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参赛PPT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凌源市北炉中学曹灿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规律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与物距关系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有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材分析分析教材1、通过探究性实验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2、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通过对凸透镜成像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中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情分析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学情知识储备技能储备学习心理1、知识储备《光的直线传播》课后习题第2题,要求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记录看到像的特点,在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焰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使学生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平面镜》这一节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学习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透镜》这一节学习了平行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通过作图学习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这些都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学习心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猜想探究创新在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猜想—探究—创新三位一体的目标,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论证,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法学法猜想探究讨论归纳本节在设计意图上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所有过程由学生完成,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帮助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引发猜想制定计划,观察探究归纳总结,加强记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活学活用,能力拓展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创设情景,引发猜想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让同桌之间拿凸透镜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鼻子,适当调整他们之间的距离,能得到放大的像,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通过透镜能看到缩小的像。1、让学生们用凸透镜近距离看书上的字并观察现象教学内容活动一教学内容学生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并列放置,同时观察课本文字,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活动二教学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③什么样的光学仪器应用凸透镜什么样的成像规律?②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引出今天研究的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预备知识: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内容1、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2、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此实验中:物体是烛焰3、像距(v)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所成的像应该在光屏上呈现制定计划,观察探究制定计划,观察探究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我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光屏和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样观察虚像?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内容制定计划,观察探究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内容10cm物距u与焦距f像的性质像的位置应用举例u与f的关系物距u/cm实像或虚像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与物体同侧或异侧像距v/cm像距v与焦距f或物距u的关系u2f84u2f14u2f12u=2f10u=2f102fuf92fuf7u=f5u=f5uf4uf2f=5cm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内容物距u与焦距f像的性质像的位置应用举例u与f的关系物距u/cm实像或虚像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与物体同侧或异侧像距v/cm像距v与焦距f或物距u的关系u2f84实像点缩小异侧5v≈f测定焦距u2f14实像缩小倒立异侧6fv2f照相机u2f12实像缩小倒立异侧8fv2fu=2f10实像等大倒立异侧10v=2f测定焦距u=2f10实像等大倒立异侧10v=2f2fuf9实像放大倒立异侧13v2f投影仪2fuf7实像放大倒立异侧15v2fu=f5不能成像探照灯u=f5不能成像uf4虚像放大正立同侧8vu放大镜uf2虚像放大正立同侧4vu归纳总结,加强记忆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内容U2ffv2f倒立缩小实像fu2fv2f倒立放大实像ufvu正立放大虚像成像规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u=f不成像u=2f等大倒立实像归纳总结,加强记忆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内容故事法:当物体由无限远处经过A5B5A4B4A3B3A2B2位置时,它所成的像依次经过A5B5A4B4A3B3及无限远处,可以这么理解,在物体追赶自己的像的过程中,始终沿同一方向追赶,所谓是“月亮走我也走”,并且实像和虚像都遵循这一原则。当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在追赶自己的像时发现自己离像越来越近因而非常高兴,当追到二倍焦距时,物体在A4B4位置时离像A4B4最近而“欣喜若狂”。但是物体继续追赶时,像却突然加速离自己而去,并且物体追赶的再快,而像总是跑得比自己还快。编顺口溜法: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与物同侧正,实像与物异侧倒;物远像近像越小,物近像远像越大。当物体继续追赶到焦点时,像却“孙悟空驾筋斗云一样”跑到无限远处,即此处不成像,当物体继续追赶时,像实在无处可跑,就一个“鹞子翻身”跑到物体后面躲起来,物体“茫然不知所措”。当像跑到物体后面躲起来时,就始终在物体的后面,并且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此时图上用虚线表示。活学活用,能力拓展教学内容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应用,那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应用呢?课后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照相机、投影仪。教师同时呈现flash动画,使成像的过程更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由学生谈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归纳总结,合作交流探究--凸透镜成像课堂小结1、某同学拿了一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要想观察细小的物体,应将物体放在凸透镜下方距凸透镜的范围内,要使此时的像放大一点,可以将凸透镜往填“上”或者“下”)移一点;要想用它得到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在范围内,此时像的位置在距离凸透镜的范围内;要想用它得到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此时像的位置在距离凸透镜的范围内。开放训练,应用巩固探究--凸透镜成像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3、烛焰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那么:()A、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B、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C、光屏上不一定能得到像D、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像,但是像的性质不能确定。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6.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2.猜想假设: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归纳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规律:f<u<2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课后的小制作,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记住了成像的规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THEEND
本文标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参赛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70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