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隐喻辅导与叙事治疗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李永强内蒙古草原知心姐姐教育发展中心王蒙“隐喻辅导与叙事治疗”为新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属后现代的积极心理治疗取向,其中包括短期焦点解决、叙事治疗、家庭系统排列等。隐喻,是一种古老的沟通工具。原始先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年代,劳累一天的人们就有围着营火说故事的传统。古时候的谋臣志士也是用隐喻故事来对帝王将相做鉴言,从古至今的诗词歌赋里也随处可见隐喻,至于圣经、佛经上的隐喻故事就更多了。所谓“隐喻”代表真实事物以影射、模拟的方式传递出来。比如日常生活中藉由故事表达或传递心情与想法,当疑惑时,隐喻故事可以成为良好的内在沟通方式,也可运用在咨询辅导过程中,协助当事人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被了解、被陪伴、甚至被帮助,让个案因而有新的能量或新的领悟,从中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全人观念的隐喻辅导与叙事治疗是遵循许金声教授的观点,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充分发挥潜能,达到理想的健康状态的时候,就是一个全人。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的隐喻辅导与叙事治疗旨在辅助当事人尽可能地生活在存在水平,能更好地理解隐喻,理解音乐意象和诗歌意象以及音乐通心,藉由一人一故事剧场和个人神话探索,从而找到或发现心理情结并辅以内在小孩隐喻治疗,帮助当事人呼唤与平衡原型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说故事可以帮助当事人不断发现新的自我,从而全方位释放生命潜能,活出真正意义的精彩人生。当然,人不必要非常整合,才会出现人性。人在不同的处境里,不同的状态,会有人性的来来去去。说故事可以找到自己的不同,产生一种自我认同的原型形象,让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同与独特,从而满足追求形式的热情和一种参与美感的方式。在美感的背景下,人用一种更完整的自我去经验,将潜意识的题材意识化,达到修通的效果。MetaphorTherapy(隐喻治疗、故事治疗)V.SNarrativeTherapy(叙事治疗)之间是有差异的;相同的地方是二者皆是运用故事的方法作为治疗的媒藉,不同的地方是后者强调LifeStory个体生命叙述,而隐喻的范围则较广。全人观念的隐喻辅导与叙事治疗在治疗取向上更灵活,在辅导工具上更加多样化,在治疗关系上更平等,特别强调当事人内在疗愈潜能的开发。这些内涵从全人观念的隐喻辅导与叙事治疗的治疗理念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理念一:世界没有高山,只有仰慕高山的人;世界没有完美的人,只有戴着完美面具的人。所以在我的课堂里,学生是老师,而老师是陪伴者。理念二:本来就没有什幺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全靠我们自己。隐喻辅导是以人及其社会发展脉络为中心的。理念三:每个活着的人都很了不起,因为在他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动机。老师要帮助学员找到并放大这个正向的动机。理念四: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因为讲道理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价值观冲突的陷阱。理念五: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令人着迷。因此我用讲故事的方式与学员达成高层次的同理与高品质的陪伴;有时在故事里加入empowerment或是reframing,使学员获得新的能量或新的领悟。理念六:隐喻互动辅导不拘于法,在倾述与倾听过程里自然有能量的流动,辅导者遵循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能量规律,可以随心所欲地取用资源。理念七:人不比一只毛毛虫高贵,一株小草也不比人卑微。道法自然的过程对生命抱持敬畏和感恩,与天地自然同体大悲即是人间净土。理念八:恐惧是我们生命里的最大的资源。主宰创造与毁灭的时间在吞噬我们的恐惧,而当我们战胜恐惧的同时也就延长了我们的生命。理念九:只要有敌人你就能够成长,因为是敌人磨砺了你的意志;只要有症状你就能够成功,因为是症状让你发展出克敌制胜的法宝。