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中践行公民教育的理念
1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中践行公民教育的理念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华黄来内容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健全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多样性的凸显,公民教育迫在眉睫。而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在汲取欧美所长后更加重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传统伦理观点的借鉴和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大战略等。而这一切均包含在高中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无论知识与能力、还是过程和方法、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健全学生民主、平等和理性、协作之精神,所以我们应该站好学校公民教育岗位,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公民而努力。关键词:公民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三维目标随着高中新课程在四川地区启动,历史新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代替了旧课程中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在新三维目标中,变化最大是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内涵极大丰富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样的变动,无不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教育目标之一——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从内涵上讲应包括公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教育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经济素质、职业素质、生活素质、社会素质、能力素质、智慧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卫生素质等各个方面。而中国的公民教育除了这些外,还要注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传统伦理观点的借鉴和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大战略等。本文拟从新三维目标落实角度,探究中国公民教育的特色和中学历史课堂如何践行公民教育。探究一:当前中国公民教育必要性。美国公民教育之父霍拉斯·曼有句名言: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共和国需要民主公民,因为民主公民决定着共和国和民主制度能否得到延续和发展。理性、积极而又负责任的民主公民是民主制度和共和体制的归宿性载体及目的性要求,也是作为公共事业的现代教育的主体培养理想。无独有偶,21世纪以来在重大党的会议中多次提出完善公民教育、健全公民意识的要求。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中,鲜明地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历史任务。“公民意识”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报告中,这是建党和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故此“公民意识”也成为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促进了原来的国家吞并社会的社会结构并向国家(政府)、市场、市民社会的三元结构转变。截止2011年9月27日,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2已有包括俄罗斯、巴西、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在内的81个国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①中国市场经济正逐步走向正规,而伴随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发展也必然要求市民社会生活与之共荣,而市民社会是文明社会、成熟社会、政治社会、公民社会共生共融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公共生活风格,要求具有公共生活品格和能积极理性参与和敢于责任担纲的合格的公民为实践主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市民社会的生长,公民教育势在必行。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的必备环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讲话②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民主政治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规范公民意识,形成文明、理性的参政风格。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大中国人民在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中日钓鱼岛危机等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积极给中央传递信息,表达了良好的参政意愿。于此同时,这几年的微博政治的出现、论坛政治的完善、博客政治的转型等都让大家紧密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但是机会多了,问题也就暴露多了,当代中国人拥有了参政意识,但是缺乏参政的方法,更缺乏以一个合格公民的身份而不是简单“暴民”(或者观光客)为中国政治民主建设添砖加瓦。三:社会主义文化多样化和社会和谐的必要补充。在新课程改革中,文化内容在各个学科中都表现突出。纵观中国教育发展是:长期走的是单一政治斗争史道路,改革开放后兼容一点经济发展史、但是又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不好氛围。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猛进,政治改革相对滞缓,加上西方文化全方面的深入,中国的思想文化逐渐探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我个人概括为:思想一元(只有马克思体系),文化多样。所谓多样我觉得有以下意识:(一)民主精神。西方除了古希腊的初步民主外,近代的洛克的“主权在民”思想、卢梭的“法的精神”、孟德斯鸠的“社会契约论”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中国近代一直孜孜追求西方的民主思想,不过多沦为知识分子的玩物。但是随着村镇直选的发展、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国人民主精神有很大的发展。(二)平等意识。中国几千年的不平等社会一度造就了国人心中严格的等级界限,乃至于相当多的人甘心当奴而不做自主的人。而西方平等思想历史悠久:在古希腊时期,平等意识已在人们的心灵中萌发。普罗泰戈拉是最早谈及平等问题的思想家。当时的智者派提出了“上帝使人人生而自由,而自然从未使任何人成为奴隶”③的名言;柏拉图也在《理想国》中主张,妇女与男子的权利与机会平等。亚里士多德是明确提出平等思想的学者。他认为,平等基础之上的政体最稳定,公民应“都具有平等而同样的人格”④。经过中世纪的低谷,平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又迎来了蓬勃发展。“天赋人权论”是此时较为全面、系统的平等思想体系。而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卢梭、杰克逊等不断丰富和发展。走向近代后,平等意识开始在中国蔓延,但是辐射面有限。随着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大幕拉开,国人平等意识大为增加。(三)诚信意识。当代社会见义勇为已经成为最高风险的行为,对此我不举例、不评论,相信大家能够懂得诚心意识的重要性。(四)信仰意识。这里转引一个网络上的女人择偶标准,以飨读者,体会本人痛苦之心。