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气候颠覆历史?》第四篇 朝代兴亡与气候背景―以唐朝为例
气候颠覆历史第四篇帝国兴亡与气候背景—以唐朝为例气候颠覆历史?一部关于气候变迁与社会演进的读书札记马德编著第四篇帝国兴亡的气候背景—以唐朝为例本篇目录第四篇帝国兴亡的气候背景—以唐朝为例.............................................................................1本章提要........................................................................................................................21、安史之乱——唐朝盛极而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2、环境科学认为,气候变冷容易发生战乱......................................................................53、贵妃的荔枝与王维的梅花...........................................................................................84、咏梅诗的减少与气候的转折.....................................................................................135、鼙鼓为何动地而来...................................................................................................156、来自北京石花洞和青藏高原古树的证据....................................................................177、气候变冷对游牧地区的影响.....................................................................................228、贞观之治与气候环境................................................................................................239、唐初平定东突厥的过程为什么充满戏剧性.................................................................2710、贞观之治与天宝之乱..............................................................................................3111、节度使制度应运而生..............................................................................................3312、气候造成的环境和局势变化成就了野心家...............................................................3613、简短的总结............................................................................................................37气候颠覆历史第四篇帝国兴亡与气候背景—以唐朝为例本章提要唐朝前期和中期的兴盛,得益于温暖湿润的适宜气候。这不仅为农耕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也给周边的游牧区域带来了宽松的生态环境。随着农业区域北界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推移,游牧经济所必须的水草资源也会相应的扩张。与农业社会一样,在适宜的气候环境和得到缓解的边境压力条件下,游牧区域土地的牲畜承载量和相应的供养人口必然有所增加。在良好的气候条件下,游牧社会的生存环境压力,也会得到舒缓,其社会内部结构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得游牧社会与农耕社会之间的冲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唐朝前期疆域的开拓,边境的安定,与游牧社会关系的缓和,以及耕战结合的府兵体系的建立,都与气候提供的环境条件相关。对于气候变冷的反映,越是寒冷的地区越敏感。或者说,纬度和海拔越高的地带,对降温的反应越容易显现出来。石花洞石笋的古气候记录和青藏高原冰川冰芯探测研究显示,公元八世纪中期前后,从西部到东北部游牧地区的气候可能在比中国中东部的农业地区更早地开始降温,并且雨量也在减少。游牧社会最重要的特点“游动、迁徙”。气候恶化迫使游牧人群向低纬度、低海拔地区转移。他们不仅通过游动放牧来使得草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而且也是人们逃避各种灾害和“风险”以及利用更广大范围的外在资源的手段。游牧社会处于季风区的边缘地带,这些地带往往是高海拔、高纬度的寒冷地区,气候多变,环境恶劣,资源匮乏。每当周期性的气候变冷发生时,这些边缘地区总是首当其冲,最先受到影响。这时候他们的游牧范围必然向低纬度、低海拔的比较温暖的地区转移。游牧族群的这种转移,必然对农耕社会形成侵扰。因而唐朝中期以来吐蕃突起,突厥反叛,游牧人口向唐朝边境地区纷纷转移。边境压力加大,原先“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府兵制已无法适应,由边镇就地募兵,直接指挥的节度使制度应运而生,大量的“蕃兵”也成为边兵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安禄山这样的野心人物拥有了资源和机会的时候,其叛乱行为也就水到渠成了。于是在气候转折的影响下,推动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国运由此转衰。1、安史之乱——唐朝盛极而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朝代,而唐玄宗在位的期间,唐朝的强大和富庶更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气候颠覆历史第四篇帝国兴亡与气候背景—以唐朝为例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前期年号开元(713年—741年),计29年,是唐朝国力最强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后期年号天宝(公元742年—756年),计15年,期间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国运急转直下,由盛而衰。