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建构初中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实验》阶段性报告
1《建构初中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实验》阶段性报告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陈大勇2004/9/1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陈大勇老师主持的《建构初中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实验》于2003年9月申报,2003年12月由省教研室批准立项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五期课题,计划于2006年7月结题。一、问题的提出数学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数学的教学活动就要体现教育的本质。目前,就我市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对好奇心、求知欲、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教学中尊重了学科的逻辑体系,重视了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但对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以及当代社会生活的关联方面重视不够;考试评价中充分发挥了考试量化评价方式的作用,重视了评价的选拔功能,但对评价的发展功能重视不够,评价的方式和技术还比较单调。2003年9月徐州市市区初中进入课改实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评价还只是限于一张闭卷考试的试卷。学校有月考、校联考,最后全市的中考仍是以一张试卷定终身。这样的考试方式限制了师生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改革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已成为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必须与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步进行。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本课题的价值在理论上,国内外已有较好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定”、“苏格拉底式评定”等等,国内有些小学也有好的经验,但在我市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如何评定,教师们还是茫然;这些新的评定方式是否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少教师还是持怀疑、观望的态度;这些新的评定方式如何与传统的评定方式相结合,能否发挥出两者结合后对学生评定结果的效益,能否取得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更是处于模糊朦胧状态。本实验是验证性与探索性结合的综合实验,验证的是课程标准中所阐述的理2论的正确性、合理性,探索的是操作的方式方法,综合评价的效果与效益。本实验在实质上是一个形成性教育实验。目前从各种渠道获知有成功的数学学习评价(包括小学)的案例,但尚未看到完整的初中生数学学习评价的方法与评定结果的使用方法。实验中成功的具体操作方法将能推广应用到本地区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去,促进本地区的初中各学科的学习评价的改革,增强广大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信心,促进课改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该项实验研究能为我市、我省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案例,为广大教师应用提供具体方案,为教育行政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三、研究内容首先要学习新的教学评价观,转变评价观念。要由竞争本位的、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以质性评定统整量化评定,将回应性评价、解释性评价、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等相结合。评定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于发展。应把评价看作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同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应关注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机会,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为:(1)闭卷考试的试卷命题研究。即研究命题原则,试卷的整体结构,试题难度的测定,试题内容等。(2)开卷考试的试卷命题研究。即研究命题原则,试题内容,试卷的评定等。(3)闭卷与开卷考试的结合。即研究两者结合的原则,使用的频率,试卷综合评定标准,评定方法等。(4)平时作业、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等的评定及与综合评定的关系。(5)学生数学学习档案袋。即研究档案袋的设计、分类、整理,评定标准,评定方法等。(6)“苏格拉底式评定”的方法。组织形式,内容的选择,评定的标准与方法。(7)其它形式的学生成长记录。即研究形式与方法,内容与评定等。(8)试卷考试与成长记录的综合评价。即研究量化与质化的结合,成绩与推3荐的结合,综合评价的效果与效益。(9)分层评价。主要是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评价标准与评价。(10)综合评价效果的原因分析。理论的再认识或突破。四、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课题主持人为中数学教研员,兼任初中组组长,同时负责教学研究课题的管理工作。组织并参加多次省级、市级课题的结题工作,主持过省级课题《初中数学“低起点分层次”教学研究》,并获省教学研究课题二等奖,有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参加过省中考数学评估的工作,有一定的初中数学教学及评价的经验。课题组成员有高校专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研室领导、教学管理硕士,因此课题组能得到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和教育政策的指导;有校长、主任,他们能组织并协调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组成员大部分是主持人已结题的原课题组成员,他们有了一些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并在长期合作中形成团结和谐的整体。课题组还吸收了几个教学新秀,他们有改革的愿望,素质较好,教学能力较强。五、一年来研究的成果1.闭卷考试的研究1.1命题的原则1.1.1命题要突出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重在考查运用核心、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1.1.2.