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吴存荣同志在市直机关领导干部大会上的形势报告
-1-(33)吴存荣同志在市直机关领导干部大会上的形势报告(2009年5月6日根据录音整理)根据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重点围绕如何客观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合肥科学发展,谈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着重讲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实践证明,合肥近四年的发展方式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建设和发展实践,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合办通报中共合肥市委办公厅2009年5月15日-2-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二是为谁发展,也就是说发展要以人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享受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成果。科学发展观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紧紧抓住发展不足这一主要矛盾,以“三大推进”为着力点,强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合肥在省内的核心地位逐步得到确立,经济首位度逐年提高,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省会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的提出,都是以合肥为中心的,说明省委省政府对合肥这几年的发展是充分肯定的。特别是刚刚闭幕的中博会,是对合肥这几年工作的全面检验,是对合肥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这-3-些成绩的取得,说明我们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体来说,我们的工作举措和成效主要有:(一)工业经济方面: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56亿元,是“十五”工业投资总和的4.2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比例由12%上升到21%左右,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4%。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贡献率的大幅度提升,为我省“保增长、赶两湖,超万亿”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二)城乡统筹方面: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三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21%上升到2008年的24%。客观地说,我市三县发展基础与沿江县市有较大差距,但这几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覆盖近郊“141”组团的“一刻钟快速交通网”已经形成,近郊供水、供气等城乡公用事业建设实现统筹,城市公交车直达肥东、肥西县城及全市近一半乡镇。(三)科技创新方面:我市科技创新的一大特点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机结合,与思想观念转变和发展环境创新-4-的有机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是目标,配套改革是保障措施。配套改革有很多是在科技之外,真正的落脚点是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城市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思想观念转变、人文环境改善等。过去,我市曾有过“工业立市”与“科教兴市”是否矛盾的争论。现在看来,我市的“工业立市”战略与“创新推动”战略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逐步显现,截至2008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01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占全省总数约40%,这个比例在全国都是领先的。正是这种产业结构,使我们经受了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一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一,企业亏损面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效益下降幅度小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改革开放方面:近年来,我们结合合肥发展的实际,强力推进了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招投标体制改革、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12个方面的改革。改革过程虽然产生过碰撞,产生过利益冲突,-5-也有些不平静,但正是这些改革从制度层面上为我市这几年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推行异地通关、推进“港澳自由行”及发展友好城市等八大开放措施,不断激发了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这些措施是我们这几年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我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改革力度,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通过体制释放活力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五)城市建设方面: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大建设”资金328.3亿元,相当于“九五”、“十五”时期城建总投资的2.03倍,集中完成了530项城建工程,一举奠定了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基础框架。在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城市道路建设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今年的中博会,对合肥城市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有人提出,合肥花如此大代价在城市建设上是否值得?是否应该更多投入在民生工程上?这可用经济学中的品牌效应来回答,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即是财富,品牌能够放大和集聚财富。城市的美誉度就是城市的品牌和无形资产,是市民的信心和吸引外来投资者的无形力-6-量。我们都能感受到,这几年合肥的建设和变化,极大地提振了市民的自信心,扩大了城市的影响。特别是这次中博会,就是合肥城市品牌的放大,它在展现合肥“三大推进”的成果,展示全市人民奋发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精神风貌同时,吸引了国内外的眼球,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宣传了合肥、宣传了安徽。因此,城市建设的投入是值得的。民生工程是要以经济发展来保障的,没有发展,只能是低水平的保障,只有建立在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民生,才是具有有效财力支撑的民生,发展和民生是相互促进、统筹协调的,不是相互对立的。由于基础薄弱,合肥内生增长的动力是有限的,吸引外来投资将是较长一段时间内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而城市面貌的改善恰恰能够加大吸引力,形成良性互动。(六)民生发展方面: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全市财富总量的变化,二是困难群体的保障。2005年-2008年,我市居民储蓄存款总额从1000亿增加到3200亿,贷款规模从900亿到3000多亿,这其中还不包括证券等资本市场和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扩张。财富的快速增长实质上就是发展的结果。在社会保障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民生至上。2007年,投入5.6亿元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2008年安排资金-7-28.4亿元实施二十八项民生工程,惠及城乡居民400万人。