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概况一、总则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主城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适用范围在重庆市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乡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乡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二、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职能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能,具体包括:(一)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二)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我国内陆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四)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五)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地、西部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至2020年,总人口3250万人,城镇人口22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五个等级。规划至2020年,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对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47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7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和4个历史文化街区、441处革命遗址、395处抗战遗址、98处优秀近现代建筑、29处工业遗产、29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高速公路规划建成覆盖所有区县(自治县)的“三环十一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基本骨架,即在沪渝(G50)、包茂(G65)、兰海(G75)、沪蓉(G42)、渝昆(G85)五条国家高速公路主线以及重庆—泸州—成都—遂宁—重庆的成渝地区环线(G93)的基础上,新增重庆—广安—西安(银川)的高速公路通道。铁路规划形成北京—重庆—昆明、乌鲁木齐—重庆—广州、上海—重庆—成都、重庆—长沙—福州、包头—重庆—南宁等五条国家铁路大通道,建成辐射各个方向的“一枢纽十四干线四支线”铁路基本网络。港口与航道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为骨架,形成以主城区、万州、涪陵3个枢纽港区为中心,永川、江津、合川、奉节、武隆5个重点港区为依托,其他港区为基础,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与其他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内河水运体系,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机场民航机场按“一大三小”布局。重点建设江北国际机场,将江北国际机场建设为大型复合型枢纽机场;积极发展万州五桥机场、黔江舟白机场和巫山神女峰机场。旅游发展目标利用重庆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发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温泉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都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地、西部著名的旅游目的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旅游中心。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统一协调的灾害监视、预测、预报、预警、信息、指挥和救援等综合网络,加强灾害科学的综合研究,完善综合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保障应急物资储备与供应,全面提高救灾专业队伍的救灾救援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法律和规范系统建设。四、主城区城乡总体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中心城区包括中部、北部、南部片区。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分为二十一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中心城区包含其中的十二个组团和二个功能区。每个组团功能相对完善,组团内工作、生活用地基本平衡,紧凑发展;功能区是组团外以现有小城镇为主体的独立城市建设区域。人口规模规划至2020年,主城区总人口12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00万人。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人口700万人。用地规模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1188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9平方米。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61平方千米。城市中心体系提升解放碑—江北城—弹子石中央商务区以及由观音桥、沙坪坝、杨家坪、南坪构成的现有城市商务功能集聚区;大力发展悦来两江现代国际商务中心体系,突出国际商务、会议展览、文化创意和休闲游憩功能;加快培育龙盛、西永、陶家、茶园、龙洲湾等新的城市副中心,分担部分市级公共服务功能。按照人口分布与公共设施布局相匹配的原则,配套发展一批组团中心。