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是唐朝的顶峰时代,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时期(武昭宣盛世)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据资治通鉴记载:“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端。”1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富国强,人口也大量增加。开元二十八年(740),全国达到840多万户,4800万人。较唐初甚至武则天时期有大幅度的增加。诗人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回忆开元年间的太平景象时写过这样的诗句2: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1《资治通鉴》卷二一四,玄宗开元二十五年。2杜甫《七律·忆昔》其二。气候颠覆历史第四篇帝国兴亡与气候背景—以唐朝为例……杜甫写下这篇诗作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发生不到十年,然而世事已经发生了天塌地陷般的剧变。安史之乱使唐朝社会遭到空前浩劫。据《旧唐书》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3。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终于平息,但已使唐朝元气大伤。离乱之后的唐朝,藩镇林立,宦官专权,党争不断,民不聊生。杜甫的《无家别》,正是乱后的真实写照: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一场军事叛乱,使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唐帝国的国力发生逆转,也使同一位盛唐大帝李隆基的历史地位和人格评价截然断裂。由欧阳修主持编撰的《新唐书》这样评价唐玄宗李隆基:“呜呼,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自高祖至于中宗,数十年间,再罹女祸,唐祚既绝而复续,中宗不免其身,韦氏遂以灭族。玄宗亲平其乱,可以鉴矣,而又败以女子。方其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43《旧唐书·郭子仪传》。4《新唐书》,卷五,本纪第五。气候颠覆历史第四篇帝国兴亡与气候背景—以唐朝为例人们常说,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位伟大的女人;在唐玄宗这样一个倒霉男人的背后,也非要扯上一位不幸的女人,这真不知道是女人的悲哀还是男人的悲哀!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个时代的衰落的原因,归咎于女人,归咎于某个历史人物的“侈心一动”,显然是不客观的。“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一个人前后性格品行前后截然割裂,连新唐书作者本人也为之惊讶。曾经“励精政事,几致太平”的李隆基,曾经“何其盛也”的黄金时代,如果真的是因为唐玄宗“溺其所爱”,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导致一个盛世的衰落,那么历史也未免太脆弱了。唐朝的国运在唐玄宗时代由顶峰一路跌落,安史之乱是一个历史的“拐点”。一个历史拐点的出现,必然有其历史的轨迹。尽管千百年来唐玄宗早已被盖棺定论,但是以怀疑和批评为利器的现代科学并未囿于前人的成见。对于社会变迁和历史兴衰,对于战争和动乱的发生,环境史学界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历史学的看法。2、环境科学认为,气候变冷容易发生战乱与人文学者有所不同,科学家更倾向于从客观的方面去观察历史,他们更愿意用数据来说话。下面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2007年11月,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刊发了香港大学章典等研究人员关于气候变迁与战争相互关系的一份的研究报告5,路透社、人民日报等许多国内外媒体报道了这项学术成果。这项研究用数据论证了这样一个推论:战争发生频率和人口的变动,在百年尺度上与平均气温的变化周期相关(以下我们将这一推论简称为气候-战争理论)。这项研究以公元1400年至1900年这段历史时期为研究样本,利用近年来历史、考古和科学研究领域所获得的这段历史时期中的温度变化、农业产量、战争发生频率和人口规模等几方面的数据,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这几组数据系列的波动曲线加以比较和分析。并在不同地区(如中国、亚洲、欧洲和北美等)范围内加以对照。对照的结果显示:1、气候温度与粮食产量的曲线波动,无论是时间区间、波形转折点还是波幅的震荡幅度,都是同步的。而且尽管当时欧洲和中国这两个区域在经济、政治和地缘上互相作用、影响的程度很低,但在这两个相距很远的区域,各自的气温与当地的农业收成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这段历史期间,气温变化确实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5DavidD.ZhangEtalGlobalclimatechange,war,andpopulationdeclineinrecenthumanhistoryPNASDecember4,2007vol.104no.4919214-19219气候颠覆历史第四篇帝国兴亡与气候背景—以唐朝为例2、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的数据,都证明战争发生率跟温度变异同样显著相关。战争发生率的峰值总是发生在冷期,而北半球多数的“战争—和平”变化周期也总是随北半球的温度变化而波动。3、北半球温度波动与人口增长率显著相关,人口的下降总是紧随在每一次战争
本文标题:《气候颠覆历史?》第四篇 朝代兴亡与气候背景―以唐朝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38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