步。“散”字当头,还可能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综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特大安全事故,在惨祸背后往往隐含着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在施工、调度、管理等方面的松散混乱。刻骨铭心的教训警示我们,对“散”的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散”是一10种腐蚀剂,它会使组织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使党和政府的政策不能贯彻到底,使干群关系出现隔阂。干部要戒“散”,就要深刻挖掘“散”产生的思想根源。“散”,本质上还是源于一些人思想意识深处的自私自利性。他们总是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集体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进而在思想上、行动上表现为官僚主义的“散”。毛泽东指出:“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邓小平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江泽民多次指出:“要有务实的作风,再好的主意,不落实等于是空的。”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良好风气。因此,戒“散”,关键是要在提高执行力上下功夫,让干部不敢“散”,不能“散”,没空“散”。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没有执行力,落实就是空话,务实就是口号。那么,过硬的执行力从哪里来?它是从高度的责任心中“干”出来的,是从开拓创新中“闯”出来的,是从脚踏实地的工作中“拼”出来的;同时,也是从干部的以身作则中“带”出来的,是从严格的制度和机制中“管”出来的,是在群众的支持和监督中“促”出来的。提高执行力,戒除干部思想作风纪律方面的“散”字,至少要做到三点。首先,要加强学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化宗旨意识,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培养淡泊名利、公而忘私、廉洁从政的品质。其11次,要完善机
本文标题:内乡全新明干部作风“十戒”谈最新最全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1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