住房发展目标按照“高端有约束、中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的原则,面向社会不同收入阶层,建立完备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重点加强以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供给,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全面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设施在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引导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结合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建立“市(片区)级-组团级-社区级”多层次、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城市交通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整合交通资源,以轨道、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地面快速公交为主体,交通换乘枢纽为依托,推行绿色交通、智能化交通,建成具有山城江城特色、与城市布局相协调、内外通达、安全便捷、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实现“畅通重庆”的目标。规划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分担率占居民出行方式的47%左右,其中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方式的45%以上。铁路枢纽按“客货分线、客内货外”的原则布局。规划形成“三主两辅”的客运系统,其中重庆站(菜园坝)、重庆北站(龙头寺)、重庆西站(上桥)为主客运站,重庆东站(茶园)和沙坪坝站为辅助客运站;规划形成“1+9”的货运系统,“1”为兴隆场编组站,“9”为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磨心坡、北碚、白市驿、黄磏、珞璜(小岚垭)、鱼嘴(唐家沱)、洛碛、伏牛溪等9个货运站场,团结村、白市驿等站为枢纽内主要货运站,洛碛站为化学危险品货运站。港口整合主城区港区岸线资源,合理布局客货运作业区,加强作业区集疏散道路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水运交通的优势。规划朝天门作业区为旅游客运中心,规划朝天门作业区为旅游客运中心,在钓鱼嘴、广阳坝、磁器口、北温泉等地设置旅游客运码头,在大渡口、大竹林等地设置客运码头。规划果园、寸滩、东港、黄磏等4个以集装箱为主、散货为辅的作业区,规划佛耳岩、郭家沱等2个散货为主的作业区。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为大型复合型枢纽机场。至2020年,至少建成3条跑道,形成客运4500万人次/年、货邮110万吨/年和38.2万架次/年吞吐量以上的能力;远景按四条跑道、客运7000万人次/年、货邮300万吨/年和58.2万架次/年吞吐量的能力进行控制。规划期内建设东航站区及相应的跑道系统。加强江北国际机场的用地控制和空域管理,积极推进基地航空公司与空港口岸设施、中转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与空港配套的集疏运交通设施建设,打造集民航、铁路、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空港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城市道路以快速路网为骨架,主次干路为基础,建立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相对完善的片区城市道路网络,合理布局越江桥梁和穿山隧道,在片区道路网络基础上构建主城区“片区网格自由式”的道路网系统。2020年,主城区规划干路总长度为6109千米,其中,快速路882千米,密度0.60千米/平方千米;主干路1867千米,密度1.28千米/平方千米;次干路3360千米,密度2.40千米/平方千米。越江通道及大型穿山隧道规划道路越江通道共37座,其中截至2010年末现状及在建26座,规划新增11座。嘉陵江上现状已建成12座,在建2座,规划在施家梁、宝山、大竹林、礼嘉、红岩村等地新建5座,共19座大桥。长江上现状已建成10座,在建2座,规划在小南海、白居寺、寸滩、黄桷沱、郭家沱、果园等地新建6座,共18座大桥。远景在长江的铜罐驿、黄桷坪、木洞、五宝、麻柳嘴和嘉陵江的大溪沟、蔡家、悦来北、施家梁东等地预留越江桥位,在朝天门预留远景越江隧道。规划道路穿山隧道共20座,其中截至2010年末现状及在建11座,规划新增9座。中梁山现状已建成5座,在建1座,规划在歇马、土主、石板、陶家等地新建4座,共10座隧道。铜锣山现状已建成4座,在建1座,规划在王家、石坪、龙兴、南山、燕尾山新建5座,共10座隧道。规划在中梁山的天府、东阳、蔡家、井口、西永、白市驿和铜锣山的古路、龙洲湾等地预留穿山通道。公共交通沿主要客流交通集散点布局大中运量的城市轨道、地面快速公交等公共交通线路。建立以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为主体,其它公交方式为辅助,多种方式并存且有效衔接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建立综合公交信息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改善居民出行结构。到2020年,规划9条轨道线路,长度约480千米左右,实现约850万人次/日的运送能力。利用成渝铁路、遂渝铁路、渝万铁路、渝长铁路、渝黔铁路、渝黔新线、渝昆铁路等铁路线路开行城市客运列车,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加强轨道与城市铁路的衔接,依托换乘枢纽实现便捷换乘。在城市新区或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快速公交线网,作为城市地面公交的骨干,也可作为轨道交通线路的接驳、补充、延伸和过渡。充分发挥普通地面公交布线灵活、可达性高的特点,结合轨道建设,优化运营线路,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规划地面公交车辆规模达到1.6—2万辆,城市公交线网密度达到2.5千米/平方千米。加强出租车运营管理,加强出租车上下客站点的规划建设。规划城市出租车规模达到3.5—4万辆。交通换乘枢纽依托轨道交通车站,结合城市主要客流集散点、方向性客流转换点规划建设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在江北国际机场、重庆北站、重庆西站(上桥)、重庆东站(茶园)、菜园坝等地结合机场或铁路客站布置城市综合门户枢纽;在北碚、赖家桥、曾家、西彭、鱼洞等地区结合公路客运站或铁路辅站布置一般对外换乘枢纽;在沙坪坝、冉家坝、南坪、小什字、观音桥等地布置对内的城市交通主枢纽;在外河坪、大坪、悦来、大渡口等地区布置城市交通次枢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构建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风貌片区、整体山水城市环境为基础的多重保护体系,继承和展示历史文化和山水城市特色,抢救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主城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0处,
本文标题:《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71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