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意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一定的结合现实情境的问题。设计一定的开放性、探索性问题,有利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发挥。1.1.3.试卷结构要简约、合理,试题数量要适当,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1.1.4.注意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2试卷的结构1.2.1毕业、升学两考合一的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卷难度为0.65左右,容易题(难度大于0.65)、中档题(难度为0.35-0.65)、4较难题(难度为0.35-0.2)的比例约为6:3:1。客观题不超过40%。1.2.2期中、期末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全卷难度为0.7左右,容易题(难度大于0.65)、中档题(难度为0.35-0.65)、较难题(难度为0.35-0.2)的比例约为6:3:1。客观题不超过40%。1.2.3平时单元检测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全卷难度为0.75左右,容易题(难度大于0.65)、中档题(难度为0.35-0.65)、较难题(难度为0.35-0.2)的比例约为7:2:1。客观题不超过40%。1.3试卷的内容1.3.1毕业、升学两考合一的试卷。使用原人教版教材的考试内容中代数、几何内容约为5.5:4.5。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考试内容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部分所占分值的百分比与它们在教学中所占课时的百分比大致相同,约为38%、38%、16%、8%。1.3.2期中、期末试卷及平时单元检测卷。根据使用的不同课本中各部分内容所占课时的百分比确定。在使用课标教材年级的试卷中设置了A、B类(不同分值)的选做题,给各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1.4试卷的分析1.4.1抽样调查小题难度,与命题时估计难度相比,提高命题时的难度估计的准确性。同时分析试卷小题难度所占分值的分布图,积累经验,力求较合理的分布。命题时估计的难度与实际不符时,有下列几种情况:①在较难题中设置了第一问,目的是知识能力的铺垫,让全体学生都能进入思考,估计学生在第一问中能得分,但实际上由于时间及能力的差别,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根本不考虑最后一、二题,因此不能将第一问的分值估计为全体学生的应得分。②应用题仍是难点,可以设置成两问,使第一问的数量关系较明确,且与第二问占同样分值,这样多数学生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③计算题特别是含有大数或小数、百分数运算时,学生失分较多,不能估计过高。④开放题的评分标准也要开放,在制定评分标准时要尽可能的考虑各种可能性,但要经过半天的试阅后才能得出较为周到的可操作的评分标准,否则影响试题的难度。例如2004年徐州市中考第27题,如图1,⊙O1与⊙O2相交于点A、B,顺次连结O1、A、O2、B四点,得四边形5O1AO2B。根据我们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性质时所获得的经验,探求图中的四边形有哪些性质?(用文字语言....写出4条性质)原来制定的评分标准中尽可能多的写出了这个四边形可能有的性质,还包括了四边形的通性。但在实际阅卷时发现,有的学生使用了符号语言,有的将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混合运用,有的夹杂用了生活语言。因为本题考查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经验找到该四边形的一些性质”,要求用文字语言表达是次要的目的,所以经过讨论,对评分标准做了修订并通报各县区阅卷点。修订如下:用符号语言说明正确的,扣1分;在文字语言的叙述中夹杂使用了一点符号语言,但去掉符号语言仍能通顺的不扣分,去掉符号语言后不通顺的扣1分;用日常语言描写,如左边的两边相等,右边的两条边相等之类的语言叙述,不扣分。对四年来中考试题小题难度的分析如下:对比四张图表可以看出:①2001年与2002年有难度在0.2以下的难题,到2003年、2004年有所改进。②2001年到2002年的波动较大,2003年、2004年试卷的难度分布较平稳。③2004年试卷中的较容易题分布情况比2003年合理。④2004年的较难题的分布情况不如2003年均匀,要注意难度在0.3-0.4之间的题的设置。理想的难度分布图要使0.7-1的分布情况如2004年,将2004年试卷中..BAO2O1图12002年徐州市中考数学试题难度分值分布(折合百分)5.314.012.09.35.316.04.720.712.70102030400.9-10.8-0.90.7-0.80.6-0.70.5-0.60.4-0.50.3-0.40.2-0.30.1-0.2难度分值2001年徐州市中考数学试题难度分值分布(折合百分)8.032.013.310.716.08.00.06.75.305101520253035400.9-10.8-0.90.7-0.80.6-0.70.5-0.60.4-0.50.3-0.40.2-0.30.1-0.2难度分值2003年徐州市中考数学试题难度分值(折合百分)分布10.020.030.013.310.06.75.34.70102030401-0.90.9-0.80.8-0.70.7-0.60.6-0.50.5-0.40.4-0.30.3-0.2难度分值2004年徐州数学中考试题难度分值(折合百分)分布表1.311.340.79.38.714.00.014.70.0010203040500.9-10.8-0.90.7-0.80.6-0.70.5-0.60.4-0.50.3-0.40.2-0.30.1-0.2难度分值62004年徐州市中考数学总分人数分布(折合百分比)8.124.817.29.911.66.25.66.46.63.5051015202530135-150120-134105-11990-10475-8960-7445-5930-4415-290-14分数段各分数段人数所占百分比2003年徐州市中考数学总分人数分布(折合百分比)39.830.314.7138.38.57.33.61.702040135-150120-134105-11990-10475-8960-7445-5930-4415-290-14分数段百分比0.2-0.7的分布情况再趋于平缓。根据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卷难度的分析,有这样的认识:①毕业、升学本是水平测试与选拔测试这两种不同要求评价,就不应放在同一张试卷。②因为行政领导的要求,将两种不同要求的测试放在同一张试卷,为了保证大多数人达到及格,因此基础题(难度为0.65以上)所占的分分值较高,又要具有选拔功能,就要设置有一定难度(0.2-0.65)的试题,但受到题量的限制,不可能在这段难度的题中使难度分布均匀,因此在难度分析图中往往出现“双峰”,而不是理论上讲的正态分布。③试题的难度与其分值的不等价是不科学的,这是由于两种不同水平的测试硬放在一张试卷上所引成的。④抽样调查要实事求是,要真实,这样才能有利于
本文标题:《建构初中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实验》阶段性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70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