理念十:隐喻治疗的任务就是要让案主彻底挫败到达极点,当案主有勇气在其中翻腾挣扎时,辅导者用隐喻介入为其治疗并包扎伤口,从而为案主找到一条重生之路。一、走向人格新大陆1、全人的人格特质全人是善于通心的人,不但通自己的心,通他人的心,还通天地之心。(1)他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的情绪和状态:无论对方有怎样的情绪和状态都先承接了再说,相信没有不能相通的地方,如果暂时没通,等一下兴许一下子就通了;(2)同时清醒地保持自己的状态和立场:在沟通时内省自己,如果没有通路那便是自己哪里还没有打开,要进一步走自我觉察之路;(3)能以对方接受的方式来达成彼此的沟通:不只听见还要看见对方表情,不只看见,内心还要感受得到,不只有感受还要被感动。2、人格的完整性人格的完整性是指人格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人格中也许充满了对立的因素,比如说善与恶、激情与理智,在这里的恶与激情都应该算是阴影或本能的一部份。对于人格中对立的诸种因素,我们都应避免用否认、投射的方法去对待它们,而且所谓的“丑恶”的东西因为是原始本性的一部份,所以它们总要自发地寻求表现,人无法防备自己,正所谓“不是我不小心,只是激情难以抗拒”。正确的办法是寻求一种对立的统一,也就是获得人格的完整性。3、全人的心灵成长观(1)全人的身体、心智、精神整体健康观许金声教授指出,全人心理学的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心智、灵性或精神三个方面。身体方面的健康大家都很熟悉,心智方面的健康是指心理情结、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而灵性或精神方面的健康指的是人们在追求生命的充实感、完满感、意义感以及潜能的充分发挥方面的问题。一个人的全人真正独特和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本质是全面性的,也就是说人的身体、心智以及精神有可能透过共同协力而融合出更大的力量。而且这样融合出的整体力量大于个别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这样的“身体——心智——精神”三种力量所组成的圆融俱足的三合一状态便是宇宙的缩影,是我们的柔软中心(SofttenderSpot)能够接纳和包容宇宙万有,同时在心灵最深处对即将要做的事情非常有把握,也相信在形而上的层次会有一股“境界”更高的力量来强化我们行动的意志。柔软中心Center(SofttenderSpot)是MiltonErikson的弟子StephenGilligan在自我关系疗法里提出的主要概念,是一个透过呼吸与身体觉知连结到的内在宁静中心。莫莉杨布朗是这样形象地评价这个中心的,假想你是一个马车车轮,轮辐代表你的各种精神特质和专长,假设你的运转,仅用到轮子的边缘,你能发掘使用的资源也将局限于此部分的轮辐,但若你是从轴心运作,你就可平均且充分的使用每一个轮辐。与“身体——心智——精神”三种力量所组成的圆融俱足的三合一状态的柔软中心相对的状态是三种力量的离散,这样的离散状态也有一个身体中心(somaticcenter),这个身体中心也是StephenGilligan在自我关系疗法里提出的名词,意谓着某种情绪或心理情结可以在身体上找到一个映称的位置。治疗时要找到症状的身体中心,然后与当事人的身、心、灵三合一状态的柔软中心连接起来,而后找到下面要被释放出来的子人格,试着提供一个环境支持滋养之,使他能回到意识表层,回到生活中,这样的治疗是一种原型能量的整合。(2)全人生活地图的四个方阵关于全人的生活地图,我特别推崇玛莎?贝克女士的职业发展课程所提出的生活变化的四方阵周期旅行。玛莎?贝克女士认为在青少年未来的职业生涯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环境的改变,人际的更迭,岗位的变化,职务的升迁或自主创业的契机,他会经由以下四个方阵走出自己的探寻自性的内在子人格英雄之旅:1、面对变化的混乱和困惑并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这是死亡和新生方阵。在这里主人公在经历了由天真者原型到孤儿原型的尴尬际遇之后,他要扮演混乱突击队的角色;2、为适应新境遇做出切实可行的改变计划,这是梦想和计划方阵。处于这个方阵的青少年扮演大梦想家、小实干家的角色,他要为流浪者原型绘制藏宝图,因为他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他要做好准备;3、不但要戴上思考帽,还要穿上行动鞋,像斗士原型那样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这是英雄传奇方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是现实主义者,而非理想主义者;4、殉道者原型般投入已经适应了的并已经技巧纯熟的工作领域,这就是第四方阵——希望之乡。