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外语院校思政教育体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案例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外语院校思政教育体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探索打造“大思政”教育格局思政课与专业课脱节,形成教学“两张皮”的现象长期存在。为此,上海外国语大学自2014年3月以来,从外语院校特色出发,从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需要出发,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实践)、第三课堂(网络)相结合,在建设外语院校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一、挖掘外语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澄清思想困惑1.无论“最中国”的课还是“最西方”的课,都有核心价值观在传递上海外国语大学目前拥有32个教学语种,相当部分学生在外语语境下了解外国,却不熟悉中国。于是,2015年3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英语学院尝试联合打造了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体现课程思政属性与功能的“中外时文选读”课程。该课程内容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讲话,到李克强总理在冬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再到《经济学人(TheEconomist)》杂志发表的《民主出了什么问题》等内容,课程精选来自中外有关领导人、主流媒体、著名学者关于中国问题的讲话发言、深度报道以及研究文章,分析时文所持的不同立场、观点、方法及逻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批判意识,特别是如何从中外两种视角出发、客观公允看待中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该课程既可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又可引导大学生在对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问题的比较分析和思考中澄清价值观念,坚定政治信仰,塑造精神家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外语专业素养的同步提高。去年年末,新华社上海站记者潘旭曾旁听了一堂由我校党委书记姜锋给英语学院本科生上的中外时文选读课,课程用全英文授课。在触及到“西方民主”问题时,姜锋书记从中外大学的异同说起,带学生入题,既而讲到中外社会、国家体制的差异。在说到“公平正义”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西方国家的平等似乎与生俱来,因为人生来平等。”姜锋先用英语回答说,“你的措辞有误,生来平等不是用born这个词,而是用created,区别在于前者是现实,后者是信仰中的,上帝‘造’人是平等的,但并不意味‘公平正义’与生俱来,这需要国家和地区的努力,就像解决种族歧视问题。”“我们所追求的公平正义,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这样的阶段其他国家以前有过,现在也有。”这是整堂课中姜锋所说的为数不多的汉语。课堂中,姜锋以自己在外交战线的工作经历讲述了中西社会、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异。“现在的学生接触西方文化渠道多,难免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认识有偏颇,但如果老师不假思索地去否定国外的民主制度,这也是有偏颇的,学生难以接受。”课后姜锋对记者说。来自英语学院大二学生谢政男说,在中外时文选读课上接触了很多西方作者写的关于中国的文章,尤其对一些西方学者写的有关中国政体的文章印象深刻,重新认识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当发现这些原版文章讲的跟政治教材有交集的时候,才不会认为教材是在说教,而是事实和真理。”2.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共同上课,打破思政课“孤岛”困境讲好“中外时文选读”这类专业课对师资提出了巨大挑战。要求教师既要懂思政,又要会教专业课。为此,我校探索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共同上课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中外时文选读”为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和英语学院的骨干教师一起,列出选读文章的目录,双方讨论教学要点,达成共识后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轮流走上讲台。英语学院王磊副教授说,集体备课最关键的就是选择篇目,国外学者有很多对西方社会的批判反思性文章,这种批判性思维恰恰就是外语精读课学生的重要技能,只要材料选得好,不用灌输,学生往往也会读出作者“褒中批西”的弦外之音。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鸣歧看来,“如果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是在业务上互不相干的两拨人,那思政课和专业课势必成为两张皮,学生难免重此轻彼。”为了充实完善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除了和英语学院等院系的老师合作教学外,近两年先后引进了6位具有博士学历,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并能用英语授课的教师,并选派5位思政课教师出国访学。3.构建具有上外特色的“课程思政”课程群从2016年开始,我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专业特点和学生特征,对照思想政治教学教育目标,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学校通过制定方案、开会推进,把工作设想扎实落在院系各语种专业教学中。在外语专业课中,经院系的精心筛选和内容调整,选取了18门专业课程进行专业课课程思政工作试点,涉及11个语种,初步形成“多语种课程思政群”,在已有“中外时文选读”基础上,拓展到包括经典外文文献阅读、中外文化比较、中外时政翻译、国家历史文化比较、外文报刊阅读、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全外语教学课程。外语不再仅仅是交际工具,更是认知工具,授课教师通过有针对性、新颖的方式与视角开展教学,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发掘外语专业的思想价值渗透作用。二、开设《世界中国》思政必修课,力求让学生既有世界眼光更具中国情怀为了配合上海市推进“中国系列”课程建设,我校开设了《世界中国》课程。该课程着重体现上外“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进而客观、理性、全面地以国际视野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准确把握世界与中国的发展脉络,清晰认识中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读懂中国了解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此,本课程设置了10个专题,以公共必修课形式推出。10个专题分别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世界历史文明中的中国;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大国关系中的中国;世界媒体中的中国;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世界教育中的中国模式;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中国。三、推进双语特色思政课教学,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与针对性为了贴近学生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2014年5月至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本科思政课5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以引入全英语教学的形式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每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特点,结合国内外时事,每门课有针对性的设置1-2个贴近学生实际的专题,通过与英语教师的合作及集体备课后,以全英语授课。上学期,围绕着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开设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兴起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社会正义与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紧贴学生实际的讲述与全英语的授课方式,在学生中广受欢迎。其中,徐大慰副教授的全英语授课被2016年12月20日的《青年报》予以专题报道。四、从课堂到实践,让学生通过学校多语种外文网传播中国声音2015年以来,我校创建了拥有21个语种版本的上外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群,除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和专业学习平台外,还鼓励学生原创写作并发表,内容包括中国文化介绍、中国社会变化、上海城市人文等,将多语种网站打造成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乃至中国国情和文化的阵地,成为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平台之一。上外多语种外文网站建设工作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自批示,受到教育部、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新闻办、上海市外宣办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先后多次来校调研。2015年4月,教育部刊发了简报,题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着力推进外文门户网站内涵建设》。2015年7月,上外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群作为案例,在教育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进行了分享。2015年9月,上外入选教育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单位,重点就高校外文网站开展试点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6年5月,上外在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名站名栏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网站”(上外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群)和“全国高校优秀网络栏目”(上外英语网SISUToday“今日上外”栏目)。目前,我校多语种外文网站群日益受到海外关注。以俄文网为例,从去年至今,近百篇报道被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世界新闻通讯社摘编转载,主要为反映中乌关系、当地经济、政治、社会、外交、文化问题的深度报道和专家评论。如今,多语种外文网站已成为我校构建育人以办网为平台,创新育人的新载体。五、教改探索与实践引发各方关注我校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改探索与实践得到了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关注、重视和认可。2015年10月13日,在教育部社科司召开的思政课创新计划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姜锋和马院院长赵鸣歧教授就我校构建外语院校思政课教改体系情况作专题汇报。2015年10月20日,《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官方微博报道我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2015年11月30日,上海《教卫动态》大篇幅介绍了我校深入推进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情况。2016年6月17日,新华网“上海频道”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将思政课融入专业课”为题,深入报道了我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所采取的举措及取得的积极成效。2016年7月11日,新华社《新华内参》刊发“上海外国语大学积极打造大思政格局”。2016年11月19日,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2016)学术年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场)上,我校马院院长赵鸣歧就本项目推进情况做专题汇报,得到了教育部社科司、上海市教委相关领导以及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2016年12月12日《文汇报》以“上外〈中外时文选读〉课尝试破解思政教育‘孤岛化’困境”,全面报道了我校此课程的教改成效。2018年1月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也专门播发了有关我校特色双语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教改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校挖掘外语教学中思政教育资源的《中外时文选读》课程,已成为引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本文标题: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外语院校思政教育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74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