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学科门类(二级类)中国语言文学
学科门类(二级类):中国语言文学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张福贵所在院校:吉林大学推荐部门:吉林省教育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二○○九年四月填表说明1.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4.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吉林大学1952年建校伊始就设置了中文系,同年开设“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著名的老一代作家、学者如杨振声、冯文炳(废名)、汪馥泉最早讲授该课程,其后著名诗人、学者张松如(公木)开始讲授中国当代文学。老一辈学人身跨创作与学术双重领域,从一开始就为吉林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良好的教学风范。文革结束以后,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组在公木、刘柏青、刘中树等教授的努力下,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编著了教材《中国现代文学简明教程》及《中国当代文学简明教程》等。1983年,本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2002年被评为省重点学科。200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评为学校首批精品课,2005年被评为省精品课,2006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2008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同年,中文专业被确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本学科现共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除1名70岁以上教师外,团队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本专业教师的研究成果曾获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2000年到2008年共发表CSSCI检索论文156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35部,出版教材6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项目7项,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教育部教改项目2项,吉林省教改项目4项。学术带头人张福贵教授现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曾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05年由全校学生投票当选首届“吉林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老一辈学者刘中树教授现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曾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团队其他教师中1人获吉林大学教学名师奖、1人为吉林大学“示范教师”。多年来,本专业教师在鲁迅研究、中日近现代文学比较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以系列选修课的形式体现在教学中。二、团队成员情况1.带头人情况:姓名张福贵出生年月1955.11参加工作时间1974政治面貌党员民族汉性别男最终学历(学位)博士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授予时间1997高校教龄27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院长联系地址、邮编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文学院(130012)办公电话0431-85166149移动电话13514480889电子邮件地址zhangfg@jlu.edu.cn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1、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宝钢优秀教师奖5、首届国家哲学社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丛书作者之一)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7、吉林省第四次、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8、吉林省高级专家9、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10、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1、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2、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学习、工作简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1978-1982延边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2-1986延边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任教1986-1988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1988-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任教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8姓名刘中树年龄73参加工作时间1958最终学历(学位)本科专业中文高校教龄51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姓名靳丛林年龄57参加工作时间1969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中文高校教龄25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姓名王学谦年龄47参加工作时间1984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中文高校教龄25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教研室主任姓名王俊秋年龄53参加工作时间1974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中文高校教龄21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姓名王桂妹年龄39参加工作时间199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中文高校教龄12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姓名白杨年龄41参加工作时间1991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中文高校教龄15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职务姓名孔朝蓬年龄38参加工作时间1993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中文高校教龄16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职务姓名王文玲年龄32参加工作时间2006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中文高校教龄3专业技术职务讲师行政职务三、教学情况1.主要授课情况:(2005年以来)课程名称授课人起止时间总课时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刘中树2005、3-2005、754现代文学的前沿问题刘中树2007、9-2008、154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张福贵2004、7-2005、72008、9-2009、114430王学谦2006、2-2006、72007、9-2008、15180王桂妹2006、2-2006、768白杨2005、9-2006、172鲁迅研究张福贵2005、9-2006、12007、9-2008、13654王学谦2006、10-2007、139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靳丛林2007、3-2007、536日本的鲁迅研究靳丛林2006、3-2006、72008、9-2009、13832中国新文学思潮张福贵2005、9-2008、172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转型王桂妹2008、2-2008、754中国电影史王俊秋2005、9-2006、136台港文学研究白杨2006、3-2006、52007、9-2008、12008、8-2008、9363032电视艺术概论孔朝蓬2005、9-2006、72007、2-2007、72008、2-2008、7905751京剧艺术研究王桂妹2006、9-2007、12008、8-2008、93432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王文玲2007、9-2008、151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中国现代文学基础刘中树、张福贵、王学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张福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面向21世纪教改教材中国新文学六十年张福贵(副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中国文学128讲(现当代·学生版)张福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中国现代文学简明教程刘中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项目名称奖励名称奖励级别时间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实践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1993文史实验班文学教学与课程改革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2009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实践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2005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实践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2001教科书模式与多元化、个性化的学术要求吉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20064.教学改革项目:(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项目名称经费项目来源起止时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建设10万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6-2010文科中文学科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建设研究5万教育部新世纪高校文科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0-200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研究和实践3万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01-2003文史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3万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06-2009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建设10万吉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3-2008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文学教育的实践与研究1万吉林省教学研究项目2003-2005中国现当代文学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008中国语言文学专业30万国家一类特色专业2008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一、团队设置特色】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始于1952年,经过老一代作家和学者杨振声、冯文炳(废名)、汪馥泉、张松如(公木)等几代人的经营,形成了以刘中树为领军人物,有张福贵、靳丛林、王学谦、王桂妹、白杨等一批中青年学者组成的队伍,团队以精彩的课堂教学和前沿的学术研究使本专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形成了科研与教学互长,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学体系。1、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层次完整。吉林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始终属于同一个教研室,无论是学科关联还是行政组织,都具有一致性和师承性,从而为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实践和学术研究协作提供了先天的良好基础。团队中60岁以上教授1人;50岁以上的教授3人;40岁以上的教授1人、副教授1人;30岁以上的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2、学缘构成合理:内部培养、外部提高。本团队既有师承关系的稳定性,又有多校融合的互补性。除吉林大学外,8名博士学缘背景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大、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6所名校。60岁以上教授1人50岁以上40岁以上30岁以上教授1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3、优先本科,坚持名教师上讲台。大师首先是教师,要把团队的静态结构优势转化为动态的教学优势。一个学校无论其有多少大师名家,如果大学四年没有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损失。多年来,本团队教师包括刘中树老师在内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和选修课。张福贵担任院长以来,即使管理工作繁杂,也坚持常年给本科生上课,最多时连续讲授5个学期的基础课。除了中文专业的课程外,本团队教师还承担了新闻、广告、广播电视艺术以及全校公选课的教学。4、优化研究方向与教学体系。本专业以现当代文学主干课教学为中心,以鲁迅研究、中日近现代文学比较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台港文学研究等为研究的深层领域和教学的辅助内容,构成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拓展课程,形成了点面结合、主辅相承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本课程在老中青学者多年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成熟,生动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且不断在发展中创新改革。本课程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不同文学风貌,大体分为基础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三大教学体系。1、文学史体系:注重文学史发展的动态脉络与基础知识的掌握;2、文学思潮体系:以不同历史时段出现的不同文学思潮和外来影响为主线,贯穿不同文学社团的论争和不同作家群体的创作风貌;3、作家作品体系:以现当代历史中的作家作品为教学重点,在史的动中凸显文学大家的风采和经典文本的意义。本课程以本科生的基础课为依托,还长期为文学门类的新闻、广告、艺术的本科生以及全校的学生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基础》、《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简史》、《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赏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文本解读》等多门课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深受院内外学生的好评。---------------------------------------------------------------------【二、创新性改革措施】(一)打通现当代,采用“1+1=1”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的
本文标题:学科门类(二级类)中国语言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75741 .html