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经络第一节经络的概念、组成及生理功能一、经络概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路径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络:网络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分支,浅,表。经脉与络脉的比较经脉络脉①含义经:路径络:网络②地位主干细小分支③走行方向纵行(个别特殊)纵横交错④分布形式固定网络全身⑤深浅分布多行于深部多行于浅部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经脉络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经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附属结构脏腑筋肉肢节皮肤(五官九窍)经络的生理功能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通行营卫气血,使营卫气血密布于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构成有机整体——中医整体观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平衡第二节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确定的。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内属于府藏(内行部分)外络于支节(外行部分)十二经脉外行部分外络于支节四肢分经,头、躯干部分部四肢分经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太阴、阳明——前厥阴、少阳——中(侧)少阴、太阳——后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交出足太阴之前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头、躯干部分部手三阴——胸手、足三阳——头(“头为诸阳之会”)足三阴——腹及胸。阳明——体前——前头少阳——体侧——侧头太阳——体后——后头表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线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中线手少阳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后线足足太阳脾经足阳明胃经下肢前线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中线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后线十二经脉内行部分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阴经属于脏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络于表里腑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阳经属于腑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络于表里脏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属络表里关系阴、脏、里阳、腑、表阴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阳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经属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属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腑络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络腑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脏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腑,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的衔接表里流注同名流注表里阴阳经——在四肢末端衔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衔接异名阴经——在胸部衔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手六经彩绘图足六经彩绘图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之正□□□经别生理功能: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补助正经的不足奇经八脉定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命名“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奇经八脉的命名和循行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基本概况督脉——总督全身阳经之脉气,阳脉之海任脉——总任全身阴脉之气,主胞胎,为女子妊养之本,阴脉之海冲脉——通收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一源三岐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阳维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阴跷脉调节六阴经经气调节六阳经经气阴维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冲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带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督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任脉功能循行分布概况脉名任脉督脉奇经八脉的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奇经八脉的腧穴任督二脉各有所属腧穴其它六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专属腧穴与主治,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合称“十四经”十五络脉定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循行分布: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络穴别出——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均走向其表里的经脉,加强了表里经的联系。躯干部的三络,分布身体的前、后、侧面。任脉别络沟通了腹部经气,督脉别络沟通了背部的经气,脾之大络沟通了侧胸部的经气。络脉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经络学说定义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系统的理论。地位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其与针灸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阐释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皮毛→孙络→络脉→经脉→五脏病理状态下,经络是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内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举例前额及前头痛——阳明头痛葛根白芷侧头痛——少阳头痛柴胡川芎后头及项痛——太阳头痛羌活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针灸方法的选用针灸、按摩、刺血、拔罐、刮痧预防疾病灸足三里、按摩大椎、灸关元第二节腧穴概念: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通“输”——输注、转输穴——孔隙——经气所居之处别名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孔穴——《针灸甲乙经》;穴道——《太平圣惠方》;腧穴——通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穴位——俗称腧穴与经络、脏腑生理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腧穴病理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穴部位,疾病的反应点治疗刺激腧穴可调理经络气血从而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动进行调整,针灸的施治之处二腧穴分类、命名分类十四经穴从归经、位置区分为:经外奇穴阿是穴1.十四经穴(经穴)概念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特点: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固定的名称部位主治本经病证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2.、奇穴(经外奇穴)概念有固定的位置、名称,但未归入十四经的腧穴。特点有固定的位置、名称,无归经,主治单一,疗效奇特。3、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概念指无固定名称、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的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特点无固定名称、位置及归经,穴位随病痛部位改变以治局部病变为主。“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腧穴的命名1.根据脉内经气的作用和影响——太渊、支沟2.根据治疗作用——睛明治目疾、牵正治口歪3.根据位置特点——腕骨、乳根4.参照动植物——犊鼻、攒竹、5.借助建筑物——天井、库房6.结合中医学理论——百会、三阴交、水分三、腧穴的主治规律(一)远治作用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注:*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为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循行路线决定主治范围。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二)近治作用所在部位腧穴均可以治疗的病症邻近组织、器官注:*是所有穴位的共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三)特殊作用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机体功能低下时机体功能增强(同一穴位)机体功能亢进时功能抑制②相对特异性——少泽通乳、至阴矫正胎位、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一、骨度分寸法二、体表标志法三、手指比量法四、简便取穴法一、骨度分寸法是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注意:1.无论何人相同部位的骨度分寸都是固定的2.骨度分寸的“分寸”,应视为比例或等分3.不同部位的定位采用相应的骨度分寸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肉纹理2.活动标志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咬肌、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三、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1.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2.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3.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3寸。又称“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复习题经络的含义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名称及走向规律奇经八脉的名称
本文标题:中医 经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75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