“新中国女人择偶标准演变:50年代一颗红心;60年代重在出身;70年代最好是解放军;80年代海外关系10万现金;90年代豪宅名车+出国兜风+100万现金……”。女人的择偶取向,多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某些东西,它甚至3和服装一样,充满了时尚与流行的动感,它的内涵比较复杂。所以有的人说当今中国没有信仰,于是由单纯信仰“马教”(马克思主义)的60、70年代全国一体,到现在有的回归“儒教”;有的融入欧美,选择“基督教”;有的拜会“安拉”,走上了拒绝吃猪肉之路。除了以上所列,在契约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生态意识等,国人思想文化正逐渐多样化,乃至多元化。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意识有很大的发展,而作为主体的公民,由于公民意识不够全面或者稍有瑕疵,就会破坏社会主义和谐、多样的精神文明。最后发展公民教育也是中国走向世界,被世界接纳的必要前提。总之民主政治建设依靠公民的政治水准和民主智慧的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依靠公民的文明开发和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物质文明建设依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及将此责任感付诸实施的能力。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中,公民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学校在参与我国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培养和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提升作用。因此,如果学校教育仅仅限于“知识公民”的培养,而不将合格公民、奉献公民、成功公民的价值目标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现代公民。在各种教育过程中唤起学生的公民意识,训练学生的公共生活技能,养成学生的公民生活习惯。从而让学生懂得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扩展政治远见,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充满自信,自觉自愿而且有能力地承担起公民的各种社会责任。探究二:我国公民教育的特色。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公民教育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方公民教育中的理性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以及法制意识等都是我们积极学习的地方。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一: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道德焕发新生。儒学在春秋兴起,经过董仲舒改造,再到宋明发展,逐渐成为以政治学为主、涵盖社会规范和哲学体系综合体,而儒学道德体系中的忠孝节义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比如:宋朝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朝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和清朝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些受宋明理学影响下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民族气节。总之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重要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理念的巨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但是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很多国人的道德观让人深忧。上有老不孝,下有子不教;见义勇为被污蔑,尔虞我诈行大道。社会风气急需整治。在此,批判吸取传统思想,树立社会正气。二:遵守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照马克思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基石是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区别于西方对少数人的民主意识和有产者的法制观点,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必须牢牢抓住爱国、爱党、爱社会的大旗。社会主义公民就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正如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夜说“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4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和邓小平“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都强调了热爱祖国的重要性。其次应该不断探究,积极学习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树立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三:注重培养和谐意识,实现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双腾飞。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而和谐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方向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实现社会和谐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需要每个人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个人实现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形成公平公正的氛围。与此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综上而言,我国公民教育在批判吸取西方的经验后,要结合本国传统和现实特点,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科学开展。探究三:落实历史三维目标,站好学校公民教育这班岗。传统教育仅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评价的方式也只是以高考为唯一的标准,不排除培养了一堆国家优秀人才,但也不少是高分低能或者高能低德。新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一生塑造,培养现代化国家真正需要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的工具、社会的弃儿(不适应社会)。首当其冲就在新课程目标中加大、完善了综合能力培养。在此本人就三维目标的具体情况来讲述如何落实公民教育。一:知识和能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我国公民意识中的核心理念⑤,而公民意识的内涵包括很多,如国家与民族意识、权利与责任意识(或独立自主与自我塑造能力)、平等与公正意识、自由与法治意识以及道德与文明意识。这些意识形成的前提就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比如:通过近代史学习,让学生感悟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民族之痛,让学生感受祖国富强的前提是民族独立,所以在这个层次上说毛泽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作为现代公民,理性更是必须之原则,那么如何培养理性精神呢?历史辩证和客观分析问题就是提高理性思维的最好方式。最近看到几则关于袁世凯的微博,我转发了其中之一:“历史这玩意儿(微博名):对于袁世凯的评价,在史学界是很有争议的。但我认为在我国的民主进程中,袁世凯的功绩比谭嗣同大的多。袁世凯的小站练
本文标题: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中践行公民教育的理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