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广西反贫困政策研究初探
广西农村反贫困政策研究初探11级行政管理刘师选题依据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论文提纲参考文献开题报告•广西兴安县兴安镇南源村公所老屋场村是桂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村。•从地理位置来看,该村处在大山脚下的,除与大山接壤,村子被农田团团围住,因为地势的原因,这些农田基本上以梯田为主。有一条宽1米多,长1.5公里的“大”路与邻村的大马路接轨。•从自然资源来看,村里的柑子,是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最多的家庭一年能产2万多斤,一般的家庭每年也都能产出三千斤以上。有山,山上基本上以杉木和松树为主;有地,用来种植一些瓜果蔬菜之类。另外,诸如板栗、红枣、李子等水果都有一些,主要靠自己栽种。选题依据就是这个无论从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和自然资源都不错的村子,却仍然被贫困所困扰:1、年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在老屋场村,人均年收入普遍偏低,一般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低于800元。2、吃、穿、住、用、行整体水平较低3、精神生活贫乏:就老屋场村民的情况来看,非常不容乐观。电视只能接收一个频道,而报纸、网络等媒介对于村民来说如同天外之物。除了打牌赌博,村民们甚至连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机会都越来越少了。老屋场村为什么仍然没有摆脱贫困。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选题依据•广西农村地区贫困的现状广西是农业大省(区),有58%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至2012年广西农村仍有逾1000万的贫困人口。虽然近几年西部大开发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广西经济飞速发展。2011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达到5231元,比上年增加了688元,增长了15.1%。尽管如此,广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5%。•广西农村贫困问题仍然严峻,并随着农村资源的过度,不可持续的开发,伴随而来更多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增多生态破坏二、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国外反贫困研究:反贫困理论构建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简称主流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提出“贫困恶性循环贫困”理论以供给为例低收入水平低储蓄率资本形成不足生产率地下低产出低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冲出低水平均衡陷阱。二是福利经济学。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指出,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缺乏,人们拥有了这种能力就拥有了发展和致富的机会,可能就不会贫困,没有这种可行能力或这种能力被剥夺就会失去发展和致富的机会,就会贫困。贫困并不仅仅指比社会上其他人穷,而是指没有争取物质富裕最基本的机会,因为贫困人群缺乏一定的最低限度的能力,包括免受困苦的基本能力,以及识字算数享受政府参与的能力。三是发展经济学冈纳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缪尔达尔从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广泛的层面上研究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并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中,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呈现出一种循环积累的变化态势,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国外理论的启示后凯恩斯学派的学者十分强调经济增长对于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性,因为资本不足所导致的收入水平低下是贫困形成的根本原因。因此反贫困资源的提供者只能来自于贫困地区之外,如政府NGO组织,通过这些部门对贫困地区的大规模投资,才能保证投资率水平高于临界最小努力值,最终实现脱贫目标。发展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对贫困内涵的理解更为广泛,在强调资本形成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同时,更注重分析收入分配不公和能力缺乏对贫困的根本性影响。主张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以及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社会收入趋于平等,使贫困人口的个人基本能力得以提高,以促使资本形成,提高产出水平。•国内反贫困研究对于中国是否存在相对完整的农村反贫困政策体系,理论界一直存在较大分歧。1、以朱玲吴国宝何金定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虽然中国政府在改善贫困人口经济收入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制度建设明显滞后,反贫困政策体系严重缺位。中国目前采取的反贫困政策大多带有明显的应急特征。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环境,依靠制度再造贫困地区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和发展机制,才能打破贫困地区存在的贫困恶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使贫困地区摆脱困境。2、以李小云段庆林朱凤岐岳希明李实等学者为代表的另一方则认为:中国一直以来就存在农村反贫困政策体系,只不过这一体系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贫困现象的主要特征是由于地理、资源、社会及人文等条件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区域结构性贫困。反贫困战略可以通过区域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乡镇企业发展,逐步缓解区域性的贫困现象。•国内理论的启示尽管对目前中国农村是否存在完整的反贫困政策体系存在分歧,但各方学者都在中国反贫困政策体系的构建或完善方向上达成了一些共识,明确了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反贫困战略是靠市场经济和制度变革来消解贫困。三、理论与实际意义•理论意义农村贫困的形成与演变和国家历史发展背景、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深层次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制度结构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是到目前为止全球难以彻底化解的难题之一。我国对贫困的治理经历了一个从强调物质资本投资、改善贫困者的经济贫困,到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克服贫困者的能力贫困,进而到强调社会资本投资、缓解贫困者的社会排斥过程。通过帮助提升最广泛群体参与的能力,消除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提供参与发展的平等机会,公平合理地分享增长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良性循环。•实际意义“贫困不仅是贫困人口的不幸,也是整个国家的不幸,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毒瘤”——马歇尔语。因此,扶贫不仅是出于道德的考虑,更是一种经济行为。由于贫困原因的多样性,交错形成了“蛛网式陷阱”,使得贫困陷入者在这种蛛网陷阱中挣扎,越挣扎越贫困。没有外力的援助,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跳出困境,几乎不可能。如果对贫困者撒手不管,只会应验西方的一种理论——“马太效应”,使得穷者更穷,富者更富。对中国来说,党和政府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消除贫困对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障基本人权,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论文提纲广西农村贫困的诱因广西农村反贫困对策广西农村贫困现状论文提纲一、广西农村贫困现状1、贫困人口分布日趋分散,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基本格局。2、初步脱贫人口的返贫现象比较严重。3、相对贫困的矛盾日益尖锐。4、过度开发导致的广西农村经济不能持续发展。二、广西农村贫困诱因•引起广西农村贫困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广西贫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均衡。•2、广西贫困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3、广西贫困农村制度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4、广西贫困农村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差。三、广西农村反贫困对策化解广西农村贫困关键在于通过,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完善配套制度,强化运行机制,厉行监督执行系统化制度创新,构建一套完善的农村贫困长效治理机制,消除贫困农村发展的障碍;(一)建立健全、良好的市场机制,确保广西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消除显失公平的障碍,构建一个效率与公平的制度体系。(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四)加快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素质。四、参考文献•[1]陈凌建.中国农村反贫困模式—历史沿革与创新[J].财务与金融,2009,(6):90-95.•[2]赵昌文.贫困地区可持续扶贫开发战略模式及管理系统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庇古,金镝译.福利经济学[J].华夏出版社,2007.•[4]蔡昉,王德文,都阳,张车伟,王美艳.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5]余兴厚.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战略对策调整.[J]•宁夏社会科学.2002.7
本文标题:广西反贫困政策研究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99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