呆在这里真的很不错,因为适应了,因为熟悉了,因为有安全感了,然而它缺少变化的新奇与刺激,于是那些喜欢冒险和洋溢创造力的人也把这个方阵命名为直布罗陀的岩石。(3)全人零与一的最佳状态观我们生命中的零状态是圆融俱足的,零是佛家说的“空”,道家讲的“无”,是的,零是空无,当我们把自己放空了,还会有烦恼跟压力吗?对零而言,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它包容一切宇宙万有,还有什幺会压倒它呢?当人格三要素高度整合,就会成为一个圆融俱足的圆,这个状态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心智和精神三合一的柔软中心状态。在这个状态的基础上,我们无论调用人格三要素中的哪种力量,都是非常有力量的,因为它已经溶入以及整合了其它两种人格力量,是一以贯之的。这里的一,是行动的意志,是不可阻挡的行为力量。根植于地的状态即所谓零状态,因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承载和包容万物,芸芸众生和山石草木都成为它的儿女,大地或零便是一个这样的一个非常大气的肯接纳万物的容器,走的是土行和水行的能量。而人与人的交流与互动便是一的状态,因为二人成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涵盖了善意的意志,技巧的意志以及力量的意志,走的是气行与火行的能量。(4)日本武士的禅心静修功课想起美国禅修专家道格拉斯.哈丁的一段话:为了寻找另一个乐土上的智者,人们远离自己的家乡、亲人和家庭,踏破铁鞋四处寻找。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机会遇到这样的智者,最后郁郁而终。而如今这位智者就在你的身边,但你却抛弃了他。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找到他,因为自我迷失是一切灾难的根源,也就是说,紧张和挫败来源于我们内心中要扮演他人角色的冲动和欲望。是的,该是我们帮助迷失的自己寻找回家的路的时候了,而隐喻是一把智能的宝剑,它会将我们的问题摊开,然后深入,最后得以解决。这条仰赖内在智能通达幸福彼岸的道路,也就是佛禅所说的“般若波罗密”,于是我对日本武士的禅心静修功课发生了浓厚兴趣。日本武士的禅心静修精神是建立在所谓的“三心境界”基础上的:“一心”,活在当下,将脑子里的意识和思想,完全集中在某个单一的想法经验;“无心”,心里没有任何情绪思想、感官知觉,把不必要的杂念去掉;“残心”,对周遭的情况和可能出现的变化,都保持一颗敏锐的心,不受任何想法和期望的影响,也不会产生偏差。将三心的修炼化为实际的行动准则(ACTION)便是:接受(Accept)——在进场对决以前,先接受所有的损失;集中(Center)——让自己的身体、心智及精神合而为一;信任(Trust)——信任自己的武士技能及知觉;想象(Imagine)——用心灵之眼清楚的想象成功的景像;惟一(Only)——只存在于当下,以控制心灵的恐惧;绝不(Never)——一旦开始行动,就绝不停歇,也不再往回看。在隐喻辅导或叙事治疗的实践里,治疗师在一定时间所能承担的辅导工作的限度不取决于时间或体力,而取决于王理书老师所说的心灵容纳度,当我们透过有效率又有智能的武士禅修静心精神,适当地回应外在的变化时,便会提升我们的心灵容纳度,从而达致所谓“无量心”境界。总之,日本武士的禅心静修功课鼓励的是一种超越物质拥有、不受物质影响的精神,强调“身体—心智—精神”三合一,由人必然会死的事实,明示毅然接受损失的可能性,接纳与拥抱现实人生,才有得到精彩活过的机会,看穿“相反理论”以及老子“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思想,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契机,作为隐喻辅导治疗师才有可能在故事发展的脉络中铺陈出问题解决的路径。可见,武士的耐心和冷静的修为,可以产生明心见性,于“峰回路转”过程通达“柳暗花明”的境地,与禅宗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的无我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二、对人格状态的了解以及心理情结的洞悉1、西天取经与回家的路(1)陪伴与同理的生命探索在叙事过程中接纳、同理并陪伴当事人的情绪,对于环境层次,通过故事的讲述架构一个将当事人的生活经验与内在感受连接的环境。对于行为层次,这故事中的主角,如何产生新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以连接到怎样的原型能量,进而陪伴当事人走到能力层次,使主角在故事的发展中拓展了他自我负责的意志与能力。对于信念层
本文标题:隐喻辅导与叙事治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73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