近三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4.15万个,基本消除了城市“零就业”家庭。城镇居民、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100%和82%,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覆盖面不断扩大。特别是实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市级统筹,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惠及18.2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集中新建迁建54所中小学,超过“九五”、“十五”的总和,一次性解决了4万多学生就近入学问题。集中规划建设中心医院等5所三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114所。启动16个大建设复建点,建筑面积250万平方米,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53万平方米,近6300户廉租房住户实现应保尽保。(七)发展环境方面:通过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年”、“查摆找补创”等一系列活动,推出“超时默认制”、“缺席默认制”审批办法及“全程代办制”、“宁静生产日”等一系列举措,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大力净化合肥商业环境,欺行霸市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效改善城市信用环境,特别是政府的信用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8-多年来的实践说明,只有加快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最终成就今天合肥的大好形势。科学发展,是我们多年来实践留下的最宝贵的经验。二、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及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合肥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任务,就是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文化发达、功能完善、生态良好、文明开放、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这个定位,依据是制定的合肥2020年的发展规划,其符合省委省政府对合肥“崛起中部、引领安徽”的期望和要求。未来合肥的城市发展,将带动六安、巢湖,建成都会式的大城市,也就是“合肥经济圈”的概念。我们要围绕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任务,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成功做法不动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力崛起,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步伐。目前,合肥在“保增长,促发展”方面,凸显“弯道超越”的优势和机遇。(一)支撑合肥发展的优势-9-一是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过近几年的苦干、实干,合肥积累并初步建立了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优势,必须要把握好这个优势。二是良好的发展环境优势。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能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形成这样的共识,合肥是安徽的窗口,支持合肥就是发展安徽。这次中博会的成功举办,影响是巨大的,给合肥市营造了更加完善的发展环境,是对合肥发展环境优势的最好总结。观念和思想的变化是支撑合肥发展的最大环境优势,包括对发展的认识,对建设合肥的信心等,这些都是合肥发展环境的优势所在。三是科技和产业优势。在科技优势方面,我们与南京、武汉等大城市相比可能稍差一点,但与同类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产业优势方面,我们的八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公共安全等新型产业发展上,具备相当大的优势。此外,国家实施的产业振兴计划及“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工程,合肥是最大的受益者,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电气设备等都是扩大内需最大得益的行业。四是省会城市优势。省会城市的发展优势是一般城市所-10-不具备的,因为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政治中心往往演变为经济中心,省会城市聚集的财富、资源以及资源的分配权,是一般城市不可比拟的。而且合肥聚集的科教人才优势在新一轮发展中可以迸发出更强的竞争力。五是交通和区位优势。合肥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是内河航运中心,是安徽省的航空中心,是高速公路的交通枢纽,也是现代化铁路的交通枢纽。未来三年将有10条铁路线在合肥交汇,其中6条客运专线、4条电气化铁路,是名副其实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务院选择合肥作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具有战略性意义,这与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域性枢纽地位及内需、外需市场“内外兼备”的市场中心地位有很大关系。(二)合肥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合肥独特的发展优势,正在成为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巨大牵引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是我们当前最大的发展机遇。因为,我们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与国家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调整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竞争力。与金融危机伴生的国内外产业转移,为像合肥这样的后发地区招商引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不可-11-多得的发展良机。还有,国家正在实施的扩内需保增长政策,为我们改善基础设施、争取基础性建设大项目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新机遇。“弯道超越”,就是要在这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抓住机遇,把人文、区位等各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凸显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上。(三)合肥发展的挑战总体而言,我们的机遇大于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对合肥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基础不牢,集中体现在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产业竞争力不强等。其次是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1-4月份,合肥市财政下降2.5%,约30%的企业亏损,效益下降明显,有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充分暴露,有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企业洗牌。如不加以调整支持,有可能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轮经济危机的挑战中,如果我们把握不住,掌握不够,处理不好,工作制度不到位,损失会很大,最终将会被淘汰,对此我们要冷静积极应对。三、坚持科学发展,我市的工作思路和重点第一,继续坚持好的发展思路不动摇。特别在金融危机面前,我们绝不能动摇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符合我市实际的科-12-学的发展思路,要继续坚持既定的“工业立市”、“城乡统筹”、“县域突破”、“创新推动”等发展战略不动摇。
本文标题:吴存荣同志在市直机关领导干部大会上的形势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7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